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北京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垂直与平行》教学内容

北京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垂直与平行》教学内容

更新时间:2014-10-16 10:30:26

《北京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垂直与平行》教学内容》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材分析:《垂直与平行》是北京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学情分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行与相交的现象无处不在,但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少,学生只对与本节有密切关系的“角”“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熟练的掌握,但对平行与相交的现象还只是有初步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几何术语可能理解不透,如:“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等。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时忽略了直线可以延长导致分类标准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别要注意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可以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等概念。

我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习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复习三种线2分

1孩子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线吗?他们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复习三种线的特点,为认识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相交的位置关系做准备)

2看,在这张方格纸放着一根小棒,师:想一想小棒在这张方格纸上可以做怎样运动呢?(平移旋转)出示平移后的图形,如果用蓝色直线表示平移前的小棒,用红色直线表示平移后的小棒,请看就得到了这样的两条直线(出示投影平行线)

二、感知二条直线的位置关系8分

1师:利用你手中的小棒,让小棒运动起来,看一看小棒运动前和运动后的位置是怎样的呢?然后在纸上用两条直线画出得到的图形。(一种情况用一张纸表示。把图画的尽量大。)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与小伙伴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利用平移与旋转找到两条直线存在的位置关系。)

2让学生把画出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这是同学们画出的图形。请大家观察每张纸上都画了几条直线?两条直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两条直线)

 

 

 

 


   

2

 

3

 

4

2师:仔细观察这几种情况,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说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预设:我按有没有角分成两类;我按两条线是否挨上了分成两类;我按两条线有没有相交分成两类)

师:我们把1、2放在一类表示相交,3和4放在一类表示不相交。教师板书“不相交”“相交”。你为什么说他们相交了(有交点)

3师继续问:相交的两种情况大家是不是都认同?那么不相交的这两种情况呢?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想法?

(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所以我认为第三种情况如果把直线延长的话,它们就相交了。)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她来延长试试看。

师把第三组的两条直线向小口方向延长后相交了。

师:表面看来不相交,但我们延长后相交了,所以我们把它也放到相交这类。

三、认识平行线和垂线,探究特性15分

(一)、认识平行线

1初步感悟平行线的定义

(1)1、2号相交了。哪3号4号是(不相交)

大家是怎样知道这两条直线不相交的?

(2)请大家看投影,我把两条直线延长,怎样了?(不相交,再延长,不相交,用延长办法知道这两条直线不相交)(两条直线之间永远这么宽,所以知道不相交。追问:你怎样知道都是永远这么宽的?)既然永远这样宽说明这两条直线永不会相交。

(3)师:同学们,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2理解互相平行:

(1)师:为了方便我们把两条直线叫a、b.

谁和谁互相平行?它们有什么特点?(请同学先说说)出示:直线a平行直线b或直线b平行直线a;

(2)投影,请两个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互相平行是什么意思。

3感受同一平面的意义

(1)师:出示长方形纸,画出两条直线,请问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2)把纸撕开后呢?这时的两条直线还互相平行吗?为什么?

(3)看来要说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还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4判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为什么?

(二)认识垂线10分

1感知两条直线相交的几种情况

师:当两条直线相交后就会形成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角。这几组组相交线中有没有与众不同的一组?

生:都有角

生:第二个角全是直角

师:有几个直角?

生:4个

师:光看还不行 ,有什么方法证明这个角是直角?

生:用三角板快量一量?证明了第二幅图的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4个角都是直角。

2学习互相垂直的定义

1)师: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黑板图)

出示集合圈

相交

 

 

2)师:(投影)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谁和谁互相垂直?有什么特点?

投影我们就说(        )垂直(    )

或(        )垂直(    )

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现在,这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我们可以叫它垂线。谁是谁的垂线?

还可以说成(        )是(        )的垂线

(        )是(        )的垂线,。

这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在图中标出字母和垂足

 

3)下面图形是否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如果互相垂直请在图上标出垂足、垂直符号。

 

(三)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

1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现象?

2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也找了一些平行、垂直的现象与大家一起分享。(四)练习5分

1填空

 

 

 

 

 

 

 

 

 

 

 

 

a          b    c      d

(        )和(      )是互相平行的。

(        )和(      )是互相垂直的。

(        )和(      )延长后可以相交。

(        )和(      )的长度是相等的。

 

 

2小游戏下面我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我说你摆。

(1)师:请同学拿出一根小棒放在桌上,请摆出与它平行的小棒。

(2)师:请同学拿出一根小棒放在桌上,请摆出与它垂直的小棒。

(黑板订正三种情况)

(3)拿出3根小棒,动手摆一摆,三根小棒互相平行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师:a、b两条直线都和c平行,a和b怎么样?

师生:a和c互相平行,b和c互相平行,a和b也互相平行。

(4)师:请移动一根小棒,使三根小棒互相垂直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平行与相交   

                     相交    互相垂直      直角

 同一平面内                 不互相垂直

两条直线         

不相交    互相平行 
相关阅读
推荐
  • 2014年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过关练习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计算。(31分)1、口算。(10分) 3520= 2230= 9020= 2430= 50+90= 75-18= 5016= 8005= 32+820= 645645= 2、列竖式计算。(12分) 32516= 23307= 38062= 8568= 3、用简便方法计算。(9分) 32250 817125 45445 二、填空。(31分) 1、在括号里填上升或亳升。(3分) 一个金鱼缸有水20( ) 一杯茶约200( ) 一瓶果粒橙是1250( ) 一辆汽车的油箱能盛5

  • 2014年3月四年级数下册学第三单元练习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填空。(26分)1、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是108,这是个( )三角形;一个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7cm、8cm、7cm,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锐角,至少有( )个锐角。 3、木头椅子摇晃,常常在椅子下面钉两根木条,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 )性。 4、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相加的和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23cm,腰32cm,周长是( )cm;另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8,一个底角是( )度;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68,顶角

  •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实施思考

    方程思想,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设元实现从未知转化为已知,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等量关系,构造方程或方程组,然后求解方程完成未知向已知的转化,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就是方程思想。方程也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代数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方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方程,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认识方程,并具备用方程思想解题的意识。下面结合教学浅谈《认识方程》的实施思考。 一、 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刚开始的设计是在教学例二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天平图写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

    一、神机妙算我会算(19分) 1、直接写得数(5分) 870-780= 4013= 10413= 9632= 5499+54= 20020= 254= 3030= 36+65= 245245= 2、用竖式计算,最后一题需要验算(8分) 61033= 59466= 98436= 验 算 3、运用简便计算的思路,完成下面的计算。(6分) 2536 =254( ) =( )( )=( ) 81054 =8109( )=( )( )=( ) 36024 =3606( )=( )( )=( ) 二、对号入座我会填

  • 三位数乘两位数学生起点分析

    课堂上出示例题:月新小区有15幢楼,平均每幢搂住144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让学生独立列示计算。原以为复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顺利迁移,应该只有小部分学生因为粗心算错,没想到课上学生有两种答案,因为各有同盟军,大家都很坚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呈现两种计算结果。 1 4 4 1 4 4 1 5 1 5 7 2 0 5 2 2 0 1 4 4 1 4 4 2 1 6 0 6 6 6 0 对比之下发现,原来1445时,当计算到十位45+2=22时,按照原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直接将22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

  • 四下《小数的大小比较》课后反思

    我担任的是四年级数学,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节,因为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了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在这节课里只是把整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拓展到小数。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容易接受,我便这样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由小组长负责,按着A B C D E F的顺序逐一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然

  • 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通过探索、交流、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3、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难点: 掌握量角的方法,正确读出量角器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角的哪些知识呢?请在练习本上随意画出一个角,写出

  •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五、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六、教学步骤: (一)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