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2-28 16:29:00
《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 》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2013年春季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一、 填空。(122=22分) 1、0.7里面有9( )个十分之一,0.34里面有( )个0.01。 2、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是3,百分位上是5,千分位上是7,这个数是( ),读作( )。 3、把203005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是( ),省略万后面是( ),61800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是( )。 4、3.76读作( ),它由( )个一,( )个0.1,( )个0.01组成的。 5、小数点左边的第一位是( )位,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 )位。 6、2.56吨=
学生: 总分:一、填空:1、从个位起往左数,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百万位,第8位是( )位。2、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万位,它是( )位数。3、万位的左边一位是( )位,右边一位是( )位。4.10个万是( )万,10个百万是( )。 5、与千万位左边相邻的是( )位,右边是( )位。 6、从右边起,每( )个数位是一级,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7、千万和亿之间的进率是十,千和( )之间的进率是十。 8、读数时要先把这个数分成( )级,( )级,( )级再读。 9、读数时先读( )级
课堂上出示例题:月新小区有15幢楼,平均每幢搂住144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让学生独立列示计算。原以为复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顺利迁移,应该只有小部分学生因为粗心算错,没想到课上学生有两种答案,因为各有同盟军,大家都很坚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呈现两种计算结果。 1 4 4 1 4 4 1 5 1 5 7 2 0 5 2 2 0 1 4 4 1 4 4 2 1 6 0 6 6 6 0 对比之下发现,原来1445时,当计算到十位45+2=22时,按照原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直接将22
教学片段:师出示一正方形纸,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每个内角各是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为什么?生1: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因为每个内角都是90,有4个内角,就是4个90,也就是360。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 (师演示,并指导生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 生3: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这样沿对角线剪开后,得到了2个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现在谁已经知道其中的1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生: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
教学过程: 1、练习一 课前提示:本节授课主要内容为学习小数的写法练习,因我们牵扯写出小数,所以请同学们积极配合完成相应的书写内容。现在,请准备好你的铅笔和练习本。 (倒计时10秒) 师:开始上课(出示PPT)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片,并写出题意中的小数,答案分享在群里。 生: 师:加油同学们!老师等到了***的答案,你的数字写的很规范;你书写的速度很快;注意你的书写格式;你的小数点位置太高了;让你写的数字成为一家人,紧凑一
课前接触 8:41 1.我姓符,标点符号的符 2.我喜欢笑,喜欢自我安慰,比较马大哈【自我介绍要是与课文有效结合更高效】 3.请自己再熟悉熟悉课文 8:44 4.8:48 唱首歌 这歌我也会,大概一二年级学
课前交流:听说回答问题最积极,今天愿意把你们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吗 上课 一、认识三角形 1.请听:出示小猴和小兔围篱笆的图形,播放声音我围得最牢固我围得最牢固我围得最牢固 谁在争吵? 谁围的篱笆最牢固?*小猴子,因为用三角形围的。 2.看来三角形有无穷无尽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好吗? 请在稿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三角形 3.出示三种三角形,观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直直的 *都有三个角 *都有
自从踏上教师的岗位,在三四年级的时间最长,因此对今天的教材解读深有感悟。 在讲到三年级上册,123圈点子图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在教学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圈法,平时教学中会强调把12分成10和2,与后面的竖式学习对应起来。教材解读时给出的课例是把学生不同的圈法分成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两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没有给学生强调哪一种是应该选择的。这一点也是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经过专家的讲解和解读,让我对这一部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很想上出点名堂来。于是,忙中偷闲认真地阅读了教学参考书。可是,《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是没什么好教的。依我对学生的了解,对例题6020,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和笔算,还能把计算的方法说得头头是道。怎样才能将简单的内容上出水平,上出深度和新意来,是我一直在思考和琢磨的问题。今天课堂上的一个无意渗透, 让我萌发了一种新的想法:简单的知识可以将它教得有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