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多媒体授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多媒体授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0-07-30 15:51:40

《多媒体授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营根小学  樊燕波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并指导书写“陵”。理解“孤帆,唯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感悟诗歌情感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题意。

     1.故事导入;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同学们静静的听。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

    2.板书课题,读课题,并指导书写“陵”

    3.解诗题,了解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

    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而广陵就是今日的扬州。你从哪里知道“之”的意思?

  是啊,注释可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

    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送别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一在名楼黄鹤楼送别,二送名人孟浩然,三到名地广陵。(出示黄鹤楼的图片)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呢?(出示幻灯) 指名读。 

    2.读准古诗节奏: 同学们的预习很认真。但要注意读准诗的节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

(出示整首诗)师范读,生齐读。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过渡:下面我们就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通过了解诗意,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自己轻声读读,看看能读懂什么?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利用课件,理解“西辞”:

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 这里的“故人”指的是?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那怎么理解“辞”这个字,如果让你给“辞”组个词,你会吗(告辞,辞别,)

  2.赏图感悟诗意:

  孟浩然从黄鹤楼顺流而下去扬州,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那是一个什么时候的季节?烟花,那是我们节日里所放的烟花吗?老师特地为大家准备了烟花三月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幻灯)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烟花三月,你们想用什么样的词来描绘这里的三月呢?

    3.指导朗读: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那是一个百花竞秀、春光明媚的美丽季节,烟花三月的景真美啊!老师相信你们的语言会更美,齐读这句诗。(出示幻灯)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说话练习:

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后两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诗人却无心赏景,那是因为——   (生 :他的好友孟浩然要走了。)

2,看图品析:

(出示幻灯)孟浩然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眺望什么?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

    大唐盛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多来往的船,可是作者在诗中却写“孤帆”他是不是写错了?(板书:孤帆)

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预设三:唯见长江──赏一个“唯”字

1.理解“唯” 字:

    你又如何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唯见)(唯,如何组词,唯一,就是只有,唯见,就是只看见,只看见滚滚长江流向—— 天际)

    滚滚的长江水,却流不尽心中情。尽管周围热闹繁华,在李白的心里却只挂念着----孟浩然,在他的眼里也只看到---载着孟浩然的那艘船。

2.练习说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指导学生说话练习)



3,指导朗读:

两人在黄鹤楼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心里却激荡着--(课件出示)

孟浩然的船再也看不见了,可李白仍然站在江边,久久凝望着船远去的方向,他的眼前只定格在这幅画面上--  

纵使江上千帆竞秀,百河争流,可李白的心里只有自己的好友,眼里也只有载着友人的船只,所以他才写道。

    4.诵读全诗

   (出示幻灯)悠悠黄鹤楼,依依送友去,写不尽的情与意,尽随江流去,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见证他们之间的友情吧!让我们再次把这首诗送给孟浩然(全班齐读)

女同学站起来送送孟浩然(齐读)(这是柔情的相送)

男同学也站起来送送孟浩然(齐读)(这是豪壮的相送)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出示幻灯)让我们再去欣赏一些古人的送别诗,去感受,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课后阅读《唐诗三百首》
相关阅读
推荐
  • 《云雀的心愿》教学案例反思

    小云雀跟随它妈妈首先来到了沙漠,它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它们看到的景象的语句。(自由读) 1、出示段落。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一下沙漠的景象。 你能从文中找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沙漠吗?(漫天飞舞) 理解漫天飞舞。 2、出示:一阵狂风指名读。 3、你还想到了哪些词语? 学生回答:铺天盖地、浑黄一片、昏天黑地、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寸草不生 、不毛之地 4、出示一组沙漠图片。 5、这就是云雀妈妈所说的贫瘠的沙漠 6、但这贫瘠的沙漠以前是茂密的森林 透过茂密这

  • 四年级语文公开课《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给予是快乐的》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小男孩和保罗的心里活动。 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 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及抓住小男孩的言语行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

  • <万年牢>磨课分析

    今天是第二次试讲,邀请了王老师和沈老师来指导,他们非常辛苦,在百忙中挤出时间。问题1:课前孩子们在欣赏完歌曲和图片的时候,不断地发出惊叹声,可让他们说感受时,孩子们的兴趣点始终是吃。 分析:这也难怪,毕竟是孩子,看到诱人的冰糖葫芦,吃是他们最直接的感受,其他的想法都已抛之脑后。再说,这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对理解课文没有什么帮助。措施:经过讨论,我们就用冯晓泉的《冰糖葫芦》MTV,然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孩子一边欣赏一边跟唱,特别轻松,特别惬意,很自然地就进入文本。 问题2:有一个环节默读课文,

  •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点评

    执教:沈老师地点:百花小学时间:2015年9月22日上午,一、课前谈话,我姓沈,你知道我教什么学科的?语文,同学中喜欢美术的有几个?我是语文老师中美术最好的。 我来画一下。三个圆,它们像什么?老师再加一点。又像什么? 教师提醒:这三个是一样东西。你觉得是什么? 此课前谈话有创意。建议拿一个实物。 二、揭题:古诗《题西林壁》 板书题目。 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指写。西林是指西林寺。 诗是谁写的?苏东坡。宋朝。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 三、学习诗歌 学生读诗2分钟。 这是真读。 指名读诗,读正确。齐读诗歌。

  • 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

    认真研读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二教材,你会发现本课中有两个内容极具训练价值,一是引号的用法;二是用不同的语文形式表达同一种意思。因为跟班的缘故,学生对于提示语在句中的三种位置以及引号的用法基本掌握,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后者。 课上,我首先出示了处处留心中小芳夸赞磁悬浮列车速度快的句子:哇,真快呀!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下发的作业纸上写下能表达磁悬浮列车速度快的句子,并思考一下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在充分的研讨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组答案,当堂修改讲评。修改后的答案如下: 看,磁悬浮列车像刚出膛的子弹一样飞

  •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 》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文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的理解是难点。因为诗人在无比惆怅中并没有消沉,而是豁达开朗,有着无比广阔的胸襟,这是最可贵的地方。所以,在教学中这一点时应该涉及到人在伤感、孤独时表现出来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我认为自己在这里处理得还不够出色,学生体会不到位。 了解苏轼感情的变化是本课的的另一个重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上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把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自身语言的感染对学生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

  •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怎样把感动自己的东西感动学生?这是苏教版教材中不少课文带给语文老师的思考。母爱是经久不衰的主题,关于母亲的诗歌散文无数,课文《第一次抱母亲》谁读了都会留下感动的泪水,但对于学生来说,难以体验这样的情感,所以教学时紧扣住重担一词,带领学生感悟自己的母亲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帮助学生学生体会平凡而又伟大母爱。当学生带着感恩心理说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我又请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歌颂母亲的诗歌散文等,再用诗歌等形式写下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然而结果并不如人意,学生还不能珍惜目前拥有的母爱,他们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

  • 体备课,研磨切实有效的课堂活动方案 -----弇山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小结

    我们四年级备课组共有四名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由施校长领衔,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一学期来,我们备课组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备课组计划,定期每周开展活动,积极研讨,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提高大家的备课磨课的能力,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定期开展,完善小组活动材料。 开学起,我们就进行协调,找出适合大家全都能够参与的时间点,定于每周四下午开展2节课的备课活动,根据教导处计划要求,制定详细的备课组活动计划,上报教导处,在教导处的指导下,落实开展备课组活动。每周四下午,四位老师都能够放下手里

  •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由两首古诗组成,一首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诗人,两首诗都是写的读书产生的感想。 宋诗讲究一个理趣,常常以诗喻理,流露出一种情趣、理趣,在诗歌的感性形象中闪烁着理性的睿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理性的光辉。 但这两首诗又有所不同:第一首前两句也是写的读书的感受,教育我们做学问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后两句教育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第二首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抒发感受:人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