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7-21 12:47:54
《早期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可能是您在寻找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行为习惯,是人们成长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观察一:老师,他在说操☆☆☆,又在说脏话骂人了。悦悦一脸严肃地跑来告状。老师,他又打我了。加加带着哭腔委屈地说。老师,他又抢我积木了。衡衡生气地大声说道。 他就是杰杰,我班一位比较特殊的孩子,长的人高马大,而且力大无穷,经常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对他的教育真是让人头疼。为了改掉他的一些坏习惯,我从其他方面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促成了他今天的模样。 据我了解,这位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对孩子采取了放任自流,父母终日迷恋修长城,放弃了家长教育的责任。而我们的孩子还小,本
现在的小孩子在家长的眼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几乎都已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天看到最多的现象就是早上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忙拎着书包送到教室门口,下午的时候也是如此.这对现在的孩子及父母来说都是最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而孩子们也认为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拎书包上理所当然的事情,仿佛是家长所要求自己来上幼儿园的.往往孩子的想法都是这样的. 对于这种现象,我经常会在班机里提起,有些孩子是听进去了,会有自己背着书包上学,可有的孩子还是依旧将书包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手上一塞,转身自己就往外跑了.可能往往我们的家长也有了
我们班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图书撕破了、积木弄坏了等等常有发生。一开始,我对这些幼儿反复指出、批评,但收效不大。后来在经过对他们的观察和教育探索中,才找到了一点门路。 对于有破坏行为的幼儿,首先要找出他产生这种行为的根源,热情耐心地与他谈话,了解他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不要发现他有破坏行为即刻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要让那些企图通过破坏行动来发泄怒气的幼儿知道,认为老师或父母给他种种限制是不能忍受的,因而企图用破坏行为来对抗,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因为他做了坏事,破坏了东西,受到大家的谴责和教育,要比父母或
各位朋友: 在我前面的博客文章中,我主要从《了解 孩子 》的角度,比较全面的讨论了孩子发展的各个方面,希望能向家长和幼儿老师提供一点帮助,因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
班上有个孩子叫毛毛,他妈妈在个人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叫《微妙感想》,说的是同事教育孩子的事情。大致情行是这样的:毛毛妈妈的同事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欺负你和打你时一定不要懦弱,不要害怕,别人打你一下要还别人两下,甚至更狠点,所以她儿子从小就很大胆,心也挺狠 , 不哭,即使哭也不流眼泪,而且经常是把别的小朋友打了,家长经常被找。但他们回家对孩子依然是他们的教育。他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孩子,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不要太懦弱。 这事件背后,凸显出新生一代父母们的育儿理念: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吃
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我筷子,因为年龄小,所以那时对他握筷子的方法也没有特别的在意,没有以很严格的标准去要求他。现在才发现他握筷子的方法是有错误的。他在夹菜的时候,总是翘着他的食指。尽管我们纠正了又纠正,但是在不经意的时候,他还是把他的食指照翘不误。 看来,纠正一个不好的习惯比学会一个正确的动作困难多了,纠正一个错误的动作需要更长的时间。尤其是在很小的时候学会的东西, 孩子 会记得更老,更难改正。 宁波老话说:三岁依记看到老。这话一点也错,小时候学会的东西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影响的。所以说,在孩子小的时候,
寿光市圣城街道崔家幼儿园 马常芹 当上孩子王二十多年了,每天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不由得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我们小的时候,可不能和现在的孩子相比,如今的孩子要啥有啥,不管是吃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孩子不要做父母的也给买,个个就像王子、公主似的,吃的、玩的就更别提了,让人眼花缭乱 虽然他们什么都不缺,但和他们相处久了,总觉得他们身上缺少了什么?我们当年的小孩子,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富有,却觉得挺充实,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终于在一次教孩子跳绳是找到了答案。自由,孩子们缺少的是那份无拘无束的自由。我们儿时,没有人教,
涵涵是个适应能力很强的小女孩,和其他孩子一样她也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上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可她却一点都没哭。当我从她妈妈手里抱过来时,她就好象和我很亲近,也许这就是缘分吧,它让我们由陌生走向了熟悉,我们的投缘,使我觉得涵涵是个特别可爱特别惹人喜欢的小女孩,而且还可以说是一个懂事的乖女孩。因为每天早上,在我们老师的热情招呼下,涵涵都会甜甜地和我们问早;每天中午用餐,也不会让我们操心;午睡也是如此,当老师还在哄闹情绪的孩子睡觉的时候,她就已经静悄悄地睡着了。 两个星期过去了,涵涵都是表
可以说,科学家们在童年时期的那些惊异的发现、困惑、幻想等,镌刻在了他们的记忆深处,其实也就是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持久的精神动力。这正如弗朗兹-海仑斯所认为的:人的童年提出了他整个一生的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却需要等到成年。我带着这个谜走过了30年而没有思考过它一次,今天我知道在我开始出发时,一切都已决定。[1] 无论是文学家,还是科学家,或者是其他的什么行业的杰出人们,他们的童年或许会有着不一样的生活内容,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但这并不能影响他们都有着对于童年同样的感恩与缅怀,因为他们的童年有着同样的精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