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同课异构》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首先感谢县教师培训中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张冬云老师、王日老师为我们奉献的两节别具特色的课例。为了教育的美好理想,上海、琼中共同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沪琼教育情缘一线牵,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一场课堂教学的盛宴。教研室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把王日老师和数学科的王绍峥老师的设计都挂在网上,并组织全县老师进行网络研讨,各兄弟学校的老师积极参加网络教研,截止今天上午语文的帖子已有200多条。弯弯盘山路,切切求知心。今天我们县一小多媒体教室又迎来了兄弟学校将近300名老师,用火爆和水泄不通来形容不为过,可见大家参加教研的热情。这个冬天,因为有了这把火,我们感到教研路上不再孤单,不再寒冷。也感觉到大家对这两节课充满了期待。两位授课老师不负众望,听课老师也不虚此行,收获颇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看课容易,上课难,评课也更难。今天,我和大家一样认真听课、思考,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有着其自身的复杂性,同一节课,有的老师听了可能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也有可能有的老师听了会感慨失望。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感受呢?我想这与看一节课的角度和作为阅读教学研究的尝试有关系。按照培训中心的安排,这里我把自己课前看教案和现场的听课感受、思考与大家分享交流。
今年七月中旬,全国小语会召开的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提出了“一个转身,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点评课标准”。“一个转身”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一个中心”指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要以语文学习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的是要着重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四点评课标准”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两位老师学科知识丰富,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文本解读透彻,课堂气氛温馨,教学流畅,环环相扣,删繁就简,抓住其中一些画面,集中详教。紧扣教材,通过朗读,让学生们情有所感,理有所悟,透过品词析句,去了解、去体会、去感受作者的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很好地体现了一个转身,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些精神。
1、目标的制定紧紧地扣住了学段,牢牢地体现了课程目标。三年级是属于第二学段,课标对这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两位老师吃准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意图牢牢地围绕着课标来制定和实施,去除了那些无用低效的环节,目标操作性强,能力的目标的确定不再笼统,而是非常明确地写出来。如张老师制定的“能边读边思,大胆提问。“王老师制定了能用”因为……所以……说话,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了“三次想象说话”等等。
两位老师对教学目标不光只是定位在“学好生字,朗读好课文、懂得关心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看待自己。”这些常规目标上。如果只是依据这些常规目标去进行教学的话,那么这堂语文课与思品课就没有大的区别了。她们把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定在抓住英子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英子的内心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语文要素的影响和语文实践。如我们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特产丰富,景色迷人,还知道作者是如何描写西沙群岛这些特点的。这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事。
2、从教教材转向了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这是教会学习的体现。两位老师都是安排两个课时来授完此课,但她们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不一样。张老师第一课时,从掌声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两次掌声,其次,围绕质疑的三个问题,通过反复读文,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这样做,一下子帮助了学生理清了故事脉络,体现了简简约约教语文的理念。同时适当地结合语境进行字词教学。如多音字:“lào落下”, 平舌音:残疾等,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学生不会觉得枯燥单一,值得我们借鉴。第二课时,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分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让我感动的语句,并进行摘抄。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这样安排教学,符合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理特点。
王老师的第一课时是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课文,扫清生字障碍,为学习课文铺平了道路。第二课时巧妙地把最后一段话转为书信的形式,并以此为线索点串起全文教学。先抓首尾,再控中间。暂时跳过了文本中表现“掌声”的段落,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英子的前后变化构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与矛盾:究竟是什么使得那么忧郁,自卑的英子变得如此自信与开朗?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股强大的力量究竟是什么?这样的设计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文本的核心部分,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条条大路通罗马,两位老师的切入点虽然不同但都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我们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本班的实际借鉴学习。
3、挖掘教材空白点,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
如张老师有“犹豫”处填白。
如果我上去……;如果我不上去 …… 。
“掌声”处填白。
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送给英子,你在用掌声对英子说 ……?
“感动”处填白。
英子深深地鞠了一躬,仿佛在对大家说什么呀?
王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有三次填白。但如果能把这个环节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比单独列出来会更能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有心灵震撼。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两位老师设计了角色参与、角色转换,对课文进行补白,这样的教学环节让朴素的文字充满了活力,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了内心情怀,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揣摩了人物内心,产生了情感共鸣。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掌声和爱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4、重视字、词、句的教学,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如“犹豫”“默默地”“一摇一晃”等。
如“犹豫”这个词的理解,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而是层层剥笋,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5、“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两位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都安排有不少于10次的不同形式的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等,读贯彻整堂课。
6、板书设计
张老师的板书设计用了比较对照、概括归纳的方法,抓住重点,运用箭头等符号,把教学内容的结构、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指导性强,能把复杂的过程化繁为简,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便于理解记忆和回忆。便于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对比鲜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王老师的板书设计浓缩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感知与理解。升华文章主题,有利于学生领悟课文中心,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7、抓好两个对比来理解。
①“掌声”对比。老师引导学生想象“你就是鼓掌中一员,你想用掌声表示什么?”,并抓住“热烈、持久,经久不息”这样的关键词语,来品味小英的内心世界“从自卑──感激──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化过程。老师采用这样一种心理移植的方法,把自己的心理位置移植到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与文中主体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思想产生共识,就能让学生透过表象,很快地理解课文。
②几年后的英子和当初的英子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来领会英子内心的变化,从而体现掌声对英子的深远影响。
8、两节课还有一个特色是:学以致用,走进生活。教师总是不失时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用“掌声”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上课之前,教师让全体同学用掌声对所有听课教师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老师也为同学们献上真诚的掌声。在同学们发言过程中,教师总是抓准时机让孩子们学会用“掌声”这种最真诚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多么生动、精彩呀!同学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吧”等等,孩子们渐渐体会到了掌声的魅力。孩子们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渲染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把热烈的掌声送给每一个需要鼓励或应该赞美的孩子。孩子们的表现正是对文章主题最精彩的诠释,也是情感目标达成的表达方式。
9、关注细节
如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老师怎么问就怎么答,要养成规范的表达习惯。我曾经听过一节六年级的数学课应用题的教学。当讲到最后一个环节答题时,老师告诉学生说:“答,冒号,……逗号,……句号。”当时听了,心里很是别扭,课后问老师,老师说,不少学生还不知道如何答题,我觉得这跟我们语文教学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是有关系的。张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这种严谨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把话说完整。“细节决定成败。
10、张老师适度拓展,积累名言,点到为止。王老师让学生填写小诗。小诗不仅有诗味,更是对全文内容的简洁梳理,把长文一下子读短了,很有创新。
思考:
a、 时间安排不够好;
b、 感情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
c、 对“一摇一晃”这个词的挖掘不够深。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两次,可见其分量。
语文教学必须把工具性,人文性和发展性紧密结合起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努力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教学,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综观两节课,仔细回味,像一条舒缓的小溪,轻轻流进我们的心田,爱和掌声也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送给两位授课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