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突出语用,聚焦仿写——《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设计

突出语用,聚焦仿写——《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15-05-28 08:40:10

《突出语用,聚焦仿写——《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活动】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1、齐读课题,2、检查预习汇报预习单上提取的文章主要信息,读好“阿尔及利亚”【活动】二、直面悲惨,了解处境

1、说起地震,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地震给人带来的摧残是惨重的。你们知道阿尔及利亚发生的里氏6.2级地震有多大的威力吗?它相当于16枚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威力。

2、出示一组地震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3、出示句子: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

(1)自由读

(2)此时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描述这个场面,你会用什么词?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场面,你会怎么说?

(3)体会总分

出示句子: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

这种写法就叫先总后分,作者就是通过先总后分的描写,将震后悲惨的景象清晰、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种很好的构段写作方法。(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先总写了地震后的悲惨,然后又具体写出了惨状的具体情况。这样的写法就叫做总分。如果写一个人的外貌,我们可以先总写什么,然后又可以分写什么呢?谁来试试。)

【活动】三、感悟真棒,仿写总分段式

(一)了解救援队

1、出示图片,认识队标

2、介绍队伍。这是一支由30人组成的非常精悍的小分队,他们的出色表现赢得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称赞(引读课题)

(二)学习第三段,体会救援队员很棒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表现中国国际救援队棒的句子。

2、交流

出示句子一: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1、自由读。这两句话在词语运用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师生对读感悟速度快。 板书:速度快

3、难怪联合国官员高度赞扬:“中国国际救援队来得真快,其反应速度是超常的。”

4、现在请你给这个句子加上总起句

( ):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出示句子二: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

1、认识两种仪器

声波探测仪:它是利用声音的震动搜救遇难者,仪器的灵敏度非常高,只要幸存者发出微小的声音,仪器都可以探测到

液压钳:它应用液压原理,一把液压钳能把倒塌房屋中纵横交错的钢筋一根根剪断。

2、分组读2个分句

学习第一个分句

(1)你们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者每一条缝隙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你们为什么要那么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

(2)齐读

学习第二个分句

(1)你们要用液压钳剪断倒塌房屋下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你们不觉得累吗?

(2)齐读

3、还有的队员在进行怎样的救援工作呢?看图说话体会省略号

出示句子三: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

1、引读句子

2、在34度天气下,你最想干什么?

3、填写总起句。出示句子二、句子三,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句填写。

小结:这不愧是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有着最快的速度、最顽强的意志的队伍,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板书:人道主义精神

(三)学习第四段,体会超强真棒

1、自由读。划出能体现搜索犬棒的句子

2、交流

3、补充资料:在参加阿尔及利亚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队、法国队各搜救出一名幸存者,我们国家的救援队是38支国际救援队中成功搜救出幸存者的两只队伍之一。可见我们的技术是非常高超的。板书:救援技术高超

(四)仿写总分段式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你们

你们

你们

【作业】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同学们,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越来越展示出自己的风采。其实中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帮助其他国家人民的事情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资料或者上网多多了解。

板书设计: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速度快

救援技术高超

人道主义精神
相关阅读
推荐
  •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学期期终复习试卷

    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终复习卷(二)(完成时间:8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 1、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 )( )归赵 垂头( )( ) ( )珍( )宝 ( )( )有名 目( )口( ) ( )直( )壮 ( )钉( )铁 ( )( )不堪 莫( )( )妙 2、积累词语。 (1)描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 )、( )、( ) (2)描写雨大的的词语:( )、( )、( ) (3)描写气候的词语:( )、( )、( ) 3、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闷闷不乐、纳闷、闷声不响的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孙中山破陋习》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选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后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气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

  • 三年级下册《西门豹》教学反思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一、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比较长,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给学生出示了提示:调查除害开渠。让学生找出对应的段落。然后分层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人物对话,理解主要内容。 课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因此抓住对话,分析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

  • 三年级第二学期《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他了解到是巫婆和官绅借口河伯娶媳妇欺骗老百姓,他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不治 其人之身,不动声色地惩治了官绅和巫婆,用事实教育了老百姓,破除了封建迷信,从而发动百姓开凿渠道,引水入田,彻底改变了邺的面貌。这一课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西门豹在历史上的影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感悟课文1---9自然段,主要解决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找找西门

  • 关注学习起点,重视写法指导——《富饶的西沙群岛》听后感

    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明显,分述部分的构段形式也是各不相同,虽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但课文语言优美,是积累好词佳句的典型范例之一。 跟随龚老师一起打磨本节课,三次试教,一次展示,龚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越来越好,课也上得越来越流畅。 一、重视课前预习,关注学习起点 在教研室徐老师的学案导教这一课题的引领下,龚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做了充分地预习,并通过预习卡予以呈现,先从读课文、生字入手,

  • 作家群模式的带片教学——第二单元反思

    有些课文的内容不是引起我注意的地方,而是作家。如《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我曾经教过她的文章《窃读记》,我清楚地记得文中的一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因此,林海音这个名字我记忆犹新。今天又读到她的文章,不仅感到似曾相识,更有进一步了解她的欲望,想了解她的成长经历、了解她的写作风格。 本文是她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堂教学下来,学生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不容易体会,毕竟这篇课文是节选的,所以,课外推荐这本书,体会林海音整个童年经历的事情,才能更好地体会作

  • 词语引领,扎实有效——观薛法根执教《燕子》后感

    薛老师在课始分别出示两组词语:微风、掠过、稻子、荡漾;沾、小圆晕、电线杆、几痕细线。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字音,同时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生在正确朗读后,薛老师点评:课文还没有教,已经会读生字词语了,说明有预习的好习惯。同时在给学生纠正晕字的读音时,告诉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时,看课文后的注音,或查字典,或问老师、家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薛老师还注意了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晕杆,分别请学生朗读、组词,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的学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 在学习词语的基础上,薛老师再出示三组词组短语

  • 苏教版上册《石头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太仓市璜泾镇王秀小学何丹红,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至五自然段,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段:第六至十一自然段,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第三段:第十二至十四自然段,写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

  • 鹿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3个生字。2.朗读、背诵古诗《鹿柴》。3.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空谷人语、斜晖返照的优美画面。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简介诗人。 1.(板书鹿柴)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这首古诗,谁能读准诗题? 鹿是边音,你看它的字形就像一只鹿的样子(长长的鹿角、大大的眼睛、突出的四蹄)。柴在这里念zhi,以木栅为栏(出示栅栏图),就叫柴zhi。所以鹿柴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指鹿居住的地方。 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他是山水田园诗人,晚年在陕西省蓝田辋川定居, 过着幸福的田园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