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长相思》课堂实记

《长相思》课堂实记

更新时间:2021-12-07 16:41:07

《《长相思》课堂实记》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就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会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至少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求读准字音,特别留心这首诗中出现的多音字,在读后两遍的时候,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尽量读出节奏感。

思:读,要有目的地读,先扫清障碍,再尝试读出节奏感。

师:渐渐稀落的朗读声告诉老师,你们已经认认真真地读了四遍。谁来读读这首词?(挑生读)

师:读的特别不错,这首词有个多音字,更。她读的很准。这里面唯一的生字“聒”她读准了吗?读的很准,字字落实。(再挑生读)

思: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

师:我们一起读,把每个字的读音都咬的清清楚楚。我来读题目,和作者。你们来读这首词。(生齐读)

师:读得真不错。读诗读词,我们不仅要把它读正确,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还要读出它特有的节奏来。《长相思》这首词,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它的节奏感。(挑生读)

师:孩子们,你们听出来没有,当他读到“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什么地方做了停顿?谁听出来了?(挑生说)你们再回忆一下,当他读到“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又在什么地方做了停顿?(挑生说)很好,他在夜深后面又做了停顿,所以我们感觉他在读的时候,显得特别有节奏。事实上。不仅身向榆关那畔行有停顿,聒碎乡心梦不成也需要这样的停顿。不仅夜深千帐灯需要这样的停顿,故园无此声也需要这样的停顿,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节奏来,争取读的有板有眼。(挑生读)

思:让学生尝试读出节奏,让其他学生去感受、发现。在自主中学习。

师:这才叫有板有眼地读,很好。来,孩子,我们一起来。(齐读)孩子们,读诗读词,我们不仅要把它读的字正腔圆,字字落实。而且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和味道,其实,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内心的感受和感觉来。我想问大家一下,读到现在为止,这首词,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几个词来形容一下最真切的感受。

生:思念家乡的感觉。

生:千辛万苦的感觉。

师:其实每个孩子读词的时候,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很特别的感觉。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除了思念,除了艰辛。

生:家乡和这个地方很不一样。

师:从这首词中他感受到了词人所处的地方和家乡特别不一样,所以他特别想念家乡。我们看着大屏幕,把这种思念、艰辛的感觉,通过你的声音传递出来。(生齐读)

师:老师和你们一起读,我们一起配合着,感受这一份艰辛之苦。(师生配合读)

师:我们反过来,你们先读,我后读。我们再来用心感受和体会词人的那一份思念和牵挂。(师生配合读)

思:读词是层层递进的,读准、读出节奏、读出感觉。课进行了三分之一,基本都是以读为主,读熟了,感觉就出来了。

师:读诗读词就应该读出这样的感觉,这样的味道来。刚才你们说,读这首词的时候,带给你的感觉是思念、是牵挂、是艰辛。我就很奇怪,这种感觉你是怎么产生的?这首词哪些字眼带给你这种感觉?请同学们静静默读,再次体会带给你这种感觉的词语,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旁边进行批注。

师:转了一圈,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细细品读,而且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的圈点,应该有收获吧?收获到底如何,现在我提两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什么地方?

生:榆关之外。(继续思考)

生:在去山海关的路上。(继续思考)

生:在山上。(是怎样的山?)

生:陡峭、雪花乱舞。

生:在军营的帐篷里。

生:在水路上。(那一定是在船上)

师:如果把这八位孩子看成作者经过的,一个又一个点,连在一起,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跋山涉水。(连在一起,那个词语还可能是?)

生:南征北战。(连在一起,那个词语还可能是?)

生:翻山越岭。

思:由点到面,由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去感受“山一程,水一程,”的含义。

师:这就是纳兰性德,他的身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的身经过了大河小船,他的身在烈日之下,他的身在月光之下,他的身在风雨之中,他的身在雪花之中。一句话,纳兰:身在征途(板书)

师:一个身在征途的人,他有多少艰苦啊,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这就是词人所处的心境和环境。谁再来读一读这一首词,把身在征途的那种艰辛读出来。(挑生读)

思:在理解“山一程,水一程,”含义基础上去读,感觉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师:是啊,一道道的山,一程程的水,多少的艰辛,多少的苦难,那就是词人的身所经历,所感受,这是我提的第一个问题。现在,我提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纳兰身在征途,那他的心呢?

生:纳兰性德的心在故乡。

生:在故乡。

生:纳兰性德的心在故乡。

师:用词中的一个词来说,纳兰性德的心就在他的故园。你们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风雪交加,天地一片寒冷)

生:纳兰性德的军队在跋山涉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生:北风呼啸。

师:是啊,你再次看到了一个转转反侧,难以入睡的纳兰性德。此时此刻,在你眼前,出现的画面,然而,我们都知道,那样的画面,在纳兰的故乡,在纳兰的故园是不会出现的。在纳兰的家乡,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放飞想象,拿起笔写一写,在纳兰的家乡,你又会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配乐写。

师:现在咱们一起来听一听。

生: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纳兰的母亲正在月光下一针一线,仔细地缝补着。她的妻子正抱着他的孩子,在院子里仰望天空。看着月亮,而他的父亲,此时刚刚从田里回来,正准备将老黄牛关进牛栏里。(好一幅温馨的画面,是的,就是这样的画面,让身在征途的纳兰魂牵梦萦。在纳兰的家乡,你又将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纳兰一家吃完午餐,她的妻子坐在织布机旁,边哄着孩子睡觉边织着一块块的布,他的儿子与邻家的孩子放风筝,捉蝴蝶,一片宁静祥和的画面。(是啊,正是这一片宁静祥和的画面,让身在征途的纳兰朝思暮想。那还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的家乡,他的妈妈在为他修补鞋子,这时妈妈的针头没有以前那么娴熟了。(是的,这样的画面让我们想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正是这样的画面,让身在异乡的纳兰牵肠挂肚。)

师:然而,我们谁都知道,这样的画面只在纳兰的心中。这样的画面只在纳兰的梦中。然而就在那样风雪交加的晚上,这样一个温暖的、祥和的、宁静的梦,却也做不成了。“聒碎乡心梦不成。”在征途之上,没有老母为他密密缝制鞋子衣服画面,在征途之上,只有这样的画面。(挑生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是的,在这样的征途上,没有和妻儿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温暖的画面,只有这样的画面。(挑生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是的,在这样的征途上,没有和朋友在一起策马扬鞭,欢快喜乐的画面,只有这样的画面。(挑生读)

师:是的孩子们,千言万语,千愁万绪,都化为了我们眼前看到的《长相思》,来,我们一起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这首词读到这里,我想你的心中一定会冒出一些问题。你一定会有问题,想问一问这位身在征途的纳兰。

思:梦中的故园有亲人、有朋友,往日的温馨相伴与现实进行对比,更能激发学生的感受,将这种感受化为力量,带入文中再读。在古诗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联想诗词之外的作者的经历,也许会更有感受。

生:纳兰,在路途中,你遇到的山和水是不是特别多?(你担忧着他的安危,对吗?)

生:你在帐篷睡觉时,有多么寒冷?(好一个知冷知热的孩子,他在关心纳兰的温暖。)

生:你思念自己的家乡吗?

师:当然,你既然这么思念自己的家乡,那么你——?谁来接着往下问?

生:既然这么思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不回去呢?(谁能接着往下问?)

生:既然这么思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不快点打好仗,回去呢?

生:你既然这么思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会去从军呢?

师:对呀,你既然这么思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还要在征途之上呢?其实,孩子们,这样的问题不仅你们现在在问,当时的纳兰性德也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他还曾经写过一首词《菩萨蛮》,其中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读。

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纳兰性德《菩萨蛮》

师:你们看,纳兰也在问自己呀,圆月呀,谁来问一问?(挑生读)谁再来问一问,你来。(挑生读)孩子们,这样的问题,除了纳兰外,还有谁也可能要问一问纳兰。

生:朋友。

师:看,杨柳依依。纳兰就要从军去了,这个时候,他最好的朋友在问他。(挑生读)

生:亲人。

师:此刻你就是他的母亲,你来问问儿子,我们也到一个地方去问。古道边,芳草萋萋。这个时候纳兰就要从军去了,只见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老母在这样问纳兰。

师:是的,朋友会问,母亲会问,还有谁?

生:还有纳兰的妻子。

师:纳兰的妻子当然想问了。现在,你就是纳兰的妻子,我们也到一个地方去。夕阳下,秋风瑟瑟,纳兰就要从军去了,他那位美丽,又带着哀怨的妻子,正在问纳兰。(生读)

师:是的,朋友在问,母亲在问,妻子在问。你们可千万别忘了纳兰的膝下,还有谁?

生:儿子。

师:没错,你就是他的儿子,你来问问父亲,我们也到一个地方去。纳兰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收,流着眼泪问他的母亲。(生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朋友在问,老母在问,妻子在问,儿子在问。我们再来一起问一问纳兰。(齐读)

师:你们说我轻离别,你们竟然说我轻离别,我轻离别了吗?我真的是轻离别吗?你们读读我写的长相思,读。(生齐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这是我替你们写下的长相思。我来问问的的朋友,我是轻离别吗?(不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是重离别呀。

师:其实,纳兰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大内高手。所以他责任在肩,重任在手。当皇帝有令的时候,他不得不随从。但是他的心中,永远装着他的故园。于是在为国和思乡之间,他永远是那样的纠结,那样的难受。再读:(齐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看,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爱家乡,爱亲人,字字化作——长相思。
相关阅读
推荐
  • 《母亲儿子》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析:这是一篇小说,以真实生动的语言记述了发生在一对母子之间的感天动地的故事。文章先写满仓当兵时因公出事,牺牲前,孝顺的满仓请求战友不要告诉母亲,就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接着写战友们代替满仓给满仓娘写信,寄照片,满仓娘非常幸福。最后写满仓娘临终前,提出了和满仓几乎一样的要求,是为了不影响满仓干大事业。文章表达了人间伟大的亲情,体现了爱是可以感染和传递的。 全文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讲满仓告别母亲去当兵,满仓因公牺牲,临牺牲前编造了一个谎言。 第二段(第五至第九自然

  • 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布置

    假又来到啦!希望同学们每天能坚持锻炼身体,多阅读有益书籍,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并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 五(3)班语文暑假作业布置 1 、制订一份科学、合理的暑假计划张贴在房间。 2、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制作20张阅读笔记。(要求:上面四字词语,中间佳句,下面读后感)推荐书目:(1)《鲁滨逊漂流记》(2)《青铜葵花》(3)《小兵张嘎》 (4)《红楼梦》少儿版 (5)《汤姆索亚历险记》(6)《老人与海》(7)《童年》等一些健康的书籍。 3、完成10篇日记,每篇400字以上。

  • 利用道具突破难点——《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主题反思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课文比较长,有些句子读起来还挺拗口,文中还涉及了有关的地理知识,而这些地理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因此,他们的学习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我在课前精心准备了两样道具一个地球仪,七块拼图。(地球仪是向科学老师借来的,而拼图是儿子小时候的玩具,没舍得扔掉保留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两个道具,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在教学的导入部分,我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不

  • 教学五上第一单元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有感

    五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要求写《二十年后回故乡》。这样的作文 题,对于有过离开家乡多年的生活经历的学生才能写得更加真切。 我们班学生的自身实际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嘉兴本地人,他们几乎没有离开家乡生活的经历。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外地,他们有多年随父母离开家乡客居嘉兴的生活经历。结合这一有利的自身资源优势,我在作文指导课前把学生按照家乡分成了若干组。老乡们坐在了一起,同学们都感到了分外的亲切和激动。这就为写作的成功奠定了情感的基

  • 《语文园地六》课堂教学日记

    一直怕这学期时间紧,来不及上,所以拼命绷紧了弦,使劲拉,一刻不敢松

  • 第八册语文园地六习作(人教社新课标版)

    【航向标】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辽阔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指指点点】 1.注意这次习作的环境与范围。 2.注意用好积累的优美词句。 3.展开适当的联想,抒发真实的感情。 【指点江山】 乡村生活是妙趣横生的,乡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是令人陶醉的。

  • 作文教学:教学生会选材

    经常会看到一些作文教学的,和学生一起做个活动或游戏或实验,然后让学生将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下来。这样的作文由于基于现实,再说刚刚经历过,学生写时容易得手,中年级时,搞几次这样的活动是可以的,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从根本上领会写作文时需要的感官配合,但到高年级还是这样做的话,就已经有些降低学生的要求了。高年级要学会写身边的事,写生活中的事,如果还是先搞个活动,然后再进行写作的话,那写作的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习作的根本问题包括两大块:一是阅读积累,一个是生活经验积累。阅读积累,是阅读教学中的事,平时教学

  • 从语文中考试卷看教学有效性

    语文中考应能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整个初中语文学习的水平。中考试卷承担着检测师生三年教学成果的重任,其结果能否体现与教学过程的统一,直接影响着下一轮教学的方向。 新课程语文中考卷试题模式有没有体现出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书的有效教学呢?本文以2006年嘉兴语文中考试卷为例,结合初三教师和中考生的评价,从微观角度做一点探讨。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共有七题。 第一题是根据括号内的注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此题考的是认读和书写常用字的能力,其背后支撑的知识是学会汉语拼音,

  • 我的有效教学调控案例——合理调控让我们的教学更从容

    调控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其实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里,从教学内容,到对学生的组织;从个人的发挥,到整个过程的节奏把握,等等。教师的调控能力,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它是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果断的处理等多方因素的有机结合。 然而这一切的智慧却需要在我们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不断地梳理和提升,才能积极能动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机敏地、富有成效地调控课堂,才能更从容地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案例] 我在试教六上《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时,曾与学生有过这样一段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