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解读为设计铺路,阅读为写作架桥

解读为设计铺路,阅读为写作架桥

更新时间:2020-09-12 17:17:00

《解读为设计铺路,阅读为写作架桥》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文昌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黄艳 

专家简介:

黄艳,小学高级教师,文昌市小学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科研骨干教师。



于永正老师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解读好文本你就没法。所以,只有解读好文本,才能设计好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为:解读为设计铺路

一、做好教材解读,为设计铺好路

本次教材解读,主要分为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解读和《地震中的父与子》文本解读。

(一)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文本解读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材知识要点解析

1.第六单元知识要点解析

(1)体会父母的爱

(2)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

2. 一般文本的知识要点解析

(1)读懂内容

(2)理解思想、情感

(3)学习文章的表达形式

3.《地震中的父与子》知识要点解析

(1)了解地震事件始末

(2)通过体会文本,感受父爱的伟大,父子之间深厚的情谊。

(3)学习文章的表达形式

这篇课文可以挖掘的表达形式很丰富,主要有如下几点:

A.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性格品质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父亲即使历尽艰难,也要救出儿子,体现父爱的伟大。同时从人物对话的描写中,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人物的语言描写:父子与旁人的对话,父子之间的对话。

人物的外貌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人物的动作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对比不同做法,体会父亲的伟大:旁人的离开,父亲的留下

C.品味反复出现的句子,体会文本强调的情感:

(1)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D.关注对话中的感叹号,体会人物强烈的情感:

(1)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3)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4)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5)“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

E.抓住灾难中父亲的情感变化,体会父亲不变的爱子之情:

悲痛,坚定,挖掘,幸福

(虽然这篇课文可以挖掘的表达形式多,但是,因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以及课堂时间的安排,无法一一呈现对每一表达方法的关注和体现。)

二、设计突出重点,朗读体现要点

(一)巧妙处理文本,进行长文短教

借助幻灯片,通过巧妙处理朗读的方式,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方法:

1.整段读(用幻灯片板出整段的全部内容)

2.旁白+人物对话(借助幻灯片,用不同颜色把全部内容分成两部分:“旁白”+“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视觉上分清内容的表达侧重点,迅速抓住“人物对话”这一重点内容。)

3.角色表演读(幻灯片只剩下“人物对话”的内容,即角色朗读内容。在前两次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对话”这一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读出感情,突出人物的品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情感,体会文章表达的主题。)

(二)读书方法多样,教学重点突出

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抓住文本的重点内容,借助幻灯片对文本进行处理,通过各种朗读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容、情感及主题。真正体现了那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多种形式朗读,感知文本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接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比赛读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读,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也增加学生与文本接触的次数,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知文本,体会文本,熟悉文本。)

(2)反复品味重点,体会人物情感。(本文的重点是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教学过程中,采用充分引导学生朗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后表达。)

(三)突出表达形式,进行学以致用

1.文本表达形式的学习(以上内容)

2.文本表达形式的运用——阅读为写作架桥

第二环节:阅读为写作架桥

与作文水平密切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和感悟,没有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

表达形式的学习、运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扶”“放”“写”三个层次,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表达形式的学习,到实现进行表达方式的运用。

1.抓语言品个性(父),以“扶”为主。(这个环节重点抓住父亲的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侧重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个性品格。)

2.抓语言品个性(子),以“放”为要。(通过前一个环节的“扶”,逐渐放手,引导学生抓住儿子的语言进行体会,感知儿子的了不起,并进行表达。)

3.品个性用语言(子),以“写”落实。(在“扶”和“放”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体会儿子的“了不起”进行写话训练:想像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如此写话,引导学生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之后,又设计了不起的阿曼达可能说什么,做什么,才能体现阿曼达的了不起,让人物的品质与所言所行进行对应,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和人物情感品质的理解,也为习中的人物描写架桥铺路。)



相应的PPT:让文本解读为设计铺路,让阅读教学为写作架桥
相关阅读
推荐
  • 据课文特点,教写作方法——《师恩难忘》教后反思

    我们常常感叹作文难教,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其实,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我们的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也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这些都说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多读作为手段和途径的。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阅读外,还应该在利用教材这一范例找到由读到写的切入点。 今年刚接手一个五年级班,教的第一篇课文便是《师恩难忘》。这

  • 五上《慈母情深》听课有感

    也许是机缘凑巧吧,我这个低段语文老师连着听了两节高段的语文课(五上的《慈母情深》和六上的《伯牙绝弦》),真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主要是对教材的的陌生,使我成了所谓的门外汉。特别是听到金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的第531自然段时,我着实被吓了一跳,想着这将是一篇多长的课文啊,再想想自己一年级的课文还只是三、四句话呢。所以,在这里我只能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感受。 一、作者介绍,使学生产生敬佩感 一开始,金老师就出示了作者梁晓声的资料,让学生自己看,然后交流:你看了想说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他真了

  •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反思

    再上五年级,教材倍感亲切,眼前还能浮现自己所教过的上两届孩子上课时的样子,心中无比欣慰。今天上《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眼前出现的是孩子们精彩的解说。 对于这样一篇科普的说明文,文章浅显易懂。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做过多的探究火星和地球的奥秘,而是在学生弄明白几个问题之后进行了解说。我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②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③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中都能找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我让他们内化为自

  • 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作家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选取了作家小时候跟随祖父在园子里面嬉戏玩耍的场景,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中,萧红的文字充满了童年的味道。只有童年的孩子眼中,才会有蜻蜓、蜂子、蝴蝶、蚂蚱;只有在孩子的眼中,这些东西才会显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只有在孩子的眼中,种菜才会变成踢土;只有在孩子的眼中,才会将韭菜当作野草割掉;只有在孩子的眼中,才将将狗尾草当成谷穗 既然,这是一篇充满童年味道的文章,就应该用童年的味道去教这篇文

  • 品文本之爱,析文章结构——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

    太仓市港城小学 顾君津 听了孙琦老师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让我感觉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这篇文章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点一下孙老师的课。 一、抓住文本体裁特点,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散文,孙老师就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课前的名言出示背诵,到后来文中找作者情感的句子,老师都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孩子的爱,之后设计了主问题找体现冰心喜爱儿童的句子,写写体会,再想想作者

  • 于永正老师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案例分析

    于永正老师一直强调: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它重视语言课中的语言文字和运用,并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也是于老师对语文的本质在语文课堂中得以实现的一种坚守。也正因此,于老师的课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接下来,就结合于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从生成性的细节着手,体会于老师课堂的教学风格。 一、 注重语言规范,学会表达说话细节的训练 于老师的这节课中,有一个细节,即老师提问:祖父的园子里,你学看了什么?学生将一个我(其实是代表作者)写到黑板时,学生没有加标点。而于老师随即提醒学生:写

  •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五年

  • 落花生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家庭活动和从中受到的教育。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课文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共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太阳》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它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太阳与我们密切关系的一些特点,说明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课文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太阳与我们密切关系的一些特点: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第二部分通过动植物、煤炭、气候变化和预防治疗疾病说明了太阳和我们的密切关系;第三部分揭示了课文的主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课后练习1想一想:课文从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