《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汉·桥”特色校园文化》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徐州市汉桥小学 张瑜,一、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一)学校文化、愿景、使命和育人目标。1. 文化和理念:2018年5月,汉桥小学《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汉·桥”特色校园文化》在2018年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中成功立项。学校以弘扬徐州汉文化为办学特色,以“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为办学理念,通过《汉润童心 桥育生长》“汉·桥”特色课程把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核心目标,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使师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自由生长,为打造品牌学校奠定基础。
【办学理念】: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
2. 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秉承“传承历史 架接未来 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依托师德高尚、富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创新适性、多元、开放的培养路径,通过构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汉润童心 桥育生长”学校课程体系,成为育人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
3. 学校使命
【学校使命】:
(1)以管理汇聚人文师风,打造“善于学习、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
(2)以传统文化凸显课程特色,构建彰显办学理念的学校课程体系。
(3)以文化引领学校建设,营造整洁雅致、安逸古朴的育人环境。
4. 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在“汉润童心 桥育生长”学校文化的引领下,把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核心目标,使师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将毕业生打造成“勤修身有礼仪、善学习有才气、能健体有志气、会创新有灵气”的优秀学子。
【校训】:明德至善
【校风】:好学力行
【教风】:教学相长
【学风】:笃志勤学
(二)学校课程发展的现状分析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已经走过了十几年。新课程试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中国家课程是核心课程,课时所占比重大。因此,国家课程始终是学校最关注、投入研究最多的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是学校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处理这三级课程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每一所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校内调查表明,以现有教师编制,要承担这么多门类的课程,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教师兼职上课。许多教师认为,兼课过多使教师“分身乏术”。这就造成了有的课程只能“走过场”应付一下,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自然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三)学生的课程期待。每一名学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其成长背景、发展经历、素质构成,各有所长。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根本点。我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既要让学生通过课程获得更高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既要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特色素质,更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继承传统、懂得关爱、习得文明。
二、学校课程计划及说明
(一)内在的力量:“汉·桥”特色课程建设框架
1. 设计意图
学校在制定和完善“汉·桥”特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构建、不断优化“汉·桥”特色的阶梯式课程体系。
第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第二,让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第三,为孩子们提供更理想的课程。
第四,“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2. 课程简介
“汉·桥”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汉润童心、桥育生长”。
“汉”:此处的“汉”指两汉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徐州两汉文化》一书中将汉文化的精髓概括为“开拓进取、蓄势后发、善于学习、兼容并蓄、不断创新”。
“桥”: 桥为连接,将师生、家校、过去未来、网上网下连通起来,培养具有沟通精神、宽广胸怀、开阔视野的学生;桥为路径,搭建学生敢于探索、主动创新的桥梁和通往成功的路径。
3. 课程建构
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结合,把课程整合为道德与修养、语言与人文、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五个领域。借助基础型课程、融合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汉润童心 桥育生长”的“汉·桥”特色课程分为:童心课程(必修),“汉”课程——汉之源、汉之韵、汉之赋、汉之创(必修),“桥”课程——承继桥、风雅桥、行思桥、增智桥(选修),生长课程(必修)四大体系。
4. 课程说明:童心课程即国家课程,学校结合学科课程特点,将各学科课程与五个领域一一对应。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指向五个领域学科课程的“汉”课程。“汉”课程是童心课程的融合与延伸。“汉”课程为每个学生必修的融合型、拓展型课程。以“汉”课程为基础开发出“桥”课程,“桥”课程是“汉”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同时借助生长课程,即项目课程、节庆课程和仪式课程,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童心”课程:扎根的课程
“汉”课程: 实用的课程
“桥”课程: 文化的课程
“生长”课程:反思的课程
以上课程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形成了寻访“汉之源·承继桥”、编创“汉之赋·风雅桥”、舞动“汉之韵·行思桥”、开发“汉之创·增智桥”课程。
三、让“心”动起来:“汉·桥”特色课程实施与管理
我们借鉴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关于“阶梯型课程”和“课程难度”的思想,根据课程难度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每个系列的课程分成三个阶梯:初阶、中阶和高阶,分别面向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的学生。比如“汉”课程中的《汉风物语》校本课程,就设计了低、中、高三个版本,使学生一步步的内化课程内容。
(一)基础性课程实施与管理
1. 整合教材
我们发现,同一门课程、多门课程之间都有相当部分的教学内容出现重合、交叉的情况。进行课程整合、确保课程实施的高效,是对教师当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重大挑战。
(1)注重课程内容的延伸,规划跨学科主题。
语文学科特色:读味、写味、品味
数学学科特色:主体化、生活化、大众化
英语学科特色:开放、融合、实践
科学学科特色:做科学、重体验、善发现
体育学科特色:趣味、合作、进取
音乐学科特色:唱中体趣、听中赏美
美术学科特色:重合作、勤创新
(2)我们在普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例构建不同学科的个别教学模式,让我们的教学有“迹”可循。
2. 教研活动——课程分享课程分享就是教师们把各自设计的课程方案、教材、教案、活动等相关内容进行展示、交流的过程。通过“晒”课程,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解决问题。同一课程的不同阶段的教师也进行分享,以确保课程的阶梯性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
3. 作业设计
(1)根据不同课程,布置特色作业。
(2)以实践作业、体验作业代替传统作业。
(二)融合型课程实施与管理
1. 选课机制
在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实现了社团活动课的网上报名系统。学生的个人信息、课程设置、课程简介等全部资料在网络平台逐一登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点进行自由选课,系统自动编排班级全部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自主选课,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组织选课活动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掌握课程需求的方向,有利于调整课程结构。机器人社团、3D打印社团、创客工作室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会创造、有灵气。
2. 课程方案审核
从实际出发,立足“五个结合”,即“专题教学与学科渗透相结合、优质课程与特色社团活动相结合、传统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学生发展与集团交流相结合”,针对具体的课程创设有效途径供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校本课程利用地方课程开设;阅读课每班每周一节,写入课表;社团活动利用中午和周五下午的时间每周开设两次。
3. 过程管理
(1)让课程丰富起来,让课程趋向合理,让课程日臻完善,让课程更加精致。
通过增热点引兴趣、增任务提能力、改内容合学情、改学法重指导、优过程做精细、优策略增实效,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发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比如,本学期在课程中增加了实践内容,如“科学小实验”、“数学园地”,并增设了“博物馆日”课程,以学生接触的人的变化为基准增加了“学生讲堂”课程内容。
(2)多种措施加强过程性管理。
我们完善了由课程实验室、教导处、教科室、大队部、全体教师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组织。教导处管理基础型和融合型课程,教科室管理拓展型课程,大队部管理主题项目课程。例如,本学期学校把活动与课程结合起来,并设置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汉文化小导游”、“汉化像石拓印”等课程。
以“汉”为主题的课程,融合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学科开展了经典诵读 、仪式活动、研学旅行、节日民俗等一系列活动,联合徐州市汉文化景区,培养汉文化小讲解员。我校学生作为新闻袋袋裤的小记者还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展示了汉文化和我校的“汉·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以“桥”为主题的课程,我校重点打造了学生创想阁,即一年级的新生在进校时,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心愿卡上,等到毕业时再打开这珍贵的回忆;偶遇工作坊,学生和来自美国、台湾的木偶匠人一起,学习杖头木偶、提线木偶的制作、表演、传承和创新。Pad班授课,让外来务工子弟也能体验到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带给他们的成功的喜悦。创客工作室、3D打印社团、沙画、剪纸等社团的开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另外,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家校共育活动,如“寻找最美书香家庭”、“书香好少年”的评选,让我们的家长,尤其是外来务工的学生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浸润书香、陪伴孩子的成长。
“汉润童心 桥育生长”课程的实施
类 别
内 容
课程目标
实施
对象
实施途径
寻访
“汉之源·承继桥”课程
童心课程
勤修身
有礼仪
懂历史
会传承
1-6年级
必修
学科教学
项目课程
诵读学传
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
历史故事
历史古迹
1-6
年级
必修+选修
双休日、假期
综合实践活动
少先队活动课
仪式课程
入学仪式
十岁成长礼
迎宾礼
毕业典礼
1-6
年级
必修
九月份入学仪式
五月份成长仪式
三月份迎宾仪式
六月底毕业仪式
编创
“汉之赋·风雅桥”课程
童心课程
善学习
有才气
兴趣广
爱好雅
1-6年级
必修
学科教学
学生实践课程
H&I全阅读课程学生特色作文集学生特色绘本学生创作诗词集学生设计桥梁集1-6年级必修+选修
早读、午读
每周阅读课
每周两次社团活动
舞动
“汉之韵·行思桥”课程
童心课程
善学习
有才气
会传承
有特长
1-6年级
必修
学科教学
节庆课程
书香节、艺术节
体育节、科技节
1-6
年级
必修
十月份书香节
六月初艺术节
十一月份体育节
四月份科技节
社团课程
汉舞团
书法社团
香包社团
陶艺社团
剪纸社团
1-6
年级
必修+选修
地方课程
每周两次社团活动
开发
“汉之创·增智桥”课程
童心课程
能健体
有志气
会创造
有灵气
1-6年级
必修
学科教学
社团课程
纸藤社团
沙画社团
机器人社团
3D打印社团
创客工作室
汉文化小讲解员
1-6
年级
选修
每周两次社团活动
四、幸福来敲门:“汉·桥”特色课程评价
(一)课程质量评价
1.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课程评价制度,每学年审定一次校本课程,以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 请各学科教研组在课程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要开设的校本课程,制定具体的计划和选课指导。
3. 每一堂课都有简案,内容和形式受学生喜欢。
4. 课堂实施中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
5. 期末按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对学生的评价
1. 制定《课程评价方案》,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技能掌握、阶段成果展示”四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2. 学校利用华网平台建立了学生个人成长档案,通过定性、定量、科学的多元评价,全方位的评价学生,对学生成长进行动态管理,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包括:评价指标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身体、心理品质)、评价主体多元(教师、家长、自我、同伴)、评价手段多元(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结果多元(等级加评语、单项加综合)。
(三)对教师的评价
1. 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结合起来。
2. 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3. 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4. 改变单纯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
(1)评价教师的创造性。教师不仅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在课堂中还能根据教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2)评价教师的合作精神。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3)评价教师的忧患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意识到: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永立潮头。
五、课程保障
(一)组织保障
1. 领导重视、教师投入、学生热情,是我校课程建设不竭的动力和生命之源。
2.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将课程建设纳入我校的发展规划和课程计划。
3.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实验室,群策群力,民主开放。全体教师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二)制度保障
1.学校有坚定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
2.学校制定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改进制度,建立校本课程内部监督机制。
3.教和学的评价制度,推进课程深入持久进行。
(三)资源保障
1. 学校对课程实施教师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为学校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2. 对教师开发的优秀学校课程、活动或案例,铅印成册,并予以奖励。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4. 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接下来,汉桥小学将以“汉·桥”特色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优质课程与特色社团活动,打造特色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的物型文化和育人环境;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建设学校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成就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教师。通过对“汉·桥”特色课程的开发研究与阶梯式优化实施,使不同阶梯及其内部课程的设置更科学、适切、精致;使每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更科学、严密、有趣,从而创造出更受孩子们欢迎的课程,培养勤修身有礼仪、善学习有才气、能健体有志气、会创新有灵气的“汉·桥”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