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案例分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于永正老师一直强调:“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它重视语言课中的语言文字和运用,并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也是于老师对语文的本质在语文课堂中得以实现的一种坚守。也正因此,于老师的课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接下来,就结合于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从生成性的细节着手,体会于老师课堂的教学风格。一、 注重语言规范,学会表达——说话细节的训练
于老师的这节课中,有一个细节,即老师提问:祖父的园子里,你学看了什么?学生将一个“我”(其实是代表作者)写到黑板时,学生没有加标点。而于老师随即提醒学生:“写‘我’的时候要加引号”。这样,既能提醒学生标点使用的规范, 而且能明确这样做的理由,做到了复习和巩固。同时,祖父的园子里面有很多东西,单个列出来是数也数不清的,为此,于老师又顺势说道:聪明的你们可以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出祖父的园子里最多的东西。这样一来,学生便学会了“祖父的园子里有很多植物,有黄瓜、韭菜和狗尾巴草等”这样的句式。语言表达的细节一时得到了训练,也得表达的细节得以规范。也可见于老师的课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规范的严谨态度的追求。
二、 注重结合生活,学会书写——写话细节的训练
这节课中,于老师设置了一个练笔,即让同学们也学着萧红写祖父铲地的对话描写方法描写一段自己童年的趣事。其中有一个孩子模仿了课文中小时候的萧红将狗尾巴草误认为是谷穗的段落,写他将禾苗误认为是蒜的片段。小孩子根据自身的经验将禾苗和蒜的区别说得有点复杂,于老师就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孩子区分了禾苗和蒜的标志,即“是不是蒜,看它有没有蒜头,有蒜头就是蒜,没蒜头就是苗。” 于老师的这一细节不仅帮助学生简单地解决了禾苗与蒜头的区别,而且在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结合生活进行习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展示作用。于老师的这种教学风格于无形中产生,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
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细节还不止这些,但是总的来说,于老师的语文课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是他对“语文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本质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