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作文在选材上有哪些方法,作文选材之我见

作文在选材上有哪些方法,作文选材之我见

更新时间:2019-07-05 14:54:28

《作文在选材上有哪些方法,作文选材之我见》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作文难,作文难,说起作文心就烦。”这是很多怕作文的小学生的普遍心理。当老师布置作文任务时,有些学生就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几个字来,作文成了“榨文”。难道学生作文真的无话可写、无情可抒吗?学生的童年生活真的是白纸一张、死水一潭吗?其实学生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画面,有如浩瀚无边、波澜壮阔的大海,选取其中小小的一朵浪花,就是一篇生动有趣的佳作。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没有内容可写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会选材,或在选材上步人后尘。于是前些年的作文中就出现了“五子登科”的怪现象:上街帮老奶奶拎篮子,公共汽车上让位子,星期天捡皮夹子,在家帮妈妈扫屋子,为邻居阿姨管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学生人为地缩小了选材的范围,而把选材圈定在能体现主题积极向上的大事上。这样的作文可写的内容当然就少得多了。其实,作文就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是生命的自我表现和真情交流。如果我们以此作为选材的出发点,就会发现作文的素材何其多!作文本没有那么多忌讳和禁区,偏偏有人就“自寻烦恼”。说到底,学生们觉得作文难关键在于没有把作文与自己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如果作文真的是生活的反映,写起来一定会轻松许多。材料选得好,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大半。那么,作文在选材上有哪些方法呢?

一、以小见大

现实生活中,我们必然会看到、听到、想到许许多多的事和现象。囿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经历的大多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但如果 能够抓住关键深究下去,也会挖掘不少新颖的材料来,可以“小题大做”。如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兜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直到烟斗“退休”。这些小小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巨大变化吗?小作者根据这一素材写了《爷爷的烟斗》,由于立意深刻、选材新颖,以小见大,所以获得了成功。

二、推陈出新

俗话说:“隔夜好茶不好喝。”有些材料人人皆知,有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当然有许多材料不是新的,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但如果能从全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如写《一次成功的喜悦》,最常见的写学习上、生活上的成功,若写一次社会实践,那定然使人耳目一新,产生新奇感。

三、点面结合

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都可以写出一篇佳作。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如写《成长》一文,一个学生从出生落笔,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小学阶段全不放过,所选材料面面俱到。另一个学生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惊、喜、忧……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这就是窍门了。“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小学生作文的选材不要追求高、大、全,不一定要选择崇高、伟大的事件。小学生的作文首先姓“小”。根据主题,选取自己身边发生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来写,因为这些事大家了然于心,这样便可以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
相关阅读
推荐
  • 小学毕业班语文复习教学反思

    第一次带毕业班,还有不到十天就要小升初考试了,然而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却不知该从何下手。一直以来我的语文教学都是开放式的:课堂上有开放的思维空间、课后有开放的阅读空间。而对于生字、词语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我从不爱反复去磨。我以为知识是要去发现的,有一个善于发现的头脑,要比有一双善于记录的双手更重要。也许我这样说会激起许多老师的反驳:没有扎实的基础如何改好高楼?但我也想问,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受过了这样的语文教育后发展如何?我们的国民素质又如何?难道我们能否认,现在的中国人素质低公共场所随便扔垃圾、造

  • 一年级语文《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一年级学生天性是好动的。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尊重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用其喜欢的方式让课堂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也会越来越浓厚。《蚂蚁和蝈蝈》一课,就能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呈现出一种动感美! 进入场景,发挥想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童话的语言。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语言非常生动。特别是情态描写栩栩如生,比如:蚂蚁十分勤劳,他们冒着炎炎夏日搬运粮食,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而蝈蝈们不仅不劳动,反而嘲笑蚂蚁是傻瓜,他们有的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把蚂蚁和蝈蝈的形态表现得形象生

  • 通过教学细节的设计来彰显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

    教学细节设计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其中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细枝末节。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透射出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看到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精彩的细节设计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特定教学情境中的最佳选择,细节与细节上下贯通,前呼后应,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恰如其分,构成和谐的教学整体,细节与整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关注课堂有效的教学细节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

  • 借用生活中的故事解决疑难——《钓鱼的启示》主题反思

    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詹姆斯十一岁时的一次钓鱼经历:在离允许钓鱼还差两个小时的时候,詹姆斯意外地钓到了一条10公斤的大鲈鱼!父亲要他把鲈鱼放回水里去,他大声抗议。由于父亲态度坚决,他最终虽然不情愿也只得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了水里。本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小詹姆斯最终把鱼放回了水里,遵守了钓鱼的规则,这是他父亲严格教育的结果。不难设想,假如当时父亲默许甚至赞成小詹姆斯把鱼留下,将

  • 借助图片理解对秋雨的感受——《秋天的雨》主题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色彩丰富,结构分明,层次清楚,课文是总分结构,而且每个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的段落组成的优秀散文。读着此篇短文,真的让人感到作者视点的智慧,想象力的神奇和比喻用法的确切。学生读着这些词、句含蓄、优美的散文,似乎亲近了大自然,也是三年级学生对文学熏陶的绝好启蒙。 作者对秋雨的感受,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颜料、气味这些比喻虽然很神奇,可是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疑难,先去找结合点,读读重点词、句并用图片展示,帮助解决为什么把秋天的雨比作五彩缤纷的颜料 ,比作钥匙把金黄送给田野,把橙红送给

  • 构筑理想课堂 意外的收获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卖木雕的少年》。为了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哪些句子描写了少年的行为,哪些话是少年说的,想想当时的情况,再体会少年内心的想法,进而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和他的质朴、善良。 在交流句子时,孩子们都能把自己找到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下来,并想象当时少年的心理活动。就在我们交流句子: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时,一个孩子突然举手,我示意他站起来。那孩子满脸的疑惑:老师,这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怎么不是在上学,而是在

  • 课外资料的有效链接——简谈毛海燕、韩勇中老师语文课带来的思考

    新课程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现了不少的阅读链接内容,不经意地分布在课后、拓展平台等中,悄无声息地向我们传递着内外结合的大阅读观。它刷新了教学中惟教材论的狭隘观念,刷新了阅读教学中以课教课的封闭行为,也刷新了学生孤立单一、缺乏联系与整合的阅读方式。如何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料,实现其与文本阅读的有效链接,使阅读教学从过度预设、封闭和垄断转向生成、开放和整合的一种飞跃,使课堂开放而有活力,是我们语文老师所共同思考并实践着的话题。在这次的与天妃小学教学联谊的五年级组的课堂里,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毛老师还是韩老师都在教

  • 浅议“学·思·测”教学模式

    四川省南江县大河镇小学教师 罗定佳 近年来, 学校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并实施了学思测课堂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学思测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贯彻一个标准(课程标准),提高两种能力(教师挖掘整合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这一校本教研的主线实施。这是由新教材预留给教师的空间,赋予教师的责任,以及传统教学中的不同程度,较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的。学主要指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学生自主探学、生生合作助学、教师导引

  • 理想课堂属于你——有效课堂教育研讨会

    构建理想课堂,探讨有效教学,我觉得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单位时间里学生知识的增量,保底讲,是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学有所得。怎样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精当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今天,我听了同题异构的《黄河的主人》三堂精彩的展示课,我首先关注的是教师的魅力。教者的文化涵养厚积薄发,在课堂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召唤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让我感受很深的是三位美丽的老师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 王雪晴老师的课,不愧是大家磨出来的,从新知的探索、共建,到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