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优化

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优化

更新时间:2019-12-12 19:29:11

《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优化》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每位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优选最佳方法,希望取得最好的效果。方法无优劣之分,只是看哪种更适合学生的发展。为优化《时、分、秒》的教学,我采取“通览教材,提前布局;调查了解,定准起点;潜心思索,设计方案;点燃激情,迸出灵性”的策略,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于时间的知识,同学们并不陌生,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时间,但是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分、秒》既简单又困难,说它简单是因为钟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由于耳濡目染,同学们都能认识简单的时间;说它困难,是对1时、1分、1秒的体验上,到底它有多长,有时感到1时很长,有时又感到1时很短。怎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感受,对于同学们来说很困难。为此,我研究了很多课例,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加上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认为《时、分、秒》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

一、学期伊始:通览教材,提前布局。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编排的,那么我们的老师在开学初接班的时候,将一学年的课程知识提前通读,找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安排、有备无患。等到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由于学生已经对相关知识加以关注,有了自己的观察、了解与思考,这时再学习那就是水到渠成,易于把握。我们只要重点突破易错的节点,打通知识间的联系,就易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特别是像时间这种比较抽象的知识,更需要不断观察、运用、感悟和体会,时间长了,感悟和感觉就逐渐形成了。为此,我要求二年级学生开学初每人准备一个闹钟,在家长的帮助下,认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它们分别是什么,你每天起床的时间、上学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等等,同时再结合平时上下课的时间,适时利用教室内的钟面,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时间,经过这样的历炼,同学们一定有更深的体验和收获。

二、学前定位:调查了解,定准起点

很多情况下,一节课效果的优劣与学生学习的起点定位有很大的关系。起点定位高,导致学生学习有困难,难把握;起点定位低,学生听起来没兴趣,所以准确地定位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平常的教学中,老师都是从如何教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考虑到学生学的角度偏少,因此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思路,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如何学。怎样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开学初,在教学《时、分、秒》的知识之前,为了解学生原生态的知识基础水平,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全班同学参与。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到对时间的了解,认识时间的工具,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时针、分针的认识,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单位间的换算,常见的时间,认识钟表上的时间等知识内容。

经调查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弱,对时间单位这个概念不清楚,70.6%的同学没填写;钟面上有什么,填数字的较多,说明他们头脑中还是有印象的,对秒针认识稍差,对时针的认识稍好些。根据调查的结果,发现学生在一日时间、钟面上的数字、下课时间、起床时间、睡觉时间,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掌握较好,而在时间单位,经过时间及认识钟表时间上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教学时对掌握较好的可以少花些时间,而对于薄弱的地方,则要加强指导。对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时间较差,为增加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则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认真观察比较,增加孩子们的应用意识,等到上课前再次进行调查,采取同样的问卷,经过两次对比,发现同学们比上一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有效的。

三、理清思路:潜心思索,设计方案。

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根据教材知识结构,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教师一律通过学生的自学来习得。由于经过前期的提前介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那么他们在学起来就会失去一些新鲜感,同时会产生轻视的心态,这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新颖的学习方式和环节,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如请小朋友当小老师给同学们来介绍时钟。教师设计一个卡通钟,时针又粗又短,秒针又细又长,并配上不同的声音来介绍自己的特点,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增强趣味性。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是几时几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大约几时——比几时多或少——是几时几分”的探索过程,从而突破认识上的难点,重点是观察分针是过12还是没过12,没过12是上一个时刻,过了则是下一个时刻,再设计同类型的题目来加以巩固,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对1时、1分、1秒长短的认知,一定要用行动来体验,一分一秒可以课堂体验,可设计1分钟写字、口算、跳绳比赛,一秒钟拍一次手,一秒钟走一步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喜欢的,他们一定非常愉悦的参与,1小时的时间稍长一些,一节课完成不了,我们可以采用一节课外加前后两个十分钟来感知。将时间的认识与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有了参考,更有利于时间观念的形成。

四、师生互动:点燃激情,迸出灵性

经过前面的精心准备,教学效果的优劣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灵活把握课堂的能力,把预设与生成的内容科学合理地解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第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开端能更易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快速进入知识的探究中,有趣、有意义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所以说良好的开端等于事情成功了一半,如认识“时、分、秒”可以从谜语引入:“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很快将同学们引入到有关时间的学习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的情境:《时、分、秒》可用例3的情境图,让学生结合图中情景,有序地说出小朋友的活动,然后有针对性的引出钟表、认识时间,知识的引入顺畅自然。

第二、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知识地学习中,不能一帆风顺,要适当经历挫折、困惑,再经过自己的思考、交流及教师的点播,思路逐渐明朗,难点被突破,体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这样的学习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例4接近整时的教学时,教师将题目展示出来,让学生说一说各是几时,这时对7时55分的钟表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7时55分,一种是8时55分,大家各抒己见,互不相让。这时教师让大家冷静下来,根据时针与分针说出自己的理由。一种说是时针接近8,但未到8,所以是7时55分,另一种说是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55,所以是8时55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相同点都是55分,不同点一个是7时,一个是8时,谁能有更好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正确呢?请大家思考、讨论、交流,很快就有同学找到了方法。老师请他给大家介绍:他说,我们让时间再往后走,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8,这时是8时,所以在这之前,指着分针指着11,那它一定是7时55分。经他这么一说,原来说是8时55分的同学都哑口无言了,更有同学说,我们可以将分针退到10的位置,这时是7时50分,再往后走1大格,又走了5分钟,就是7时55分,经过大家这么一辩论,使同学们对难点有了更好的认知。接下来的8时05分则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可见知识需要不断地“辩”和“思”,知识越辩越清晰,越辩越明朗,这是深度思考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希望得到的。

由于每个班级中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风格的不同,每人都有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我,我的方法未必适合别人,但是只要适合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地发展,都是最好的方法。愿我的思考和方法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小明.小学课堂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3.吴恢銮.差异课堂小学数学差异教学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4.赵文静.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相关阅读
推荐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教学细节

    在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能感悟和理解对折、重合、折痕等关键词,教师适时帮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之后电脑出示一些学生知道的几何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下面是两位老师不同的执教细节。 【案例一】 教师电脑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师:请拿出信封,倒出图形,小组内一起验证。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对折验证。(教师巡视) 师:交流一下,第一个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生:对

  • 认识周长一课反思——如何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一次市级的教学研讨活动中,两位教师用不同的设计执教了认识周长一课。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特别是最后练习设计上的呈现和处理方式,给我们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启发。 【片段一】 在学生测量和计算了图形的周长后,出示正方形。 师:能算周长吗? 生:不能。 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 学生计算周长。 师:怎么知道边长是4厘米的? 学生:数格子知道的,一个格子的边长是1厘米。 出示方格纸上的长方形。 师:要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怎样计算周长? 生1:5+2=7(cm)

  • 将“吨”这个抽象的单位,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吨是个较大的质量单位,三年级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体验,这使得吨的认识成为质量单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单位,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呢?书中10袋100千克的大米,只能从数字上来说明1吨有多重,学生无法体验,就连我也搬不起100千克的大米,也没办法准备这样的教具。于是我就地取材,没办法的办法,把学生(约25千克)、我(约50千克)、纯净水(约20千克)都活用为教具,没想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活动: 1.抱一抱你的好朋友,问问他有多重?

  • 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反思

    备课前看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笔算除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并且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才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以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

  • 《恐龙》中“食肉”与“肉食”

    苏教版三年级的语文书中有一篇介绍《恐龙》的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霸王龙就是非常凶猛的肉食恐龙。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在这两句话中,第一句中用了食肉一词,第二句话中用了肉食一词。也许你会问,这两个词有什么异同呢?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的辨析一下。 从构词方式上来看,食肉和肉食两个字正好颠倒了一下,但意思却没有什么变化,都是吃肉的意思。也许有的同学会追问,既然意思一样,这两个词语在句子中互换一下位置行吗?当然,互换一下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这 样的表

  • 算理、算法比翼齐飞、有效融合 —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 卢晶晶, 一、竖式计算教学与算理有效融合。算理与算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算理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主要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两者在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孙老师在这节课中为促使算理与算法的有效融合,采取的几下几个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激活经验,奠定基础。孙老师通过创设分羽毛球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再让学生用小棒操作解决验证问题,再让学生看图解决问题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姚敏 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87-8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和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写出

  • 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优化

    摘要:每位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优选最佳方法,希望取得最好的效果。方法无优劣之分,只是看哪种更适合学生的发展。为优化《时、分、秒》的教学,我采取通览教材,提前布局;调查了解,定

  • 新审定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教学设计

    三亚市崖州区中心学校 陈传英 【教学内容】第36、37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过程,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会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渗透类比思想。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上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