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孩子发现的目光——初探班级博物馆资源的生成、开发》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 要: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着与生俱来明锐的观察力,他们的发现往往来自于平凡的日常生活。而本文从班级博物馆“小豆子大学问“的选材到生成各种与之相关的活动;并从孩子们的发现中去讨论与豆豆相关的话题,探究豆豆里蕴藏的奥秘,来看班级博物馆资源的生成与开发。
关键词:尊重孩子;生成;博物意识;开发;再开发
众所周知儿童参观博物馆有许多的益处。首先,博物馆中展出的实物适合孩子们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有助于他们在具体实物和抽象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这无论对于他们学习新知识还是重温已有的知识都很有好处。其次,能够为孩子提供比较完整、系统和准确的知识内容,更有助于孩子通过比较相似与不同来建立更高水平上的知识结构,使他的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他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再次,除了学习知识以外,参观博物馆还可以激发孩子的灵感,培养孩子的专业兴趣。最后:和孩子一起去参观博物馆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动机,并增进亲子之间的良好关系。
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参观博物馆,感受博物馆所蕴含的相关知识。同时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最终形成乐于收集、仔细发现、勇于探究、认真思考的博物意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班级博物馆运应而生。
一、 创建孩子们喜欢的班级儿童博物馆
(一)在调查讨论中确立班级博物方向
以前我们都是教师预设好了方向之后请孩子们一起参加活动,但这样的活动是不是真的为孩子们喜欢呢?班级儿童博物馆最终还是要让班级内的孩子们喜欢并乐于参与到班级儿童博物馆的建设中。那么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需改变一贯的行为模式,让幼儿掌握话语权参与到班级儿童博物馆建设的始终。
1. 幼儿调查了解孩子的兴趣点
“幼儿调查是一个基本框架,它能帮助你了解幼儿的想法。从而确定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帮助幼儿建立相关的知识经验。
(1)参与、注意、好奇和提问
框架的第一步便是参与、注意、好奇和提问。这是幼儿游戏的时间,是观察幼儿已知经验的时间,是幼儿在只有少量指导的环境中“胡乱折腾“的时间。老师抛出问题引起幼儿的注意,在师幼谈话中了解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引起幼儿对博物馆的好奇和兴趣,后请幼儿想一想如果我们班级建立博物馆的话可以收集一些什么东西。
(2)尊重并倾听孩子们的想法
在孩子们表述想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耐心,不打断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并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忠实的记录下来,不予点评。如我们班级的孩子在讨论过程中说“要建立一个战舰博物馆、动物博物馆、石头博物馆“等等。最后在讨论中确立出幼儿感兴趣的,可行性比较高的内容作为备选。3.设计调查问卷,家园共育确立班级博物馆内容。与幼儿确立了备选方案后,教师可以设计一张家长调查问卷下发家长。了解一些家长对博物馆的认识,有无收藏的习惯等等。并附上班级博物馆的备选内容。
如:
诚邀您参与班级博物馆的建设活动中,帮助孩子形成博物意识
您是否有收藏习惯
( )有 ( )无
如果有你收藏过什么?
您是否带孩子参观过博物馆
( )参观过 ( )很遗憾没去过
如果参观过博物馆,您能分享一下您参观的足迹吗?
您是否愿意帮助班级博物馆的建设
( )愿意 ( )不愿意
您能为班级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何种帮助呢?
投票确定班级博物馆方向
( )豆子 ( )石头 ( )玩具
( )糖 ( )瓶子 ( )风筝
最后教师将调查问卷进行回收统计,了解家长对于班级博物馆建设的一些看法和可以提供的一些帮助。并最终用民主的方法确立班级博物馆的内容。
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确立班级博物馆的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充分的挖掘了家长资源。让家长也能参与到班级博物馆建设的始终,感受博物魅力。
(二)发现收集相关材料,创设一个开放式的博物环境
1.发现收集相关材料
博物馆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材料为支撑。那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呢?
(1)老师和孩子一起发现、收集
采摘:我们班级确定的博物馆收藏探索的东西是豆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散步或者一日活动中空闲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在幼儿园种植园里探索发现各种各样植物的豆子,并将它们采摘下来。捡拾:有的班级博物馆内容是木头,那么可以请孩子们在保证安全的环境下捡拾掉落在地上的树枝,被修建下来的树枝等。(2)家长和孩子一起发现、收集。与父母一起孩子可以到野外去发现一些自然的物品,如:石头、豆子、树枝等;也可以在与父母逛街游玩的时候发现与博物馆内容相匹配的,如:各种各样的瓶子、窗花、邮票等。
2.营造良好的博物环境,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博物的快乐
(1)让儿童参与到博物馆的布置中。
班级博物馆最终的服务对象就是班级里的幼儿,那么在布置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邀请幼儿参与到博物馆环境的创设工作中。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让孩子们动手参与班级博物馆的布置。形成为探究就着迷的活动效果。
(2)班级博物馆营造自由、宽松、开放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会产生轻松自然的探究欲望,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博物馆的相关活动中。
(3)分区明显而又有助于形成主动探究的互动体验式环境。
分区明显有助于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认知、思考博物馆里的馆藏。而互动式的环境更有助于将幼儿的发现用比较、试验等方法进行验证。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4)陈列方式一定要考虑班级幼儿的总体身高,不宜过高,让幼儿不用踮着脚尖也能参与到博物馆的互动中来。在硬件上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二、 博物馆资源的开发
通过前期一系列的谈话、调查、收集、布置等活动,班级博物馆已经初步形成,那么我们如何最大限度的开放班级博物馆的教育资源,真正将“博物意识”传达都每个幼儿心中内,那么在博物馆资源的生成与开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活动中不断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博物馆资源:
1.更新教师角色及观念,一切以孩子为主。
教师不要预设的过多,以孩子的发现、思考、困惑为切入点开展相关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及观念要进行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幼儿探索班级博物馆的过程中扮演者许多重要的角色。如:创设一个具有浓厚科学氛围和鼓励探究发现的活动环境;为幼儿开展相关探究活动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促使幼儿有重点的探究并加深他们的思考等。
(2)教师意识的转变
在开展班级博物馆相关活动时,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用我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发现孩子们的发现,惊奇孩子们的惊奇”。从孩子们的视角去了解孩子们却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与问题,在解决困惑于问题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发现。2.以幼儿的需要为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拿我们班级博物馆的内容豆子为例:几乎所有的豆子都能发芽,那么我们就选取了黄豆、绿豆、蚕豆着三种常见的豆子请幼儿种植,观察豆子的发芽生长情况。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就发现了有的豆子发芽较快:如黄豆,有的豆子生长较快:如蚕豆。有的豆子的芽相对比较细:如绿豆。通过这样的种植活动孩子们对于豆子的发芽情况十分感兴趣。那么我们就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些豆子发芽情况的跟踪记录,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也可以进行一些不同发芽方式的小实验:如土培法、水培法、覆膜法等,让幼儿在试验中了解不同发芽方法对于发芽情况的一些影响,形成初步的自然科学概念。
3.家园合作,真正让博物意识渗透
家园合作的好处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那么怎么样最大限度的发挥家长的能动作用呢?我们班级博物馆“小豆豆、大学问”就进行了如下的一些探索活动。亲子豆贴画,在动手拼贴过程中展现豆子别样的美丽。豆制品品尝大会,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品尝大会。在动手打豆浆、拌豆腐,品尝各种豆制品的活动中感受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豆制品等。而家长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更让家长了解我们的班级博物馆实实在在在做的一些事情,从而让家长更主动、更有效的参与到我们班级博物馆的建设开发中。形成双向良好的互动,最终让孩子们在与班级博物馆的互动中了解更多、感受更多。
4.让孩子走出“班级博物馆”走进社区“博物馆”
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在社区、学校、家庭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忽略了社区这样一个相对大得环境那么孩子们肯定不能得到最优的发展。以我们班级豆子博物馆为例我们走进社区开展了“毛豆采摘乐”、“吴侬软语说豆豆”、“豆腐制作解密”等活动。在这一系列有社区支持开展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开拓了幼儿的眼界。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让孩子们对豆豆的认识“接了地气”。
(二)博物馆资源的再开发
根据孩子们的发现、兴趣、困惑、需要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动,怎么样让这些活动成为孩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博物意识的一个起点呢?那就要幼儿、教师一起对这些活动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我们班级豆豆博物馆做了一下有效的尝试:
1. 用科学探究的精神看待孩子的发现,和孩子一起进行有效的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我们班级在豆子发芽过程中也根据孩子们的发现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1)实验一:豆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孩子进行科学实验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班在豆子的种植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水豆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这是孩子的已有经验。但是在水培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有的发芽了,有的却没有发芽。通过黄豆水培实验孩子们发现豆子的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空气。
(2)实验二:泥土里是否存在空气
孩子们的疑问病没有解决,他们认为泥土中是没有空气的。于是我们又进行了黄豆的对比实验。在松软的泥土中黄豆容易发芽、还是在板结的泥土中黄豆容易发芽呢?在这次的对比实验中,孩子们看到松软的泥土有助于豆子的发芽,而板结的泥土豆子不容易发芽。在黄豆芽长大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请孩子们拔出黄豆芽看看泥土里面的状态,孩子们发现泥土里并没有像我们想想的那样紧密联合、不留一丝缝隙。说明泥土中还是有空气存在的。
(3)实验三:冬天里的覆膜实验
冬天的时候孩子们发现种子基本上不发芽,都很着急。跑过来跟我说:“我们没有给它多浇水,也放在了有阳光的地方。为什么它还不发芽。”这时候我们进行了覆膜和不覆膜的实验,孩子们通过实验了解到原来豆子的发芽还需要一定的温度。
在实验中孩子们解决了自己的困惑,拓展了自己的思路。当然我们由种植引发的讨论、实验、发散还有很多。如:是不是所有豆子的发芽都需要光;蚯蚓是干嘛的;是不是只要有适量的水不管在什么地方豆子都能发芽等。孩子们对豆子发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正确,有的错误,但要做出正确的解释很难,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回应,如果把我掌握的自然科学的有限的知识告诉孩子。孩子是否会信服。于是我明白了教师在班级博物馆中的任务是什么:不是去纠正孩子,而是通关文字、图片和画面来唤起孩子的想法;通过给孩子提供各种资源和新的经验,我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各种观点并加以验证。
2.延续孩子们的兴趣,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作品
孩子们都是小天才,即使是一粒小的不能在小的豆子,也能成为他们的玩伴、在孩子们的眼中也是一件大自然的艺术品,所以他们往往能发现被我们成人所忽略的美。
(1)豆贴画展现稚拙的美
在豆子博物馆中我们展示了幼儿和家长一起完成的豆贴画。为了满足和延续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在博物馆的一角安置了一张桌子和我们班所收集到的各种豆子和豆贴画所需的材料,供幼儿设计自己的豆贴画作品。虽然有的作品只有一朵小花,或者一个小圆。但是我们仍然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了孩子们稚拙的美。(2)我来设计豆子吉祥物。一粒小小的豆子在孩子们眼中也是灵动的,充满着故事。因此在请孩子们设计豆子吉祥物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创意超过了我的想象。有的孩子设计了豆子手拉手的“友好豆”;有的孩子设计了充满问号的“疑问豆”;有的孩子设计了长手长脚的“高大豆”;有的孩子们设计了长头发长睫毛的“美丽豆”等。给孩子买一个自由发挥想法的空间孩子们就能给你一份充满惊喜的作品。
(3)我和豆子的成长册,在制作过程中回忆美好历程
成长册的制作始终贯穿博物馆建设的始终,我负责拍照、孩子们负责黏贴和装饰成长册。一张生动的照片,一句简短的话语,在加上傍边孩子们精心绘制的小花、线条、黏贴的美丽的贴纸。让我们在翻阅的过程中回味发现、探索的旅程,感受孩子们在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变化。
当然孩子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脚步并不止这些,我们还开展了豆子小乐器的制作、听豆豆的声音等相关活动。
3.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寻找相关教育点
你走进超市、菜场会发现豆豆的身影,坐在餐桌享受美食时会发现豆豆的身影,甚至打开电视你也会发现豆豆的身影。那么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贯穿我们班级博物馆资源开发的始终。
(1) 豆子品尝大会,感受豆子制作而成的美食,了解豆豆不同的味道。
(2) 我来做豆浆,在亲自体验制作豆浆的过程中感受现代科技的便利与豆浆的美味。
(3)结合3.8节活动我们邀请妈妈、奶奶来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品尝各种各样的豆制品,展示家长和孩子的创意豆制品事物。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发现原来我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豆豆的身影。
尊重儿童的意愿、在讨论、调查中确立班级博物馆的方向。用孩子的眼光看他们的发现、教师不急于给孩子的发现下结论。尊重孩子们的探索、尊重孩子们的操作、尊重孩子们的需要。让班级博物馆的建设及资源的生成与开发成为促进孩子们发展的工具,让班级的孩子成为班级博物馆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英格里德·查鲁斯 卡仁·沃思著 张澜 熊庆华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01)出版的:《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 第6~155页
2. 教育部(3012-09):《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第32页
3.徐莹晖 王文岭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04)出版的:《陶行知论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