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上学期的一个数学活动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按大小进行3以内的排序是小班上学期的一个数学活动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幼儿)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按照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在引导幼儿学习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时,教师经常会发现,一些幼儿不会排,部分排列正确的可能也是碰巧摆对。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如何让幼儿掌握排列方法”的问题。数学活动的关键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掌握、运用一些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样,排序活动的关键是让幼儿掌握排序的方法和策略,当幼儿掌握了正确的排序方法后,那么,他们也就能举一反三地进行4以内、5以内乃至更多数量物体的排序。那么,排序活动中涉及的关键思维要素是什么呢?应该是“比较”,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幼儿都必须从一堆物体中通过比较找出最小的或者最大的摆放到排序板上(当然从哪里开始摆也要清楚),依次类推。所以,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排序时,应该让幼儿学会比较,用比较的方法依次摆放相应的物体,在比较、操作中感受“从小到大、越来越大”的排序规律。
由排序活动想到了前几天看的一个大班数学活动“装窗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同时对幼儿很有挑战的一个活动,其中的一个活动目标是发现物体排列的变化规律并按照变化规律“装窗帘”。幼儿要给一幢共有三层、每层共有三间的楼房“装窗帘”,“窗帘”共有红、黄、绿三种颜色,要求是:同一楼层三个房间的窗帘颜色要不一样,同时楼上楼下的窗帘颜色也要不一样。观察幼儿的操作就会发现,有的幼儿能很快地按照要求“装好窗帘”;有的幼儿反复摆放,花了很多时间才按要求完成任务;有的幼儿花费了很长时间还是没能按要求“装好窗帘”。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因为本来幼儿之间就是有差异的,也正因为有适当的“错误率”,说明了活动是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的。分析一下,第一类幼儿是运用了观察、判断、推理等方法来装窗帘的,第二、三类幼儿是随意摆放的,发现错误是再调整、纠错,在不断的“试误”中也许“装对”了,也许一直“没装好”。
很明显,活动的显性目标是按照要求(变化规律)正确“装窗帘”,但其深层的目标是让幼儿发现、掌握“装窗帘”的方法,所以,该活动的重点在于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交流和讲评环节,让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其思维的过程,如:应该先装哪里的窗帘?哪个窗户的窗帘是可以随便放的?对哪些窗户要进行观察和判断?等等,让幼儿分享操作经验,了解、掌握又快又好地“装窗帘”的方法。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后,他就能挑战难度更高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