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专题 > 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
“走班制教学”背景下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走班制教学”背景下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更新时间:2018-01-19 13:55:21

《“走班制教学”背景下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   蒋萌,【摘要】在长期与智障儿童家长接触的过程当中,了解到智障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多种多样,自从学校实施走班制教学以来,智障儿童的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走班教学的实施给家长重新带来了希望,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更加有利于智障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走班制教学  智障儿童  家庭教育   转变
 
智障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产生给许多家庭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智障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带来了考验。在与智障儿童家长的长期接触中,我发现很多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大部分采取了不关心的态度,几乎谈不上“教育”,只能称为“养护”。这样的家庭教育给智障儿童带来种种不利影响。学校实施“走班制教学”以后,学校为每个智障儿童制定了符合其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成四个教学班实施走班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快教学节奏,还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学校对于每一位智障儿童“量身定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家长沟通以后,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同,随着走班教学的深入实施,家长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的态度和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一、“走班制教学”前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状态以及不良影响
    1.“走班制教学”前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状态
    (1)态度失当
很多家庭有了智障儿童以后,家长不能完全接受和正确面对现实,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的家长是“放任型”家长,认为“孩子反正也是智障”,就对智障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大多对智障儿童漠不关心,只尽“养护”责任,甚至于仅仅是“养护”做得也不尽到位;第二类型的家长是“溺爱型”家长,认为生到智障儿童是自身原因,对于智障儿童心怀愧疚,基于这种心理,许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智障儿童过于溺爱,造成了智障儿童任性、自我的性格。
    (2)方法错误
家庭教育是一门深厚的学问,作为父母,面对正常孩子尚且在家庭教育的路上苦苦摸索,智障儿童的父母们在面对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时往往更加束手无策。依照文化程度和家庭教育能力来分,智障儿童的家长大致分为两类:即“文化型”和“传统型”。“文化型”的父母一般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较好,能够接受、也愿意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面对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足够重视,但是很多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往往过于激进、有时过于依靠来自书本和他人传授的经验,没有根据自己孩子的自身特点建立起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模式,这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难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而“传统型”的家长往往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不高,缺乏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面对智障孩子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方式难以奏效的时候甚至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教育孩子。
(3)目标缺乏
教育是一项长远且持续的工作。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每一个智障孩子的家庭教育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特别的“个别化教育”。家庭教育也需要有目标、有方法,当然,家庭生活中孩子的表现就是验证家庭教育是否合理、有效的依据。好的家庭教育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而智障孩子的家长们恰恰缺乏合适的教育目标,这就如同轮船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没有灯塔的指引,何来有效的航行,家庭教育没有正确的目标,自然不会奏效。
    2.不良影响
(1)给智障儿童的潜能开发带来不利影响
    简单地说,潜能开发就是用有效的方式开发、放开自身的内在潜力,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较大的发挥。智障儿童的潜能开发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往往遭到忽视或者是不正确的开展,使智障儿童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2)使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发展
社会适应亦称“适应性行为”、“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是区分智力障碍与非智力障碍的两个主要依据之一。1992年美国智力障碍协会分类手册更加强调社会适应,其对智力障碍者的分类不是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而是依据他们对社会和环境的支持的需要水平。总的来说,社会适应一般指个体实现人们所期待的与其年龄和文化群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与社会职责的程度或效果。即指一个人恰当、有效地表现出处理日常生活和在社会环境中求生存,对社会尽责任的能力。
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结构,受文化准则与年龄有关的期望所影响。
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应以培养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以现实生活需要为基础,在训练内容和训练项目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有意义的技能作为培养目标。以上发展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原则都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家庭作为智障儿童首先接触并且是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家庭教育对于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不当也会直接阻碍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使智障儿童产生了一些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也被称为“不良行为”、“异常行为”等,是指人的行为显著异于常态,明显的与所处的社会情景和社会评价相违背。美国心理学家马丁(G.Martin)和皮尔(J.Pear)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当。如:攻击性行为(如用脏话骂人,武力伤害他人,破坏物品等)、社会性退缩(如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不参加集体活动等)、自伤行为(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不适当行为(如在公众场合脱裤子,在别人悲伤的时候讲笑话等)等。学校就有不少学生经常制造各种麻烦,表现一些问题行为。这样的结果除了学生自身的情绪行为问题等客观原因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良的家庭教育。
(4)给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及其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智障儿童需要通过特殊教育,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独立自主的人。智障儿童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而心理健康的发展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势必会导致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实施“走班制教学”后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状态的变化以及影响
1.“走班制教学”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状态的变化
(1)家长态度更加科学
    自从学校实施“走班制教学”以后,每个智障儿童都能够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教学,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也能够更加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有效性增强,教学节奏加快,就“走班制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变多,让家长知道学生现在在学什么、在学校里做什么、取得了哪些进步。学生的进步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家长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在走班教学中的变化。走班教学模式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希望,帮助学生和家长重拾了学习的信心,在走班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家长也发现了智障儿童的潜能,正是这种信心和希望,促使智障儿童的家长渐渐地转变了对于智障儿童教育的态度。
    (2)教育方式更加恰当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一个班级里学生的障碍形式多样、智力水平及学习能力各异,导致了教学节奏慢、教学有效性差,能力强的不够吃,能力弱的不消化。这除了跟智障学生本身的生理特点有关以外,跟教学分班形式也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不能取得明显的进步,难免会觉得失望,对智障儿童变得没有耐心。“文化型”的家长更加慌乱,“传统型”的家长更加粗暴。
实施“走班制教学”以后,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面对学生的变化,家长愿意积极地和学校老师沟通,愿意和老师讨论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活动家长更愿意积极参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沟通和积极参与,家长们渐渐地掌握了家庭教育的节奏,也学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好方法促进好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学生知识和技能上的进步让家长相信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辅助学校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智障儿童取得进步的重要保障。
(3)教育目标更加明确
    随着“走班制教学”的深入开展,每个学生都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学习目标,这也给家长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有了合理的目标、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家庭教育开展起来就不再是苦苦摸索,而是实在的效果。
    2.“走班制教学”状态背景下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1)通过走班制教学”学生潜能得到了开发
“走班制教学”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重新分班,使学生获得了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开发。家长认识到了学生的进步,相信智障学生也是有潜力可发掘的,于是更加愿意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给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2)学生的生活能力和适应行为有了发展和进步
在“走班制教学”状态下,学生根据动手能力学习自己适合的技能,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渠道实现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走班制教学”状态下家长更加愿意按照学校提出的目标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让学生分担家庭生活中的劳动任务,甚至很多家长愿意放弃以前“圈养”的养育方式,转变为配合学校带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这让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减少了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走班制教学”状态下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都取得了进步,家长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方式都向好的方面转变,除了在学校,学生在家中得到的关注更多了,正确的教育引导更多了,学生的“问题行为”逐渐减少或消退;其次随着学生的不断进步,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学生的到的表扬和肯定多了,有了更多的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
总之,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到现在的“走班制教学”的转变,除了给学生带来了知识和技能上的进步以外,也给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虽然还在进行当中,但是对于学生来讲无疑是正面的、有力的,也为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Ⅰ】顾定倩.《特殊教育导论》.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Ⅱ】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阅读
推荐
  • 情感语言——儿童健康成长的“强心剂”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巨大作用。让每个人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他们一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幼儿尤如一颗稚嫩的小苗,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和照料,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才有所作为。在他们的成长中,若不注意其方式方法,就会使一个健康的心灵扭曲,就会使一个有用的人才毁于一旦。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有着极其重要

  • 和孩子们在互动中成熟,思想在碰撞中提升

    3月24日,冒着夹杂着寒意的春雪,丁鹏老师来到了我们七里山幼儿园,参加我们的经典导读教研活动。那么的亲近自然,毫无专家的派头,使我们立刻消除了拘谨,教研活动变得生动而热烈。 丁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其中的几个观点令我感触非常深。 1、人的成长就是自我征服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在矛盾的斗争中逐渐的成长,这个过程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坎坷,需要我们通过许多的方法去解决和克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有时会达到一定的平衡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期,这就需要自己努力去打破这个平衡点,寻找突破的时机,经过

  • 爱心——爱的力量,心的呵护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需要爱心,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孩子们更需要爱心,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幼教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 孩子上幼儿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从这里开始了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对于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的他们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即陌生又好奇的环境。他们希望得到认可、赞赏、关心和爱护,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

  • 言传身教,对幼儿进行《暗示心理》教育

    所谓的暗示心理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各体发出某种信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不断地发出这种间接的信息,用以代替声色俱厉的申斥、枯燥无味的说教,我觉得更能激发儿童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更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充满暗示的环境是发展幼儿智能的必要条件。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幼儿的许多活动都在无意识中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暗示做出反映,这是暗示心理的一条基本规律。无论是哪个年龄班的幼儿都毫无例外地对这点非常敏感。由于

  • 提高智残儿童山XX动作感知能力的个案研究

    一、山XX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分析。 1、基本资料: 姓名: 山X X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97.8.23 住址: 邮编: 201612 电话: 57772464 幼儿园: 父亲: 略 职业: 文化: 初中 母亲: 略 职业: 文化: 初中 家庭经济情况: 差 是否独生子女: 是 由谁抚养长大: 父母 家中同住者: 爷爷、奶奶、父母亲 曾做测验名称: 韦氏 地点: 日期: 2002.9.1 智商、结果: 智力低下 出生情况(其母亲口述): 体重偏轻,由于未满六斤,医院给孩子接种,导致发热、惊厥,最终造

  •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初探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总

  • 阅读障碍儿童的干预

    一、障碍早期干预:阅读障碍者在儿童早期就已经表现出一些阅读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早识别和干预。这里说的早期干预是指从出生到五岁期间,为儿童提供教育、营养、家庭支持以及拼音和阅读方面的初步指导和训练。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是使用儿童的识字量来作为阅读障碍的诊断标准,但是对于学龄前期儿童来说这种方法显然是不适用的。检测工具的滞后性和不完备性,对于阅读障碍者的早期识别造成很大困难。 因此,开发专业、精准的检测工具成为当务之急,对识别诊断及进一步干预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推动社会大众对于阅读障碍的了解

  • 家长培训内容(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

    调整家长的心态。心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基础,及时地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可使他们从痛苦失望之中走出来并接受现实,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对孩子抱以积极的态度。 传授发展与教养知识。通过培训可使家长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发展与教养的知识,其中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身体的适应、营养搭配、行为的自制和基本责任感的培养等内容。 教授促进语言发展的技巧。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其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培训内容应涉及指导那些言语发展迟缓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训练孩子发音和语言交

  • 林间最后的小孩—— 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读书笔记

    〔美〕理查德.洛夫 著 自然之友.王希敏 译,书中讲到:受到节里西的邀请,我和两个儿子与他们父子一道,沿着圣地亚哥东部山脉棉白杨远足旅行。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去了解自然则更好,而且乐趣多多。他们满怀敬畏,讲着遗落在大地角落的神秘事件,尤其是夜空的神秘故事。他给做父母的建议是带着你们的孩子做简单一些短一些的徒步旅行,要靠近城区,因为往往他们在身体感到疲惫之前就觉得无聊了。 杰里谢德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令人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