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19-12-03 18:42:5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课文内容分析,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结构清晰,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阐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课文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更能触动读者的痛心。第1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课文的最后一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相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2—4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课文内容前后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富有张力。

  课文语言简洁,准确,富有变化。第1自然段用关联词“是……也是……”和“不可估量”写出了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奠定了本文的基调。第2自然段短短三句话,就介绍清楚了圆明园的位置和组成,让读者从宏观上了解了圆明园。第3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对举的方式,介绍圆明园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使圆明园丰富的建筑和景观展现在读者面前。第4自然段用一个过渡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进一步写了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照应了文章开头作者痛心疾首的评价: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第5自然段“侵入、闯进、凡是、统统、掠走”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英法联军的野蛮与暴力,呈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命运。结尾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中的“就这样”三个字带有作者强烈的情感,表现了作者的痛心,愤怒和不可置信。

  课文插图是圆明园大水法的遗址。大水法是当年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位于长春园北部,是中西营造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插图中大水法遗址中屹立的几个大理石石柱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大多数五年级学生来说,祖国近代那段受屈辱的历史故事并不陌生。另外,五年级的学生具备借助网络、书籍查阅资料的能力,但查阅资料的形式有限,往往以文字资料为主,基于以上学情,教学中设置了利用多种资料进行学习的环节;学生在查阅资料时难于借助资料加深理解、加强情感,基于以上学情,教学中设置了交流感受、以读促情的环节,以期充分利用课外资料帮助学习。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4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情感

  1.(PPT出示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几幅图片是哪里吗?它们全人类建筑文化的瑰宝,雨果曾说过:

  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雨果

  2.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引入图片资料和雨果的赞词,初步感受圆明园的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的地位和盛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奠定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字音都能读准了吗?我们来试试,一生领读,读对了其他人就跟读两遍;

  3.有哪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你想提醒大家?

  众星拱月金碧辉煌宏伟殿堂武陵春色

  难以估量掠夺毁灭奉命闯入统统销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巩固自学字词的方法。】

  三、理清层次

  1.发现文章整体结构:再看看这两组词语,你还能发现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是写昔日的圆明园,一组是圆明园毁灭后

  板书:昔日毁灭

  2.聚焦:哪些自然段是写昔日?哪些是毁灭?

  预设:2、3、4自然段写昔日,1、5自然段写毁灭

  【设计意图:出示词语,让学生对比思考,成为课堂正真正的主人。训练学生发现关联、定位等思维能力。】

  四、整体感受:皇家园林

  下面,先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看看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做简单批注。

  第二段预设: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PPT出示平面图)

  板书:布局

  小结:这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设计意图:整体感受圆明园的特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五、以读入景:建筑风貌

  1.咱们接着谈,你还感受到什么?

  第三段预设: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热闹街市田园风光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民族建筑西洋景观天南海北风景名胜

  2.当我们走进圆明园后,同学们的感受又丰富了许多,让我们把目光和脚步放慢一些,一起去欣赏欣赏。

  师生合作读: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3.读着说着,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对比

  对比只是这一处吗?

  预设:

  PPT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4.那接下来,同桌两人就像我们刚才那样,先合作读读这两句话。看看对比手法还体现在哪?

  (1)汇报发现

  预设:各地名胜——诗情画意;民族——西洋

  (2)男女生读:男孩读前边,女孩读后边,我相信他们的朗读能带给我们再次感受圆明园中这建筑的不一样。

  (3)引读: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大大小小,虚幻,现实,古今中外的建筑,就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面对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板书:建筑

  【设计意图】对举是本文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这里通过师生读、男女生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之后的汇报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语句的理解,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建筑的丰富多样。

  六、欣赏视频:珍贵文物

  1.真是极境极仙,美不可待。难怪文中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从其他地方你还感受到什么?

  预设:文物(板书)

  2.是啊,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尽在其中。

  音乐起,欣赏文物图片。

  小结:漫漫几千年,中华民族积累了无数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折射着我们不朽的历史。这些奇珍异宝就珍藏在圆明园中。所以文中才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设计意图】结合资料是本课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这里再次引入文物图片剪辑而成的动画,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同时引发学生继续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兴趣。

  七、结合资料,布置作业

  孩子们,课文中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然而,他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呀。比如说,在我读到的相关资料中,有人说圆明园从大自然中汲取最赏心悦目的东西,从而组成了一个最动人的园林。那么,此时你还想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1.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写几句话在批注本上。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小结: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和文物吗?不,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欣赏我们的圆明园。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将结合资料的学习落在实处,同时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好材料的准备,文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还有巧妙的对比,用摘抄句子的形式进行点滴积累。

  第二课时

  一、课题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大家举起手,我们一起书写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我们一起读,这样一座圆满光明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毁灭了。一起读: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书空课题的过程第一复习写法,引起注意力;第二面在教师口述字义的过程中勾起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圆明园昔日美好的回忆;第三引出“毁灭”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

  二、体会毁灭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不可估量的损失

  哪些同学已经将两个不可估量画下来了?

  2.你对“不可估量”这个词怎么理解?

  3.课文第一段,两个不可估量进入眼帘,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

  预设:悲哀痛恨

  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这种无法估量的损失。

  4.造成这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是?

  预设:英法联军

  你从哪知道的?齐读第五段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5.同学们,这些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预设:贪婪、残暴、无耻

  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这句话。

  6.烧了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四个字——化为灰烬,仔细一看,化为灰烬的是什么?

  预设:建筑瑰宝……

  7.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呀。你们昨天写下了许多描述昔日圆明园的句子,谁来分享?

  小结:多美的赞叹啊!然而,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设计意图】由“不可估量的毁灭是谁造成的”这一问题,勾连一、五两个自然段,在朗读中加深情感;分享作业的环节再次通过经过内化的学习材料引发生生间的情感共鸣。

  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雨果说的“两个”强盗,是如何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抢劫的。 

  PPT引入资料: 

  镜头之一:  

  英国陆军军官赫利斯,第一次进入圆明园,抢到一个镂花花盆。这个花盆,在金缕中镶嵌着用白珊瑚琢成的文字。花盆里栽着一棵黄金树,高约一尺,树上挂满了用红玉石做果核的蓝宝石果子,碧莹莹,黄灿灿,光彩夺目。另外他还抢到一颗皇帝的玉玺、一只镶嵌着许多宝石的大表和许多匹上等质量的绸缎,总共装了七筐,叫人替他抬回军营。他第二次进园,抢到一座七尺高的黄金塔。这样的黄金塔只有三座,另一座被法军抢去,还有一座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仅这一座,当时就值二万二千多英镑。就是这个赫利斯,返回英国后,因为他拥有大批从圆明园抢得的古玩珍宝而发了大财,享用终身。  

  镜头之二:  

  军官们有抢劫的优先权,士兵们也不甘落后,他们纷纷闯进圆明园,有的抢到镶满了钻石的笔盒;有的抢到无数金表,把其中最好的据为己有,他们的“战利品”装满了所有的口袋;口袋装不下了,他们就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放进自己的衬衫里,有的甚至挂在脖子上。士兵们则拿来大斧把家具劈碎,然后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有一个人打碎了路易十五世的挂钟,取出钟面,因为他以为钟面上的数字是钻石做的,但实际是水晶的。还有一个士兵发现了一个地窖,里边两个箱子装满了镶着珍珠和钻石的钟表,他迅速拿出行军袋,在伙伴们没来到之前,把这些财宝统统塞进袋子里。后来,仅这一袋子他就卖了两万五千法郎。

  镜头之三:  

  侵略者一脚踢开殿堂的门,闯进去,他们推翻了紫檀雕刻的桌子,抽屉里珍贵的手抄孤本书被倾倒出来,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不过是一堆废纸,有人随手撕来燃火点烟。一个士兵看见墙上的古画里,一位老人正凝视着他,认为是一种挑衅,马上用刺刀戳破了古画。他们手持木棒,遇到极其珍贵又带不走的东西,就用木棒击毁。一些上等皮货、绸缎衣服,被他们从箱子里拉出来,任意践踏。许多呢绒毡毯,被拿去当了马匹的暖席。被他们肆意毁坏的精美珍贵瓷器、景泰蓝、古铜器。名家书法绘画、孤本秘籍、象牙雕刻、珊瑚屏风等物品不计其数。  

  镜头之四:

  强盗们疯狂地掠抢后,又开始了更为猖狂的暴行,放火焚烧圆明园。吞没一切的烈火,把宫殿的雕梁画栋,碧瓦朱墙,参天古木,异蕊名花……把一切的一切都化成了云烟,化作了灰烬。圆明园这举世无双的园林艺术杰作,经过三天三夜的大火,终于变成了一片废墟。  

  2.播放《火烧圆明园》定格在火的画面。

  3.同学们,面对这场罪恶的大火,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结: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设计意图】引入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细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暴行”,为后续的汇报提供语言材料;定格大火,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表达感受的欲望。

  四、品味写法

  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预设: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我们在学习当中通过种种资料了解到圆明园毁灭的细节,但作者并没有多谈这些细节,而是将描述的重点放在圆明园昔日的美好上,这一独具匠心的取舍,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相关阅读
推荐
  • 2013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达标测试题(S版带答案)

    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zu mo gōng tng shāng bā xī gi bǎ w ( ) ( ) ( ) ( ) ( ) to c zhē yǎn lng chn jiāo juǎn dǎi t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3分) 燥( ) 娇( ) 踢( ) 躁( ) 矫( ) 赐( ) 三、用画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过来。(6分) 绿茵如盖( ) 不知所错( ) 费寝忘食( ) 坐无虚席( ) 粗荼淡饭( ) 柳暗花名(

  •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自然的奥秘,而这一课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 第一课时,我从三十六计中的金蝉脱壳这个故事引入,并强调其比喻意义,尤其是脱字不是惊慌失措,而是为了迷惑敌人,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后来,我则想到,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了解金蝉脱壳的故事,在课上进行交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这一课时中,我还组织学生理清脉络,尤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问一环节中,有个学生问道:奇迹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指蝉儿的翅膀由小变大,以及出现排

  • 五上《慈母情深》听课有感

    也许是机缘凑巧吧,我这个低段语文老师连着听了两节高段的语文课(五上的《慈母情深》和六上的《伯牙绝弦》),真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主要是对教材的的陌生,使我成了所谓的门外汉。特别是听到金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的第531自然段时,我着实被吓了一跳,想着这将是一篇多长的课文啊,再想想自己一年级的课文还只是三、四句话呢。所以,在这里我只能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感受。 一、作者介绍,使学生产生敬佩感 一开始,金老师就出示了作者梁晓声的资料,让学生自己看,然后交流:你看了想说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他真了

  • 一考生《三轮车外的世界》例文分析

    我被外婆搂着,好像是一件稀世的珍宝。即使被搂着,手却拦不住地使劲往外伸,向外指。那三轮车外面,是最美好的世界。那年我只有两岁,外公骑着三轮车,外婆抱着我坐在后面的车厢里。那时的他们还年轻有力,能够骑着三轮车,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地方去、去哪里,做了什么,已都记不清楚,只记得坐着三轮车的路上很是快乐。我会目不斜视地盯着一辆公车感叹一句:好大啊!我会评论刚路过的那幢楼有几层,尽管两岁的我根本数不清楚;我还会告诉外婆那天上的云像一只小狗。外婆总是笑呵呵地告诉我正确的发音。我喜欢瞪大眼睛去凝视那三轮车外的世界。 后来

  • 多角度评价人物形象——第五单元反思

    评价人物是对文本的理解,也是锻炼学生说的一种能力,加上园地的交流平台里有评价人物的专项教学,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就把它作为重点。 在《将相和》中,在课文讲授的结尾,我问道:学了这篇课文,你们能以不同的身份来评价一下将相二人吗?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延伸,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说话训练,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通过评价人物这一环节加深了对人物及课文的理解,把握了课文的深层内涵。 在《草船借箭》时,结合课文内容,及时评价人物,如:通过语言来评价周瑜,通过两个人的语言交锋,感受两个人物鲜明的形象。通过鲁肃做的事情来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的是98年长江沿岸遭遇洪水侵袭,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抗洪抢险的事。表现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精神。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的好教材。课文在写法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子弟兵全体,也抓住了黄晓文这个典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展示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着想的英雄气概。 保卫大堤与勇救灾民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

  • 揣摩文章表达顺序——我教《二泉映月》反思

    今天,我和我那班孩子们一起学习了《二泉映月》一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同时,我们从文章及这首乐曲中感受到了它的丰富内涵,认识了阿炳为追求美好理想而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本课,我除引导学生们探究阿炳的整个创作基础和创作背景外,重点带领他们通过品读第五节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这一部分时,我首先请学生们认真阅读本段文字,说说其主要内容。继而,我又请

  •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是一篇叙事性作品,以花生为线索,记叙了我的一家种过收获节的事情,讲了种收花生、议花生和吃花生,借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课文语言浅白简朴,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层层推进揭示道理,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课文。 2.课后练习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属于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但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应该在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归纳。 3.课后练习2,涉及提取语言

  •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设计

    一、课文(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样子,规划未来家乡发展的蓝图。 第一部分明确交代了本次习作的任务。教材首先从家乡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入手,创设了穿越时空的习作情境,激发学生对家乡展开大胆想象的愿望。 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大胆想象。教材提示了展开想象的角度,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为写什么拓展思路;二是强调通过列提纲,引领思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