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小班数学《小瓢虫》活动分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背景: 小班的幼儿很喜欢小动物,对动物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小班幼儿年龄小,属于知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对数概念的获得需要运用大量的操作活动和游戏来完成。因此,本次活动我以瓢虫宝宝为载体,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点数的乐趣。小班的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等现象都有了一定的兴趣。但由于数学活动比较枯燥,所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经常机械性的学习,学习不够主动。为了让幼儿能更主动的学习,更深入的掌握数的概念,我设计了这一带有游戏性的数学游戏活动,利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幼儿所喜欢的小昆虫―瓢虫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一开始就对活动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按小瓢虫身上的点数的不同的,通过手口一致的点数,学习5以内的数。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本次活动将多媒体课件、游戏元素与数学操作活动结合起来,培养按数量进行分类的能力。通过生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动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积累有关类的经验,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事件: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老师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生活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不仅要预设老师的讲、问、导,而且要预设幼儿的学、思、练。
我对本次活动预设了以下流程: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有创意、新颖的导入能大大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我在本次活动中,出示课件,营造公园的氛围,带领幼儿进入公园,请他们看看,公园里有些什么?于是找片草地(地垫)坐下来。小蝴蝶飞来了?数一数有几只?今天瓢虫要和小朋友们来游戏,到底是什么游戏呢?幼儿对游戏的兴致是非常高的,先让幼儿集中注意力,融入到我的活动中来,使我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下去。
2、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数。首先我课件中出示五只瓢虫,让幼儿提出问题:教师出示了几只瓢虫,用手数一数。这是让幼儿巩固手口一致点数1,2,3,4,5,。接着,我让幼儿来观察瓢虫,说说瓢虫宝宝是长什么样的?再次提出问题:那这三只瓢虫一样吗?从来引出这三只瓢虫宝宝背上的点点数不一样。于是,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的点数前2只瓢虫身上的点数,最后请个别幼儿来数一数最后一只瓢虫身上有多少个点数。
3、第三环节主要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照顾小瓢虫,巩固手口一致数5以内的数。教师让幼儿帮助瓢虫妈妈照顾瓢虫瓢虫宝宝,这时,让幼儿从草地下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瓢虫,人手一个。拿出来后看一看自己拿到的瓢虫宝宝身上有几个点点?伸出手指数一数,让幼儿相互之间说一说。
第二部分: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教师以游戏的口吻说:“大树妈妈病了,树叶上长满了毛毛虫,我们带着瓢虫去捉害虫吧。。”向幼儿介绍如何捉虫子,如果你的瓢虫宝宝背上有三个点点,那么你要给它捉三条虫子,如果有四个点点,那么就捉四条,以此类推。让幼儿拿出椅子下面的小盒子带着自己的瓢虫宝宝去捉虫子。一边捉毛毛虫一边说:“啊呜,吃一条,啊呜,吃两条……”
第三部分: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点点数的瓢虫宝宝放在相应圆点数的大树上。送的时候要求幼儿将三个斑点的瓢虫宝宝送到有三个圆点的大树的树叶上,四个斑点的送到有四个圆点的大树的树叶上……
(2)让幼儿集体验证,共同观察5棵树上的瓢虫宝宝,是否都分类成功,是否将瓢虫安全的送回了家。
(3)最后教师提出,怎么有一棵树上还有一片树叶,肯定是有一只瓢虫宝宝太调皮没有回来,最后带领幼儿回到教室去找找,结束整个活动。
这节课,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小班数学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反思:
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组合,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游戏情景,让幼儿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以游戏贯穿于教学中,让幼儿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数学,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活动过程清晰有层次性,更易于幼儿接受掌握。以精美的课件导入,一开始就让幼儿集中注意力,使得我的教学更好的开展。但是本次活动,我存在着一些不足:目标的制定要进行改进,在评价的时候,我对一个幼儿说:“宝宝,你的错了,数一数是几个点点?”我没有进行正面评价,可能对于幼儿是一种伤害,更多的应该是鼓励性的话语评价。还有我在进行示范展示时,是在后面的桌子上进行的操作,虽然这样能让幼儿清晰接下来该做什么,但是我的走动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整个活动下来,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效果,通过这个活动真是深有感触,教学是一门大学问,锻炼让我成长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