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
科学课课堂教学常规的形成

科学课课堂教学常规的形成

更新时间:2014-07-22 09:24:25

《科学课课堂教学常规的形成》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要不要常规?答案是肯定的,新课程并不排斥常规的养成与训练。中国有句古老的名言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加学习的乐趣。

科学课的课堂常规教育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课前常规。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课前常规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什么事都要有所准备的好习惯。课前常规包括预习需要研究的主题、准备好课本、准备好学生自己收集的实验研究材料等。这些准备包括学生的自主准备,也包括老师提前布置的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准备的。例如四年级的《天气》单元,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在家认真听天气预报,并及时记录。五年级的《生物与环境》单元,我要求学生在家里种植绿豆,养小动物,并认真观察。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在家提前完成,否则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2、课堂常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看到的是思维的活跃,而非是动作的张扬,我时常强调学生在养成“能动能静”的习惯,什么时候是该自主自由的活动,什么时候应该安静的听老师、同学的讲解或解释等。我们科学课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实验活动较多,在实验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离开座位,允许学生互相讨论。但老师需要解释,同学在汇报实验结果时,则要求学生能安静的听老师、同学的讲解或解释。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的训练、教育学生,最后才能水到渠成。

3、合作常规。科学课的学习非常强调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因此,合作常规也是学生必须养成的。合作常规要求学生之间彼此尊重、平等互助、友好交流,这对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强化学生的小组意识,我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让小组成员一荣俱荣。三年级刚开始科学课的学习,这时是训练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期。我在教学三年级时,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不同的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虽然科学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是不同的,但经过特别加强训练,学生之间就会形成彼此尊重、平等互助、友好交流的氛围,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4、实验室常规。实验室不同于普通的教室或是活动室,我们虽然不提倡把小学的实验室弄得很神秘,让学生觉得生畏,但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实验室就是活动室,是自由市场。我们还是得让学生对实验室有一种神圣感,到这里来是做科学研究的,我们到这里来应该像个小小科学家那样,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领实验材料的秩序,实验结束后材料的收拾、归还等,我都给学生明确的规定,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实验室才不会变成活动室。

5、课后常规。科学课的学习不是以下课的铃声为终止的。它需要一定的延续和拓展、深化。课后常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主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学习,以及对自己的学习收获与家长进行分享等。例如,五年级的《生物与环境》单元,绿豆的发芽、生长,生态瓶的研究,这几个过程在实验室里是无法完成的,课后必须让学生在家里延续和深化。我也对学生说,允许家长参与你们的种植和养殖活动,但不能由家长代替你们的工作,而应该是以你为主的。

开展常规教育工作,让学生遵守课堂常规,遵守公共秩序,热爱学习、热爱科学。当然,教学常规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只要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常规,一定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阅读
推荐
  • 科学老师在处理材料方面的做法

    不久前,浙江省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在嘉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上介绍了美国的STC教材,其中讲到了这套科学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完整的教材配套材料。听后羡慕不已!羡慕之余,我也想到了我们自己在处理材料方面的做法。 除了利用现成的工具箱和一些原来的实验器材,我现在一直鼓励学生去想办法准备,人多力量大吗!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好处多多: 可以节约一些教师准备材料的时间,减轻教师负担。 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要做实验,我就必须准备好材料。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

  • 品生课随笔:集体是一本书

    这节课是品生课,一走进教室就听见有人在哭。看见老师来了,马上有人告诉:老师,是金某打的。听到报告声,好好的情绪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大脑像充满气的气球,轰隆隆的作响。金某,又是金某,恨不得马上拉他出来,好好教训他一顿,但,还是马上克制住了自己。有一个念头冒出来,准备好的品生课暂放不上了,何不就用这个活教材来上一课呢。 嘉兴市思品教研员曾在一次教研活动交流是说:品生教材只是一个参考,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品生课上能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那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品生课就是解决班级中出现问题。 金某小朋友,特别

  • 《收发电子邮件》网络课教学反思

    电子邮件的收发操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才开始接触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一部分学生一开始注册就一直不成功,影响了下面的学习。学生平时上机的机会不多,所以相关的操作经验还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在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着力于多媒体教学,注重对学生一对一上机辅导操作,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受,并试着让学生在操作中体现出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住了电子邮件的接收和发送的方法,教学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个别的小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用户名密码问题 虽然再三强调了电子邮箱要全部记住,可是还是有学生搞不清楚

  • 鄂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科学复习题(练习题)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1. 利用杠杆尺原理生产生活用品有(杆秤,扁担,天平,吊车,剪刀等)2. 像杠杆尺和跷跷板这样的装置叫(杠杆)。3. 在杠杆尺的两边怎样挂钩码,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答:1,移动钩码离杠杆尺中心得远近,2,改变挂钩码的数量的多少等。 4.空气的性质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可以占据空间,可以压缩的气体。) 5.怎样证明瓶子里有空气? 答:将瓶子水扣在水中,瓶子里有气泡冒出,说明瓶子里面有空气。 6.降落伞主要包括(伞面),(伞绳)和(悬挂物)。 7.篮球为什

  • 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春节知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收集资料、图片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2、通过小调查了解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职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春节图片和视频中重温春节生活的欢快和喜悦,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2、在送祝福的实践活动中对为社会服务的劳动者表达感谢之情。 *过程与方法:尝试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解春节的相关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知道春节期间有很多人还在辛勤工作,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人劳动的感谢之情。 ◆教学准备:1、搜集并了解

  •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六册“我的成长与他人”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六册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这一课既是对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教学目标的继续和延伸,也是对上一课的进一步升化与拓展。 一、唤醒生活记忆,让课堂贴近学生 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体,教学要实现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求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有多少人为我,家人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最多付出的人。在课堂的第一环节,我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却最容易忽略的场景以视频的形式引入课堂,以唤醒孩子对自己熟悉生活的回忆,使学生有了亲切感,孩子们记忆闸门被打开了:奶奶天天早起给我烧

  • 常态课,同样精彩--《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三下)教后感

    本周对三年级督导,我和燕子安排了听课,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科学课漏了,本周有两天会议,就主动提出今天下午上吧。天气渐渐热了,可以种植植物了。按计划,下午的科学课的内容是《植物新生命的开始》。这个内容的课,属于家常课。学校督导本来就是了解课堂教学的常态,我还是体现常态,扎实有效进行课堂教学。课下来,感觉还算精彩。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学常规。记得刚从教研员回学校的时候,总感到时间紧,内容多,发现了充分探究和时间的矛盾。时间哪里来,挤,卡,把低效率的时间挤掉,把课间卡点进来。我通过各班评比的活动,吸引

  • 三次制作刻度纸——《比较水的多少》教后记

    《比较水的多少》是一课经典的科学探究课,印象中,在4、5年前就对这课有过初步的认识,去年也上过,今年10月份,常熟王老师的课堂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经贸的顾老师还透露自己对这课有独特的上法,只是没时间和他研讨。课是超前备的,质量不高,今天上午边准备实验器材,边进行二备,细看教学目标和同步探究,认为我今天上课要在刻度纸的制作上有所突破。于是,我准备了很多白纸,我没想好学生会出现什么情况,对学生估计不足。课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说说有多少种比较方法,思路不够开阔,我把不同方法画在黑板上,只有4种,不是特别理想。

  • 陀螺专家辩论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后感

    今天品生课上,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课。当我和孩子们一起看法布尔的故事的时候,坐在第一排的康康第低着头在玩着什么,我走过去一看:玩陀螺呢!心里有点不舒服。这个孩子较调皮,平时经常惹麻烦,所以一个人坐第一张位置,而且后面还空了个座位,这样让他独立一点。呵呵,他不去影响别人,倒一个人玩开了!哼!我从他走里拿过陀螺,放在了讲台上,那意思就是:谁上课玩,放讲台上吧!转念一想,不对,不可以这么简单,万事多思考。今天上课的主题不是聊兴趣吗?接下来,不如就聊聊玩陀螺的兴趣吧! 法布尔的故事结束后,我说:我们班也有个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