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3-6岁学前期成长发育
帮孩子寻找分享的快乐

帮孩子寻找分享的快乐

更新时间:2014-07-21 12:41:30

《帮孩子寻找分享的快乐》可能是您在寻找3-6岁学前期成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经常会有家长提到,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允许小朋友动自己的玩具,或者不肯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糖果,就会紧张的不得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太“独”了,有独生子女的霸道毛病。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家长犯了操之过急的毛病。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识,建立我、你、他的关系,然后再经历物权关系的建立过程,并在社会交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与人分享的快乐之后,慢慢建立起来自觉的分享意识,整个过程需要历时几年。也就是说,对于不到两岁的宝宝来说,他拒绝与他人分享食品或玩具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状态,事实上,他对于自我、他人的关系要到两岁左右才能初步建立。最明显的征兆是在两岁左右,他的语言中开始出现我、你这样的人称代词,开始的时候还会“你我”不分,出现若干混乱,不过很快他就能搞清楚自我的存在,与他人、与环境的对立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他逐渐建立物权的概念了。

在这个自我建立的过程中,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一个自觉的行为。作为家长,往往不需要强迫孩子去分享,就会发现孩子的一些分享性的行为。比如这个时候的宝宝,有时会把好吃的东西往家长嘴巴里塞,有时甚至是从自己的嘴巴里抠出来塞进妈妈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好玩的玩具塞进家长手里以希望家长可以陪他一起游戏,其实这就是最初的分享行为的萌芽。对于这些动作,家长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加以鼓励和赞许,但应尽量避免呵斥和漠然处之。事实上,在孩子最初的成长,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分享每一秒美妙的亲子时光,就是对孩子最早的分享启蒙。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家长,他们似乎在不断地“测试”孩子是否大方,总是不停地问,“饼干给奶奶一块好不好?”等到孩子真拿给她,她又不要了:“乖吃吧,奶奶不要,奶奶逗你玩呢!”这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而是在扼杀孩子的分享意识。分享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外人对这个孩子的评价是大方不抠门,并因此而博得他人的好评,而在于孩子能从分享这个行为中和他人构筑友善和谐的关系,体会到人与人良性交往中所拥有的快乐,从而达到心灵沟通的美好感受与满足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故此,让孩子从分享行为中获取到快乐就变得十分重要。在逗弄孩子以检测其能否分享的过程中,孩子的分享行为得到的却是一种被欺骗,而不是对方因为他的分享行为而感觉到愉悦的分享结果,久而久之这种不断的刺激会造成孩子的分享行为本身丧失愉悦感,从而破坏孩子正常的分享意识建立。因此,如果家长想通过主动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就一定要让孩子能从你的反应中,看到他分享行为的结果――你感谢他的行为给你带来的快乐。 分页标题

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和物权概念后,他们开始在社交活动中学习自觉的分享。在这个阶段,父母往往开始焦急于孩子何时能自觉与小朋友分享,从而达到和他人和谐相处。然而在这个阶段往往存在着几个误区,常常阻碍了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

一是有些家长认为分享是孩子之间的事情,从而在家居生活中放弃让孩子通过与家人分享而获得快乐的机会。事实上,如果孩子连和最亲密的人都不能分享的时候,他是不可能在与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关系的。有很多家庭以孩子为中心,所谓“过的就是孩子”,这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放弃了学习分享,获得分享快乐的机会,在社会交往中主动进行分享行为的机会就会较少。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和他人应该是平等的,只有这种真正的平等才能使孩子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给予他人的快乐和被给予的快乐。

二是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分享就是能够把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给任何人。因为有这样的误区,家长常常强迫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每个孩子最珍爱的东西不同,孩子完全可以把一辆缺了轮子的玩具汽车当作珍宝,就如同家长把一枚钻戒当成珍宝一样。有人会强迫你把手上的钻戒摘下来让她戴一个星期吗?那你也不要强迫孩子把他掉了轮子的玩具汽车借给小朋友玩一个星期。孩子可能会和小朋友分享很多东西,但他最心爱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这并不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和完善。同样,同一件物品,他可以和a小朋友分享却不见得和b小朋友分享,这也非常正常,如果你可以把自己心爱的首饰拿给姐妹戴,却未见得能借给不太熟悉的朋友。孩子也有权选择分享的对方,分享的物品和分享的时机,就如同我们每个成人每天所进行的选择一样。事实上,我们每天从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心情,也正是我们的孩子从他们的分享行为所享受到的。

误区三是刻意追求分享行为本身,而忽略分享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常常看到很多家长大力劝诫着孩子把手里的玩具或糖果交出来大家分享,孩子明明不乐意,甚至眼泪汪汪,家长却百般劝慰,甚至威逼利诱。其实这样实在是丧失了分享的意义,而单纯变成了家长对于孩子分享行为的一种脸面上的满足。很多情况下,家长需要孩子把东西交出来,是潜意识里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看,我的孩子多大方,多懂事,多有礼貌,却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分享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不仅是物品的丧失,还有父母对于自己心理要求的漠视。如果分享行为和痛苦画上等号的话,家长能指望孩子愉快、主动地与人分享吗?
分页标题
分享意识的建立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当家长对某个阶段出现暂时性的问题所迷惑的时候,不妨想想自己看,如果是我们自己遭遇这个情形,是否会毫不在意把它拿出来和他人分享?家长要时刻牢记住,只有孩子从一个分享行为里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个分享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孩子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识。
相关阅读
推荐
  • 中班体育活动及反思:圈的游戏

    【活动设计背景】 在户外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玩呼啦圈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乐此不疲的反复玩,我灵机一动,于是抓住了这一教育契机,设计了此次综合活动圈的游戏。 【活动目标】 1、幼儿自主探索呼啦圈的各种玩法 ,尝试创造性地拼摆造型。2、感受和表现鼓和乐曲的停顿,学会控制身体的动作。3、体验游戏的快乐,分享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自主探索圈的各种玩法,尝试创造性地拼摆造型。 难点:感受和表现鼓和乐曲的停顿,学会控制身体的动作。 【活动准备】 铃鼓、乐曲磁带、呼啦圈若干。 【活动过程】 1、热身

  • 合理对待孩子的要求

    儿童 的不合理要求是每个 家庭 都必然经历的问题,不同 父母 ,其认识和应对是不同的,不同的认识和应对所产生的 教育 影响也大不相同。 那么,儿童的什么要求是不合理的呢?儿童为什么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呢?第一个问题看似不需回答,其实不然,我们通过回答第二个问题来兼顾。 依据我的经验,儿童的不合理要求主要出于下面五个原因: 1)出于好奇心 任何一个 健康 的儿童,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年龄越小,其好奇心越强烈、越广泛。比如 孩子 喜欢什么东西都看看、摸摸、尝尝、试试。但是孩子考虑不到这些尝试会不会给大人的 生活

  • 儿童“补偿式”晚餐危害多

    早餐马虎,中餐应付, 晚餐 丰富,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用餐的 习惯 。但专家表示,晚餐成为 孩子 一天中补偿式的一餐,是不可取的。 中午在学校吃不好,下午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吃,猛吃。 我们家晚餐 营养 可丰富了,有鱼,有ji,有肉,又煎又炸,味道好极了。 我妈说学校的午饭不好,晚上要好好补一补,吃少了, 妈妈 还不乐意呢! 孩子正在长个儿的时候,早餐不想吃,中午在学校又吃不好,晚饭可得好好补一补。 晚饭应该营养好,不能缺肉,要不然孩子怎么长个儿?这是近日天津一些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在面对调查访问时的回答,补偿

  • 帮孩子打开“孤独”的心门

    一个两岁多的男孩,被诊断患有孤独症。他一直只会重复简单的词语,还时常发出怪声。在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康复训练后, 孩子 会叫爸爸妈妈,会和老师说再见了。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 医院 ,这样的例子时常发生。2006年底,该院儿保康复科开设了 儿童 发育 行为 专科门诊,专为孤独症的患儿开展短期康复训练,并为家长进行理论培训。医生们想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告诉更多的家长,千万别以为孤独症的孩子只能永远紧锁心门。及时为他提供长期高效训练,这些天使的孩子沟通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耐心狠心帮助康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康复科

  • 孩子入学准备

    过了暑假我们大班的孩子便要上小学了,怎样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并成为一名较优秀的学生,这是每位大班幼儿家长所关心的事。对此,我想从孩子入学前后两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孩子入学前的准备 有的家长对孩子入学准备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由于小学一年级主要学习语文、数学两门课,于是家长很容易将识字、做算术作为入学准备的内容。其实,入学准备主要不是教孩子学知识,而是有比学知识更重要的内容需要在孩子入学前做好准备。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盼望上小学的愿望。有经验的低年级教师说:最难教的学生不是那些学前期知识准备不足的孩子

  • 小小的岁月中大的幸福

    小时候,总是盼望过年,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小时候,总是羡慕大人,喜欢做大人们的事情;小时候,总是怀着一个梦想,希望长大了自己能实现。在长大了后的今天,小时候的事情总是那么令人难忘,让人留恋。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过年是五彩缤纷的,听着孩子们饶有兴趣的讲述自己在新年里的事情,不禁触发了自己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别看孩子还小,他们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能有声有色地描述自己在新年里的所见所闻,能说出自己的新年愿望,能表达自己的理想。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享受。 在一次积木游戏中,一个小男孩让我

  • 您的孩子分清左右了吗?

    今周我班的数学是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 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的活动目标为 1、认识并分辨左右手。 2、学习从自身出发分辨左右手的方位。让孩子知道自己左手的一边是左边,右手的一边是右边。 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主要有三层意思,当一个物体没有方向性时,如杯子、葫芦等,孩子自己的左边就是他的左边,孩子自己的右边就是他的右边。 当一个物体有方向性时,如小朋友,小动物时,当和孩子方向一致时,孩子的左右就是物体的左右,当和孩子的方向相反(也就是面对面时),孩子的左右正好与此物的左右相反,即孩子

  •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11月下旬开始,我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网上在线课程学习,课程内容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阶段。通过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这门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掌握观察方法的基本知识、提高观察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我参与了网上在线讨论活动,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问题一:在观察幼儿行为时,纯碎用感官看和专业的观察,孰为重要?两者关联如何? 我的评论:纯粹用感官看和专业的观察各有各的重要性。对幼儿教师来说,在观察

  • 怎样表扬孩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越来越多的家长注意到表扬对孩子有激励的作用,洁洁妈妈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常常有意识地表扬和鼓励洁洁:洁洁真聪明!!洁洁真漂亮啊!可是,最近我们发现洁洁变得爱翘尾巴了,总认为自己比别的小朋友都好,做什么事情都会自我表扬,听不进其他人的批评和意见。有一次,旁边的小朋友随口说洁洁太黑了,没有玲玲漂亮,洁洁竟然气得拿玩具扔别人!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不由的思索起来,在幼儿园中我们也提倡要多鼓励多表扬,那怎样的鼓励和表扬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呢? 表扬一、整体性的表扬 就是对幼儿做出一种整体性的判断,强调他个人的能力,如某某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