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五读”——例谈《月光曲》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五读”——例谈《月光曲》

更新时间:2021-01-09 09:46:42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五读”——例谈《月光曲》》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该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的困惑。笔者认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通过五个层次的读,即“读对、读懂、读好、读活、读厚”,简称“五读” 解决这一困惑。

关键词:读对;读懂;读好;读活;读厚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该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的困惑。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可以通过五个层次的读,即“读对、读懂、读好、读活、读厚”,简称“五读”解决这一困惑。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读对

“读对”是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语调、韵律、节奏的变化,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是第一课时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书不熟读不开讲。”可见,把课文读对、读通是多么的重要啊!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认认真真地、正确地朗读课文,预设好学生的语音障碍、难写的生字、歧义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做到心中有数。      

1.课前重视预习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预习完成的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非常重要。如:让学生读准生字新词,描红生字,理解生词,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等等。从而,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2.课中重视落实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更要突出重点的落实检查、反馈、指导、强化。如:《月光曲》这一课中带有“啊”变音的四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该如何有效地教学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课文能读对吗?老师要考考你。

【出示】

①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②  那有多好啊!

③  是啊,……

④  弹得多纯熟啊!

生:(尝试读句子)

师:你发现这四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都带有“啊”字。

师:“啊”在句末或句中,常受到前一字韵母或韵尾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音变。老师教给你一个小窍门读准它,你们根据小窍门自己标注音节,再练读。

   【出示】

前字的韵母或韵尾

“啊”的发音和写法

a、o、e、i、ü

ya

u、ao、iao

wa

n

na

ng

nga

i (平舌的整体认读音节  )

za

i (翘舌的整体认读音节  )

ra

  生:(先标注;再练读;指名读;最后齐读)

  师:在我们普通话中,“啊”音变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

     第一课时的“读对”环节,教师要做到“三要”:①设计要基于学生需要。懂的不教,不懂的要指导;②实施要渗透学法指导。教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三维目标;③达成要突出教学效度。每一环节环环相扣,布置、落实、检查、反馈、强化,步步扎实有效。为下一步的读懂环节奠定基础。

读懂

“读懂”即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句意思,辨别词语感情色彩,体会词语表达效果;读懂不同文体,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学段目标与内容”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可见,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读懂文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懂文章的结构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而读懂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感情色彩,体会词语表达效果,可以在第二课时研读课文时教学。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有很多,如:段意相加法、抓关键句法、抓标题法、词语串联法、提问法或填空法、抓课后问题法、六要素法等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月光曲》一文是叙事性作品,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年秋天的一天夜晚,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茅屋里因为同情盲姑娘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懂音乐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因为这篇课文比较长,概括不容易。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简洁而又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呢?我引导学生运用“记叙文六要素”法来概括。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点要素,很快简洁而全面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读懂文章表达顺序

文章的表达顺序即文章的结构。现代人脑开发的科学实验表明:人的大脑通过图形可以克服人的思维的缺陷。引导学生通过画“文章结构图”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直观地读懂文章的表达顺序,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如:《月光曲》的文章结构是总分,第1自然段总写,2至10自然段是分写。传说故事是按照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写的,事件的发展与地点的转移紧紧相连,是这篇课文表结构特征,其实也是叙事性文章重要的结构规律之一。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表示地点的词语;再让他们看看在这些地点贝多芬分别做了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扣重点句、抓关键词的方法绘制文章结构图来。这样,学生就很快读懂文章的表达顺序。课堂上,学生绘制文章结构图异彩纷呈,有的同学这样画:

                                         琴声

总写:(1)传说        起因:(2-3)听  

                                                 谈话



分写:(2—10)过程                       他的曲子

经过:(4-9)弹

                                        《月光曲》

                                                           

                            结果:(10)记   《月光曲》



还有的同学这样画:



总写                    分写

        (1)                 (2--10)

        传说                                

                          起因  经过   结果

                         听        弹      记

                                         



                      曲子 谈话  曲子 《月光曲》

                               (2--3)  (4--9) (10)

     第一课时的“读懂”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地基础上,做到“三个关注”:①关注文体。教材是语文教育的资源之一,所以要发挥课文范本的作用。②关注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③关注语用。把握年段特点,通过绘制“文章结构图”,理清文章结构,并进一步运用“结构图”训练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表达,扎实有效地落实了语用。

读好

    “读好”就是指抓关键词句、重点段、特殊句式读好课文,即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众所周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们小学语文低、中、高各学段的共同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课文读好。那么,如何读好课文呢?

1.训练点要准

高段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不可能做到通篇都来训练感情朗读。因此,选择训练点尤为重要。选择哪些值得我们训练的点呢?我认为,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抓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语句,或抓最能表现文章表达特点的重点段。因为这些语言是营造教师、学生、编者、文本对话最好的“场”,也是学生落实语言运用最好的语境。

如:《月光曲》一课我就选择了两个训练点,一个是穷兄妹的对话和贝多芬与妹妹的对话。因为第二课时,我是以“是什么感动了贝多芬,激起了他的音乐灵感,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作为主线的中心问题切入,提纲挈领,直击文章的主旨,从而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而这两段对话(3、6自然段)文辞简洁,意蕴丰富,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复阅读、体会,读好这两段对话,可以悟出贝多芬因什么而感动,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阅读能力,是两个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教育价值的语段,做到了“以少胜多”。

另一个是第9自然段关于联想的描写,这是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也是最能表现月光曲最具魅力和贝多芬音乐才华的重点段,可以说这段话是让学生“得意”又“得言”的重点段。

因此,我选择这两个点作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训练点。那么,采取什么策略训练学生读好这两个点呢?

2.策略要活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策略有很多,如:自读感悟、想像画面、适时示范、唤醒体验、补足空白、换位移情、评价修正等等,都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的策略。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月光曲》一课的文本特点,我采用了“理解诵读”法。首先,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多层次的对话;接着,启发学生分享交流,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例如第3自然段教学设计:  

(中心问题)师:究竟是什么感动了贝多芬,激起了他的音乐灵感,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让我们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莱茵河边一条幽静的小路上,走近茅屋,听听兄妹俩的谈话。

(一级问题)师: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这段对话,仔细地想一想你认为从这段对话里,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二级问题)师:从哪句话听出来的?让我们也感受到盲姑娘渴望听贝多芬的曲子。

师:还听出什么?

(三级问题)师:妹妹是真的“随便说说”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对话,读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以及哥哥的不安。

(小结)师:贝多芬就是从这段对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所以他被感动了,他很同情这贫穷的兄妹俩,因此,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第一首曲子。看来,要想读懂人物的内心情感,就必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揣摩、体会,才能读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正如课标所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与文本、教师、编者展开多重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心跳,品悟语言文字味道,挖掘语言文字内涵。从而走进了兄妹俩的内心世界,了解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了音乐的魅力,感受了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读活

“读活”就是指通过词句结构、段构、篇构的阅读,悟出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拓展迁移。课标里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小语学会会长陈先云在2013年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总结发言《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中谈到高年级语言文字运用特点也谈到:“高段的阅读教学要加强体会、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注重读写结合;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要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得言、会意。”可见,高段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知道写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写。

《月光曲》一课第8、9自然段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境,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既充分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又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怎么指导学生言意兼得呢?我认为首先要找准点,其次是巧设计。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认真默读课文8、9自然段,找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师: 教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师:出示“明快、高昂、舒缓”三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排序,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说说理由。

师:欣赏《月光曲》 ,引导学生印证自己的理解。

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鼓励学生配上乐曲背诵。

师:这是兄妹俩真正看到的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联想)

师:假如删去文章中联想的内容,可以吗?为什么?教师出示去掉联想内容的片段,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到音乐的美妙;感受不到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体现不出贝多芬惊人的音乐天赋;体会不到他们心灵的相通。)

师:这就是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它不但能把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能够表现人物的心灵与情感。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更加充实、生动,表达的情境和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师:不同的人听了同样的乐曲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请学生听《竹竿舞》的乐曲,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生1:我好像看见了一只公孔雀从远处缓缓走来,近了,近了,就在这时,又有一只母孔雀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公孔雀围绕着母孔雀舞蹈,突然它将尾羽展开来,那美丽的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色彩斑斓,整个世界都变得五彩缤纷。

生2:我好像看见了小伙子们用强壮的手臂有节奏地敲打着竹竿,姑娘们欢快的舞步在竹竿间自如地穿梭,大家载歌载舞,欢庆丰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

生3:这欢快的乐曲,使我仿佛看到了千万只鼓棒同敲在一只大鼓上,鼓声震耳欲聋,响彻四方。力度时轻时重,轻如小雨亲吻大地,重如排山倒海。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在阅读教学中选取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规范学生语言表达、浸润学生精神人格。学生们的想象力如花儿般绚烂绽放,学生们的智慧如流水般在笔尖下舞蹈,一举多得。

五、读厚

“读厚”就是指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经典故事、主题阅读、国学经典。课标里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我们知道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可见,课外阅读多么重要,作为老师有责任推广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与课文有关的经典故事、主题阅读等,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文章读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学完《月光曲》之后,因为有了故事的承载,对于贝多芬这个贫民音乐家的人格魅力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推荐学生欣赏贝多芬的乐曲、阅读关于贝多芬的传记、观看贝多芬的电影等等,学生会很感兴趣地深入了解贝多芬伟大的人格。

其实,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学几篇课文而已,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丰富的语文课程,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土壤,让学生与经典为师,以圣贤为友,在与上下古今大师的对话中变得高雅而高尚,为学生的生命底色撑起一片诗意的天地。

总而言之,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 “读对、读懂、读好、读活、读厚” 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五读”的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心跳,品悟语言文字味道,挖掘语言文字内涵,规范学生语言表达、浸润学生精神人格。从而解决了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困惑。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步入实效、有效甚至高效的轨道。
相关阅读
推荐
  • 《语文园地六》课堂教学日记

    一直怕这学期时间紧,来不及上,所以拼命绷紧了弦,使劲拉,一刻不敢松

  • 层层推进 图文并茂 突破难点——《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潘虹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一课,给人的感觉就如同秋雨般诗情画意!潘老师根据三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期这一特点,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推进 图文并茂来突破课文教学的难点。 我认为,潘老师的这堂课充分地凸显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因为她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的过程中,总是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然后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重点词。在理解的基础上,潘老师还总是辅以与重点词句相关的图片来让学生有一个感官、形象的认识。最后,她再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了读这些重点句。此时,孩子们总能声情并茂地

  • 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在五年级上册中的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感人至深的文章。虽然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加强了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来说,要去深入地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还是需要老师再进行深入地引导的。 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份四川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资料。一开始,我觉得非常适合在本课的结尾拓展处,把这份资料补充进来。但是到了真正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当我给学生讲解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在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个句子时

  • 课外链接帮助理解课文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中,有一条这样说道:熟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部分课文,能背诵经典课文或段落。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著原文和名家名篇,能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它是建议我们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阅读,这样既可以借助相关文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这也是对课文学习很好的延伸。 在《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就借助了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

  • 营造氛围,激发写作之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这一理念的启发下,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记得有一次作文,要求一次比赛。于是,在作文课之前,我班就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邀请体育老师作裁判,并组织其他班的学生来观战。就这样,一场激烈的比赛拉来了序幕。由于学生自己就是主角,所以感受尤为真切,激战的过程更是体验深刻。之后,我还将当时激动人心的一幕拍成照片,在第二天的作文课上展示。而此时此刻的学生,看到自己上了镜,乐开了花

  • 课堂“静”界——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听课感受

    《鱼游到了纸上》这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王崧舟老师丰盈充实的学养,最重要最直接就是体现在他对于教材的解构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同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出了淫,才子佳人看出了缠绵,易学家看出了八卦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其实就是自己涵蕴的体现。王崧舟老师并没有把主题解读成身残志坚,而是解读出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文中两个静静地,一层层地引领学生感受,最终体会出正是因为青年的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最终达到了物我两忘,笔下的金鱼才能游到纸上。王老师能有如此深刻的解读离不开他的饱读诗书

  • 资料与图示结合 解决理解难点——《詹天佑》教后

    《詹天佑》讲述的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设计、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故事。课文内容丰富,叙事较为简炼,文章开篇点题,中心思想一读便知。但由于文中所写的事件距今天已将近一百年,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了解,对居庸关、八达岭、青龙桥附近的地势,也只能借语言文字去想像,二这种想象是浅层的。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詹天佑当时所面临的困境,理解他的了不起之处,从而受到詹天佑爱国思想的熏陶,激起爱国情感,形成立志学习的动力,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资料,

  • 阅读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益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其重要意义已不言而喻。其实孩子的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真正是自己学会的。阅读可以构建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强大的力量。学会课外阅读,学会自我教育。 阅读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益, 那么针对目前孩子们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站在课外阅读这扇大门之外? 一、家庭因素 我觉得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培养孩子养成读书习惯这种意识,这些无疑对于我后来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

  •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堂课的三步曲

    上个星期,我们在区教研室的组织、领导下,参加了在龙湾区第二实验小学举办的龙湾区小学语文高效教学专题集中培训班。首先为自己能有这样一次深入学习高效课堂的机会而深感荣幸。通过这几天的听著名特级教师讲课、评课、讲座以及龙湾区小学几位名教师的精彩报告,还有与老师们的交流、探讨使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施环节有了更深、更细致的认识和了解。 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 标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打造高效堂课的三步曲是:一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