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材料《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材料《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0-07-30 15:49:48

《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材料《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

课件

古典音乐《阳关三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去见证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01页,举起小手书空课题。(板书课题课题《送元二使安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写一个读一个。

2、解诗题

(1)、指名读。指导读好诗题的断句。

师: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目中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题眼,谁来说说诗题中哪个词最关键?(送)围绕送字你想提哪些问题呢?

师:咱们来看看这些注释,结合预习中对这首诗的了解,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自己练习、指名说)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知诗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对于王维的情况你了解哪些?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苏轼曾称赞他的诗与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这首诗有着怎样的画面呢?咱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读诗的时候注意请教课文中的两位小老师,一个是生字词顶上的拼音,拼一拼把字音读准确,一个是文中的注释。结合注释想一想,把诗句读通顺。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2、指名读

你们读得多专心呐,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3、读得非常准确!出示多音字的音和义学生读诗选择确定读音;指导写“舍”。

4、读出节奏。

读准了字音,咱们还要读出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自读——指名读

5、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

三、入诗境,以画解诗。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韵律美,更要读出画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课文中的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诗写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说

哪位同学来把你看到的印象深刻的画面向大家描述一下?

清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3、这景真美,(板书:景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4、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诗人却要和他的好朋友元二分别了。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

喝了一杯又一杯,送了一程又一程。

5、我们一起来用心品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四、品诗意,三叹“更尽”。

1、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元二这一去,要走多远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师配乐介绍:当时阳关以西,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三千多公里,三千多公里啊!在当时,元二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这一路上没有了渭城湿润的朝雨,没有了渭城青青的柳色,没有了渭城舒适的客舍,更没有了渭城情深似海的老朋友。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面对即将远行的好朋友,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2)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三叹“更尽”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千言万语只能以酒相送──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看看窗外,杨柳依依,而朋友即将远行,满怀的期盼举杯传达——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融化在这浓浓的酒香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抄默千古名句。

这浓浓的友情都化在了送行的酒里,(板书:情浓)这对好朋友真挚醇厚的友情感动了许多人,后来有人给这首诗谱上了曲子,成了盛唐时期最流行的乐曲之一,名为《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咱们和着这首乐曲把这传诵千古的名句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铭记在心里。(指导书写“君”)

五、悟诗情,体会别意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这依依难舍中隐藏着朋友之间怎样的情谊呢?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咱们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男女生分角色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咱们这样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填空式读)

2.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一杯酒,道却千言万语,一首诗,传诵千古情,让我们走进当时送别的画面,背诵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3、创设情境检查背诵。

这节课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回去要和别人分享,现在老师就是妈妈,你是怎么和妈妈分享的?

4、课外积累

(1)小结学习方法

人生自古伤离别,要想真正理解这段跨越时空的真切情感,还需还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细细品读这首诗。好,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咱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用了那些方法?(师小结生概括:解诗题 知诗人、读诗文、品诗意、悟诗情)

(2)自学《山中送别》

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现在用上这个方法学习王维的另一首首送别诗《山中送别》,咱们一边读一边想:诗中写了什么?别忘了请教诗中的三位小老师哦。

(2)分享送别诗名句

诗中虽没有送别的情景,但朋友之间的那片真情流淌在字里行间,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诗的名句,咱们一起来分享。

(出示PPT,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诗。)

六切记体察,体验送别。

师:陈老师很高兴和咱们班的孩子有这样一次难忘的学习活动。课上到这儿,你们已经成了老师的好朋友。真舍不得离开你们这么优秀可爱的孩子们,可是,老师也要回去工作呀!临别之际,你能给我说两句送别的话吗?

生:——

师:我也“劝君更加努力学,学业成功告故人”。

六、布置作业,发散思维。(任选一题)

1.把这首诗背给小伙伴或是家人听听。

2.课外积累:读一读《唐诗三百首》搜集一些送别诗进行交流。

3、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送 元二 使 安西(送别诗)
景  美
情  浓
相关阅读
推荐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要让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懂得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才使真正的快乐的道理。为了解决这个疑难问题,最好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情景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去花园里玩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去感受,看看你来到了什么样的地方? (师口述:在花园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子里的小孩都喜欢这里,这个花园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笑声。) 师:同学们,请睁开眼睛,刚才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画眉鸟动

  • 四年级上册《搭石》教学反思

    四上《搭石》是一篇非常美的文章,而它这种美很朴实,亲切,真实,好像就在身边。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善良的心灵美,人性美。本学期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我就选择了它。因为它感动了我,也因为曾经听过其他老师上过,学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于是想把这些想法付诸行动。 这节课,我没有采用多媒体,而是最最普通的常态课。课前我做了准备,除了小黑板外,又在大黑板上画了8块大小不同排列整齐的石头,一看就知道题目《搭石》的意思了,可别认为这些石头难看,他们可有大用

  • 四年级下册《万年牢》教学案例

    课前播放歌曲《冰糖葫芦》。同时反复播放冰糖葫芦图片。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孩子们,欣赏了一组冰糖葫芦图片,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糖葫芦酸酸甜甜的,我真想吃;糖葫芦晶莹剔透,非常好看;以前我也吃过,可后来大人不让买,说是不卫生)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冰糖葫芦有关,题目叫《万年牢》。(学生说师板书) 二、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万年牢与糖葫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22页。自己放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可不要马虎,如果有困难的,请举手示意,我愿意过来和你一起读。(给足够的时

  •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思路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主题文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 2 .感悟文本主题: 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 3 .培养语文品质: (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

  • 紧扣文体教学,初识文体特征——《说勤奋》教学后记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说理文,对于初次接触此文体的四年级学生而言,是陌生且有难度的。如何紧扣文体开展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根据文体特征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 依据学情(第一次接触说理文,又是中年段的学生),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明确说理文的概念;知道说理文的结构;初晓说理文的论证方法。我想:任何拔高要求或降低要求的做法都是无益的。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文而定,依体而动吧。 二、 根据文体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课文体裁不同,年段要求不同,教法自然有别。小学语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江南春》教学反思

    本册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皆与春天有关。但这种爱春方式非常多。有散文、诗歌、古诗。其中本册课本中选择了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给学生介绍杜牧生

  • 《秋天》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首赞美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徜徉在秋景之中,让学生去寻找心中最美的东西,真正引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真真切切的陶冶情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秋景图欣赏,先行一步走近秋天,然后课堂上我再运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走进秋天,这样效果比较好。 除了看这么美的画面,我是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在学习中首先让学生用心灵诵读,感悟,品读,采取了各自放开声音读、展示朗读、听录音、跟录音读、指导朗读、尝试背诵等方式。然后用心灵倾听:默读文本,对句

  • 统编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编写说明

    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科书编写思路 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

  • 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教师下水文

    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指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生动,我打算在班里举行文字唤醒师课文朗读擂台赛,引导学生做小小解说员仔细观察、布段谋篇,以此驱动学生爱写、会写作文。 对文字唤醒师朗读擂台赛活动进行了如下项目化学习设计: 项目名称 李玉梅 项目概述 本项目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设计,通过文字唤醒师朗读擂台赛,指导学生观察参赛者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参赛者的心理活动,梳理比赛的流程,从而练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