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大班阅读活动第三研《父与子》》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活动目标:1、发挥辐射作用,进一步研讨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回应展开教学,加强幼儿观察理解能力和合理排序的能力。2.明确下次活动内容,做好准备。
活动准备
观摩活动、评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组长导入:
昨天,我们观摩了大一班张老师的一节阅读活动《父与子》,这是在大班第二研的基础上开展的的第三研,上次我们通过热烈的讨论,对活动中老师的提问和回应的针对性方面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看法,我们也因此通过修改,今天我们就过程中老师的回应方式和具体的回应展开讨论,进一步研讨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回应展开教学,加强幼儿观察理解能力和合理排序的能力。
今天我们就分四个级组进行讨论最后汇总交流
二、教师分托、小、中、大班四个级组进行讨论交流并汇总
三、汇总:各组派一个代表就老师如何通过有效的回应展开教学,加强幼儿观察理解能力和合理排序的能力。
组长插问:1、老师在引导幼儿理解每幅图片的时候哪些回应好?具体是一个怎样的回应方式?它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2、当幼儿对图片进行排序并讲述后老师的回应如何?有效在哪里?为什么?
三、大教研组长总结提升
美国教育学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们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在这里老师运用了以下的回应方式,我在这里进行一下梳理:
一是,赏识激励回应。有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那么回应中的赏识和激励对于有强烈求知欲望、并想从教师的肯定中得到认可的孩子来说是适当的方式之一。赏识能使人对自己的行为及能力,更加有信心,进而产生愉悦和继续表现自我的欲望。激励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别人的扶助,会感到别人对自己是认可的、喜欢的,有教师更加信赖。当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对自己所参与的事物进一步的探究、了解的冲动和想法。所以,教师的有效回应能够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二是,追问扩思回应。教师在活动中的提问很重要。如果将问题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形成追问,更有助于孩子将在生活中学习的、内化的常识和各种知识表达出来。孩子在阐述的过程中,语言表达得以锻炼。在听同伴的回答中,自己原有的经验也可能会被认可。同时,听到不同的想法,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经验。所以,教师的一次次追问,能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师幼互动保持长久。
三是,互换发问回应。这一方式是说,教师不单要会接孩子们抛过来的“球”,还要以适当的方式把“球”再抛给孩子。教师学会设计问题情景,鼓励幼儿向自己“发球”,教师将发问权还给孩子,孩子们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要一一回答,而是用连续的反问,将单一的师生互动,变为生生互动,调动全班幼儿的积极参与性,从而引发更精彩的课堂气氛。
四、布置下一次活动内容:
中三班 盛群——第二研《我不想生气》
教研组活动情况记录(第七周)
时 间
2010年4月7日
地点
分园活动室
出席者
全部教师、园长、助理
活动内容:1、发挥辐射作用,进一步研讨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回应展开教学,加强幼儿观察理解能力和合理排序的能力。
2.明确下次活动内容,做好准备。
活动记录(讨论要点、摘记和发言摘要):
一、组长导入:
昨天,我们观摩了大一班张老师的一节阅读活动《父与子》,这是在大班第二研
的基础上开展的的第三研,上次我们通过热烈的讨论,对活动中老师的提问和回应的针对性方面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看法,我们也因此通过修改,今天我们就过程中老师的回应方式和具体的回应展开讨论,进一步研讨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回应展开教学,加强幼儿观察理解能力和合理排序的能力。
今天我们就分三个级组进行讨论最后汇总交流
首先来听一下张老师自己对这节活动的一些想法,作一下反思
集体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它的有效性,即对预定目标的把控能力及其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也就是幼儿从本次活动中获得了什么,它的即时效果如何,后续效果的体现又是怎样的。
今天的活动从内容的选择上而言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贴近幼儿的生活,并能唤醒幼儿的一些想象,将现实与想象和谐的统一起来。
从目标的定位上而言,体现了一个全面性和整合性、适宜性,对幼儿既是挑战也是一种适宜的有助于幼儿语言发展和逻辑思维发展。
整个活动的设计第一个环节是出示封面观察判断,使幼儿园了解封面和内容的一个一致性,第二个环节是观察理解画面,也是为后面的合理排序讲述作个准备,这个环节对于每幅图片的观察重点都是有所差异的,有的可以直接从画面上看出来,有的不仅要观察人物还有细微的表情变化,老师的提问也没千篇一律如有的问:这幅图你看懂了什么?又如:从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上你们看看这幅图讲了什么?在关于杀鱼的问题上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对话?等等。由于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对某些图片的理解不同却又是比较合理的,因此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老师改变了上两次老师用短语直接小结每幅图片的环节,目的是为了不让幼儿拘泥于图片的某层意思,为他们后面的编排拓宽思路。最后环节的编排讲述其实是对幼儿理解的一种验证,同时也是师幼、幼幼互动的环节,在这里通过分组的讲述和同伴的质疑。对幼儿的逻辑思维来说是一个挑战。在辩驳中,孩子使幼儿更明确自己的编排是否合理以及为什么。
接下来我就从老师的回应有效性方面进行具体的反思:
一、首先要对来自孩子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作为老师要以新课程理念基础,以现代儿童观为指导,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来捕捉分析来自孩子的信息,然后作出判断,该不该回应,要不要拓展。
二、其次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刚要》指出: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表达。教师对儿童可采用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示肯定和赞赏。教师要真正的静下心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那只有深入到儿童中间,发自内心的尊重,去理解和接纳儿童。接纳儿童的年龄特点,接纳儿童不同的个性特征,接纳儿童的不同见解,接纳儿童的失误与错误。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掌握孩子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发现儿童的需要,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作出有效的回应。如幼儿情景表演父亲切鱼时和儿子的对话,当前两组的幼儿表现的内容与内容不相吻合时,老师并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请有不同意见的第三组进行表演,让幼儿更清楚地感受这幅图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当幼儿争论时,老师马上切换到最初的四张画面,让幼儿连同起来一起看进行观察分析,引导幼儿了解这幅图片的意思,使幼儿能将自己所思所想大胆地表露,老师接纳孩子的失误与错误真是体现了对幼儿的一种尊重。
三、就是对于回应策略一些运用:回应策略有表扬、设疑、追问等等。
表扬,就是对幼儿的回答或行为作出认同、肯定,并加以发扬光大,使幼儿受到鼓励,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当幼儿在运用到老师吩咐的“手舞足蹈”时,老师用微笑和语言进行表扬肯定,引导后面的幼儿也能运以致用。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表扬,都是对幼儿行为的积极回应。
设疑,就是用疑问的方式,促进幼儿去思考、探索,使幼儿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观察图片时,老师转化不同的问题回应幼儿: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中可能有怎样的对话呢?或者是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个儿子很高兴呢?你怎么知道这个孩子很伤心?老师这样的设疑使幼儿的观察方向更加名曲为,在表达的时候也就更为清晰了。
追问,就是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帮助幼儿将零星的、不完整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深化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如:在幼儿说到孩子很伤心,老师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说到眉毛向下。还有幼儿说到父亲很生气,老师追问: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幼儿说到眉毛向下。(这是一个错误)是吗?向下的?老师进一步追问。马上有同伴纠正是眉毛向上扬的。这样的关于人物表情的不断追问能帮助幼儿理解图片的意思,对于后面的合理排序起到作用。如果没有教师的追问,幼儿的思维是肤浅的,经验是零碎的。还有后面有关于排序的合理性老师也是不断地问: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不合理?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追问通过幼儿之间的语言上的相互反驳,思维上的碰撞,慢慢的帮助幼儿梳理、深化对图片之间联系的一个理解。
归纳提升,就是以规范完整的语言对幼儿的表达或者零星的经验进行一个小结,起到进一步理解体验的作用。在这里老师对幼儿所说的每一幅图片都进行了主要意思的小结,但并不局限用特定的词语去表达每幅图的意思,既是一种语言上的提升,也给幼儿一定的想象思维的空间。当幼儿说到人物表情时,老师也不失时机的归纳:原来从人物五官的细小变化也能猜测他的心理。以及后面一个小组交流时说完后老师用她所表达的意思进行小结:大鱼吃小鱼————捞鱼——杀鱼——放鱼,让下面的幼儿更清晰的理解她做表达的意思。
以上是老师比较恰当地运用了回应策略对活动目标的达成,对幼儿的后续发展所起作用的一种呈现。
当然在活动中我也感到一些问题的存在:
1、 对于幼儿排序过程中,有些幼儿主观意识比较强烈,当他的想法与同桌的孩子有差异时,便会出现一些情绪。因此这样的排序为了照顾和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可以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排序,并在交流时,分成不同的组进行交流。
* 困惑:
但如果每人一套的话,幼儿的排序肯定是多种,就算是同样的排序也会有不同的讲述,孩子都很想笑讲,在这节活动中能满足吗?如果说延伸至活动后的话,那么合理的体现又不足以。而且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小组合作协商讨论,在最后决断的过程中,一些争执和情绪性不可避免,难道就是要为了满足每个孩子就采取人手一份的方式,那么对于大班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的培养又有何益呢
2、 讲述故事的环节三组相同,老师让一组说了之后并没有让其他小组的幼儿补充,其他两组表达的意愿没有得到满足。这个环节老师还可以提问:还有两组的排序和你们是一样的,但讲的故事是不是相同呢?把不同也来说一说。因为再前面的理解图片过程中,有的孩子说到了大鱼救小鱼的情景,虽然排序时一样的,但说不定情节上有异呢?所以这里比较仓促,老师还是要耐心倾听,更好的回应。
二、教师分托、小、中、大班四个级组进行讨论交流并汇总
三、汇总:各组派一个代表就老师如何通过有效的回应展开教学,加强幼儿观察理解能力和合理排序的能力。
早教:在第一幅图片,教师:是右上角吗?是钓的鱼吗?用了反问的回应策略,引导幼儿说出画面上父亲用渔网捞鱼的意思。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最恰当的词语去表达。在第一幅上对于父亲钓到鱼的儿子的表情,老师用了肢体语言的回应方式,丰富了“手舞足蹈”,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新的词汇。在第二幅图片的观察上,老师增加了场景,请幼儿表演父子间的对话,三队幼儿表演之后老师问:哪对表演的更像图片汇总表达的意思,幼儿通过对比知道了正确的意思。最后一个环节,推选每组的代表谁,老师还给了其他幼儿表达的机会,抓住:编排的合理性,引导幼儿说说他们的想打,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思维上的碰撞。
对于后面老师自己也反思到的是人手一份还是一组一份合作编排的问题,我们觉得还是小组合作好,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是可以随机引导的。人手一份编排还可以放在区角,续编也是很好的拓展,给予孩子更多的机会。
小班:在这里老师用了很多策略,有追问的回应策略,有引导式的回应策略,还有质疑、适宜唤醒、归纳提升、肢体语言暗示的回应策略。早教说过的我们就不重复了,我们进行一下补充,如老师运用了“适宜唤醒”的回应策略,幼儿对一幅图上是泪水还是口水有争议时,老师没有马上说对于错,而是切换到原先的四幅图,让幼儿四幅图片连起来看看,再次思考这到底是什么。老师用了适宜唤醒的回应策略让幼儿体验故事中儿子的情感,感受故事的发展,情节上的变化,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了幼儿思考方式。
中班:这次老师的第三研能在陕甘宁次活动的基础上,在提问和追问回应的策略上进行了调整,使回应更体现有效性。在回应突发事件上,如幼儿对图片上儿子的眼泪说成是口水时,老师很从容,而是回过去,再联系四幅图理解,使幼儿知道儿子是在流泪,原因在于他可怜小鱼,想把它放了。老师的回应中的提问也是侧重点不同,有的着眼于动作表情,有的只是一笔带过。在幼儿说到与原著不同的意思时,老师并没有否定,而是耐心倾听,肯定幼儿的合理想象,这对于后面的编排时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建议后面的创编过程小组形式可以,在交流的面上还要广一些,互动再多一些。
大班:这节活动张老师已经反思的很详细了,针对当中的环节我们认为老师的随机回应做得很好。如原先世界的四张图片最后用简短语言小结的地方删除了,为什么删除呢?因为幼儿的理解有新的地方,既具有想象力,也很合理,因此老师不用简练的语言束缚孩子,随机将这以环节去除了。在小组和人手一套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合作的形式可以,如果出现个别的问题,老师关注到了,并合理的解决了,也是一种很好的回应方式,在今天的活动中,老师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很好的。
四:小结
美国教育学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们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在这里老师运用了以下的回应方式,我在这里进行一下梳理:
一是,赏识激励回应。有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那么回应中的赏识和激励对于有强烈求知欲望、并想从教师的肯定中得到认可的孩子来说是适当的方式之一。赏识能使人对自己的行为及能力,更加有信心,进而产生愉悦和继续表现自我的欲望。激励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别人的扶助,会感到别人对自己是认可的、喜欢的,有教师更加信赖。当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对自己所参与的事物进一步的探究、了解的冲动和想法。所以,教师的有效回应能够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在这里老师对于孩子口中出现的好词语的及时肯定以及幼儿合理的讲述和想法予以肯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是,追问扩思回应。教师在活动中的提问很重要。如果将问题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形成追问,更有助于孩子将在生活中学习的、内化的常识和各种知识表达出来。孩子在阐述的过程中,语言表达得以锻炼。在听同伴的回答中,自己原有的经验也可能会被认可。同时,听到不同的想法,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经验。所以,教师的一次次追问,能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师幼互动保持长久。
三是,互换发问回应。这一方式是说,教师不单要会接孩子们抛过来的“球”,还要以适当的方式把“球”再抛给孩子。教师学会设计问题情景,鼓励幼儿向自己“发球”,教师将发问权还给孩子,孩子们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要一一回答,而是用连续的反问,将单一的师生互动,变为生生互动,调动全班幼儿的积极参与性,从而引发更精彩的课堂气氛。
布置下次活动内容:中三班 盛群——第二研《我不想生气》
活动反思:
1、 本次活动在组织人员上采取了大班教研组长组织调控的方式,其目的也是为了是调动起小教研组长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以及锻炼其组织调控能力。
2、 组长和大教研组长准备充分,配合默契。
3、 分组讨论的方式,每个教师都能参与发言,最后汇总,提高了效率。
4、 执教教师在反思中不仅能毫无保留地分析自己,还能抛出问题,提出困惑,引发教师后面的分组讨论,具有一定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