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体育教师论文随笔
感受篮球教学的多彩与艰辛

感受篮球教学的多彩与艰辛

更新时间:2014-07-22 09:22:42

《感受篮球教学的多彩与艰辛》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体育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4月21日,有幸参加了在平湖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第十届“南胡之春”体育专场教学展示活动。抱着进一步了解体育与健康新课程,重塑技能教学思想,抢占新一轮教学改革前沿阵地的想法,早早来到活动地点。虽然因为工作的原因只听到了上午的两节课,但还是觉得受益菲浅,特别是实验小学李萍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在小学阶段,球类教学特别是篮球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但同时又是比较难处理的教材,尤其是在一堂课中很难体现出效果。所以,很少有人会在公开教学中选择这样的内容。但这次不同,不知是主办者有意安排,还是纯属巧合,四堂课中竟有三堂是篮球教学。而且,上午的两堂都是篮球教学的内容,所以真是不枉此行啊!

首先是李萍老师的课,她从热门话题“2008年8月8日是什么日子啊?”的问题入手,在动感音乐的伴奏下,以跑跳步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场地,并以球操和抛接球练习为准备活动,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到课的核心内容—运球;在运球这一基本的技能教学中通过先原地后移动、先尝试后教学、先个人后集体等练习方法和途径,较好地落实和达成了本课的目标,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手触球的部位和用力方法,并力求在游戏和比赛中巩固和提高运球的技能,最后在“我们拥有同一个梦”的欢快舞蹈中,使学生的锻炼热情得到了释放。

不管有没有东道主的优势,这无疑都是一堂成功的技能教学课。因为它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同时,又落实了篮球教学中的技能目标。以奥运年为契机,激发了学生的锻炼动机,突出了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以音乐和游戏为辅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篮球为主要内容,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先尝试后教学为主要形式,既落实了课的技能目标,又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先原地后移动、先个人后集体的练习方式,较好地体现了差异性教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但不管怎样,再精彩的课也会有遗憾。从我的角度讲,如果在以下几个环节上能够再考虑细一点的话,那么,这堂课将会更加丰满,更加完善。

第一、既然是一个定点的散点场地,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安排成一个扇形,这样的话仍旧可以按照李老师的安排进行跑跳步穿行,并通过检球让学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对于老师来说,就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孩子,同样,孩子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老师的示范。因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都是在这一比较固定的场地中进行的。

第二、如果是按李老师的场地进行教学,那么在进行示范和指名学生演示时,最好在全班学生所站场地的中间进行,这样,更有利于每个孩子都能看清。因为,先行的场地由于是散点,不规则,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的视线是被挡的。如果是扇形场地的话可能会好些。

第三、后面的游戏是不是要求高了。因为,根据新课标的描述,水平一在运动技能的目标中对篮球技能的目标是这样确定的:“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和运球等”;的确,在不到一节课的时间里要让学生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并要在高速对抗中运用,可能不太现实,而且,还有可能因为学生为了追求速度而造成动作变形,从而对本课的技能学习带来负面影响。那么是否可以让学生抱着球跑到对面的圆圈后,完成原地运球十次,然后把球放入圈中,再跑回本队。这样也许会好些,而且同样可以达到巩固和提高运球技能之目的。

至于第二堂课就不太敢恭维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做到精讲多练,教师讲得太多、太杂,而且没有抓住重点要点,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练习的密度。这与我们这门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性质是不相符的。

当然,另外还有诸如分发器材处理不当、左右手运球示范不到位、教师讲解示范时学生靠太拢看不见、自主运球练习时没有明确练习的区域和要求容易发生冲撞等问题。由于上述原因,看得出教师教的很累,学生也学得很累。

从两堂课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篮球教学可以很精彩,但有时候更多的是艰辛。

以上纯属个人之见,欢迎各位进行讨论。
相关阅读
推荐
  • 利用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导入,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激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大门。 在三年级的体育课中,课的开始,学生整好队后,我先让学生猜我后面是什么?这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猜是尾巴,对,我后面的绳子是尾巴,我请一个同学来踩我的后面的尾巴。学生踊跃举手,我请了一个同学,这时我在前面跑,学生在后面踩,其他学生

  • 《上手从头后向前前抛实心球》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认真贯彻课改的精神,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对投掷活动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教学中采用多种游戏练习形式,结合实际教学情境和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前抛实心球是投掷教学内容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投掷动作的基础,也是一种发展力量、协调性

  • 孩子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源所在是家长重智育轻体育

    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 孙玉屏 场景一:9月份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仅仅十多分钟后一个孩子面色苍白,额头冒汗,被老师搀扶着送到医务室,休息一阵后,孩子恢复正常。而短短半个小时的户外集会活动中,会有不下4、5个孩子出现同样的情况。 场景二:进入冬季,每天大课间铃声一响,一个班一个班的孩子们排着队伍在操场上开始了冬季长跑活动,但总有三、四十名孩子徘徊在操场边无所事事,这些孩子在冬季长跑活动开始前,家长们就早早递交了免于参加锻炼的申请书。一整个冬季,每一个大课间的长跑活动时间段,他们都只是场外的一名观众。 场景三:校园

  • 苏州市公开课《跳跃:助跑几步,一脚踏跳,双脚落地》课后反思

    5月28日,太仓市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组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题,以自主学、合作学、展示学为基本范式,开展了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太仓市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组会课研讨活动。在会课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跳跃:助跑几步,一脚踏跳,双脚落地》一课,现反思如下: 一、教学目标清晰是课堂教学关键。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样课堂教学目标也是整棵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制定清晰和定位准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本堂课《跳跃:助跑几步,一脚踏跳,双脚落地》是《

  • 【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培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选择性 年、班级 一(1)(2)(3)(4)(5) 课次 22 周次 八 日期 4.16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关注地区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学习内容 一、滚翻:前滚翻成坐撑 二、 游戏:拍球接力赛(小皮球) 三、课课练:压肩 施 教 构 思 1.为何学:明白前滚翻成坐撑练习对锻炼身体的积极意义及在实际中运用。 2.学什么::两臂撑地,用力均匀,用后脑着地。 3.如何学:传授口诀:蹬地、低头、抱膝起。 学

  • 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在乐中学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是最能调动小学生课堂气氛和积极学习的方法,也是他(她)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尤其在寒冬腊月,为了达到热身的效果,尽快调动课堂练习的展开,我常常做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并利用此环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双人操、看谁灵巧、看谁跑得快、跳得好、投得准、贴膏药、碰碰车、闪电追逐、传递游戏等等游戏,上述活动确有良好的功效,而且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这些游戏中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

  • 读体育课“三段式”教学模式有感

    最近拜读了武老师撰写的关于三段式教学的几篇文章,在未深入学习之前,我对体育课的理解是肤浅的,对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把充满童趣的体育课上的太过单一化、刻板化、枯燥化、独立化。但实际上着三部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环环紧扣的一个过程。在体育课上,教师以教对、学生以学会为主体,通过教师安排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步掌握运动技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在准备部分这部分

  • 体育课上器材的选择从适合教学到适合学生

    一、器材选择要精简, 单脚跳双角落地是水平一二年级的学习项目,它基于单脚跳和并脚跳两种跳跃方式,是为水平二蹲踞式跳远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协调性。在一次外出苏州听课中,教师多使用标志桶、皮筋、立柱、呼啦圈和小垫子来帮助学生学习。这样的器材选择比较繁杂,对于学生多新奇,会降低学生对老师动作示范与指导的观察。所以这次我将呼啦圈、小垫子和标志桶,通过整合,选择用跳绳来代替。减少器材的使用,提高

  • 小学体育课准备部分游戏创编的课例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的在准备部分运用游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及文献资料研究法,探索准备部分游戏创编的方法,探讨不同教材在准备部分游戏创编的策略,切实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体育 准备部分 游戏创编 策略研究 在以往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教案设计重心主要放在了基本部分上,准备部分的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化,设计目的单一强调热身作用,游戏的设计对于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并未真正的对本课的教学起到引导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