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19-04-19 20:18:48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游戏,看看谁的反应最快,你们指的方向与老师出示的方向相反。这个箭头藏着我们一个新朋友——“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 板书:认识角

调皮的角藏在手工制作中,你能把他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二、 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感受角

师:我们常用的三角板上有角吗?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活动,师指导示范)

师:同学们摸一摸尖尖的地方,是什么感觉? 生:刺手。

师:同学们再摸摸角的两边是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再找找这张手工纸上的一个角,摸摸什么感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和小红准备的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形尺、纸工袋、闹钟)我们把它们请下来

(二)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指其中一个角问)顶点在哪? 边在哪?通常我们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用这样的符号表示这就是一个角(教师比画)。

师:观察这些角,你们能总结一下每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吗?

学生汇报,师指导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三) 画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要认识角的样子,还要会把它绘画出来。

师:(演示画角) 先画顶点,然后从顶点起画一条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你们能在纸上画出一个角吗?

生:在纸上练习画角。(练一练)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个小朋友的作品。(评价生作品)
(四)找角

师:其实我们身边有没有角,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在身边发现角

师:你找的角在哪?给大家说说顶点在哪?边在哪?(指名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角,请你们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和你的同座位小声说说角在哪儿。

(五)辨角

师:请同学们来当裁判,是的用“√”表示。

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有没有一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

(六)数角

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先给角做上记号,数一数,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拿出老师给你们的学具,请你做个角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能把你的角变得大一点吗?再变大一点,再大一点。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说得真好,(师演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能把角变得小一点吗?再小一点。(生操作)这次又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知道这个重要知识,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8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师:角的大小与边长有关系吗?猜一猜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猜想,还要学会验证,请看红角与蓝角之争。它们是怎么比的?

(课件演示边长变长变短角不变)

小结:原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什么有关呢?(只与两条边的开口大小有关。)

四.拓展练习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很努力表现非常棒,小明和小红来和大家一起做手工了,看看我们一起做什么吧

1.拿出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2. 准备一张三角形的纸,剪一刀后会剩下几个角?

五:全科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相关阅读
推荐
  • 认识长度与身体上的“尺”相结合,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反思《认识厘米和米》

    苏教版二上新教材第五单元认识《厘米和米》与老教材有所不同,最大的改变是综合实践活动由原来的《量一量》改为《我们身体上的尺》,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发现了教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组: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活动中建立相关的概念。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 3.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每当学生遇到填写单位名称,或者长度单位的比大小,就让我忍俊不禁,一直摇头学生对长度没有概念,只能用大量的习题提高学生的正确率。一方面觉得可能孩子还小,对于抽象的

  •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教学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主要是用尺子量课本、铅笔盒、可桌的长度等,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可是在作业中,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红的身高130米、床长2厘米这样的错误。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呢,学习之前可能听说过,可究竟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在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

  • 从教学目标上来审定本节课的教学成效

    最近听了很多关于量与计量的课,收获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学识。在朦朦胧胧中,教学,应从何开始呢?正如朱特所说,上一节课,你是不是还是先研究导入情境,教学过程是什么?对呀!一堂课的内容不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吗?只有教学过程清晰了,那么教学成效不就也达到了吗?但我们的朱特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从教学目标着手来设计一节课的内容,从教学目标上来审定本节课的教学成效。 不得不让我感受到,我们的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学的过程,教学中更加重视的是教学知识、情感的体验。但也不是说,不重视教学的结果,只是通过教学

  • 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加、乘减》。让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大胆猜想,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同桌、小组合作讨论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伊始,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先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列出算式,学生根据开放的情景,列出了连加的算式,乘加的算式,对于乘减的算式一开始学生没有想到,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如果每份一样多,那么我们就可以列出乘法算式几乘几,但是多出的这些我们最后还是要减掉它的,因此就得

  • 二下《认识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在课前教师针对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和边之间的关系。通与普通的教学相比,本次教学更强调学生参与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的感悟。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由老师包办。 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

  • 如何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主要是指计算的法则,就是简约了复杂的思维过程、添加了人为规定后的程式化的操作步骤,主要是解决算得方便、准确。 如计算335-185时,就是根据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335是由3个百、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185是由1个百,8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所以先把5个一减5个一得0个一,再把3个十减8个十,不够减,从百位上拿出一个百,就是10个十,10个十减

  •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令人向往,面对着多彩多样的世界,很多情况下,人们都已经熟视无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事情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何谈深入的探究。为此,在知识的学习中,要逐渐创设一种氛围:有趣、有吸引力、有神秘感、有成就感,与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时、分、秒》这部分知识前,我在班级中

  • 心中有生、关注思维——听二年级《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复习课

    赵盼老师是今年来交流的老师,上周五上午第四节听了她一节二年级《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复习课,感触还是很深的。 其实那节课,由于六一活动的安排,晚上课了10分钟,但整节课课堂的教学效果还不错。 教师方面: 复习课结构。赵老师采用知识树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梳理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层次清晰,知识点和练习结合,一层层呈现,逻辑性强。按照说算式的运算顺序、给算式分类、如何计算、练习四个层次逐步展开,让我对复习课的教学有了更

  •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在观察、试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和稳定性。 教学难点: 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找出其中的三角形。 2、课件出示课本59页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三角形。 3、问:为什么这里用三角形而不用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