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将直观与抽象相结合——《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将直观与抽象相结合——《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19-05-13 10:57:07

《将直观与抽象相结合——《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涉及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36-8。根据学生之前所了解到的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他们明白要用36个位上的6去减8,然而6-8并不够减,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根据小棒去思考“6-8不够减怎么办”,将数形结合,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能够根据小棒想到许多解决办法,之后在这些办法中进行优化、总结,得出最适用于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形结合,因为退位减法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理解上有些吃力,如果能用图形直观地描述数的运算的意义,将对学生的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教学中,许多算理的理解如能做到数形结合,学生便可透彻地加以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当把36根小棒以3捆和6根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能够直观地去思考如何用36减8,以“形”思“数”,从而他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再拆开一捆小棒,这样就变成了16根单独的小棒,16-8=8,剩下的8根和剩下的2捆合起来就是28,所以36-8=28”,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从36根小棒中先减去6根,36-6=30,然后再从3捆中拿走2根,30-2=28。”还有同学说:“可以从一捆小棒里减去8根,10-8=2,这两根再和剩下的26根合起来,26+2=28。”……
通过把抽象的算式和直观的小棒结合起来,学生们能够通过摆小棒,动手操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初步感知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些给个位,也就是初步认识什么是“退位”。在讲述上面的几种方法时,我让学生认真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当一个学生汇报后,就请另一个学生或者更多的学生说一说别人的意思。这样做就是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达到进一步理解知识的目的。最后对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说一说,这样就发现了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这样的方法,再对这种方法进行强化与巩固。

       数形结合,将抽象与直观相结合,是突破这节课难点的一个关键,但是在这节课的课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知识的负迁移影响了学生们的计算认知。在学习退位减法的时候,经过最后的大量练习,孩子们总是惯性的把两位数的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但是在不涉及退位的减法中可以直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学习了退位减法之后,他们在做不退位减法时也会惯性地把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虽然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对的,但是这样的过程确实徒增麻烦,这种情况也确实让我意识到了在新授的时候,我缺少了把两种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进行对比,让学生再感受感受到底什么时候需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个十,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直接进行计算,这一点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也是我需要再次强调与巩固的地方。

       理解抽象的知识需要直观的体验,同时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一定要注重与旧知识的关联,要把握合适的方法,让一节课变得更加高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
相关阅读
推荐
  • 新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1-20》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82~83例题、想想做做2~4。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通过摆小棒认识11-20,能数出、读出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3.在经历数数和读数的过程中,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估计、操作、游戏等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认数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并能用几个十和几个一来表示11-20各数 教学难点:理解10个一

  • 一年级下学期人教版数学《数数》教学反思

    1.关于数数:从1到100一个一个按顺序数数,在课前的谈话中发现基本每个孩子都会。孩子不会的或者说不熟练的是什么?倒着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从任意一个数开始正数或倒数以及遇到拐弯进位的地方。这些都是要在课上加强练习和指导的。 开始上课时,满心以为孩子在数数上应该问题不大,最多就是倒着数和两个两个数会有一些问题,没想到上课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孩子在五个五个数时有困难,更不要说从中任意抽一个数来数一数,很容易数错甚至不会数。于是上课时另外花了很多时间在数数上,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正着数、

  • 充分发挥习题价值,真正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练习课定位于巩固知识,试图通过大量的操练,让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以求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逐渐明白练习课的功能应该是丰富、多元和整合的。而教材提供给学生练习的材料也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该怎样用足用好每道习题,真正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呢?下面以一年级下册《练习一》中的教学片段为例谈点想法。 【教学片段一】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电影吗?去电影院看电影要对号入座,我们现在就去看一看吧。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学生仔细看几秒后) 师:

  • 一年级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六课教学反思

    该节课是一年级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的第六课。在此节课之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比较要统一起点才能保证比较的公平的比较的规则,也已经体验了用手来测量、用各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的多种测量的方法,还在平时的学习中感受到了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这个时候,一个更加简便和更加准确的测量工具的出现便是相当顺其自然的,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的。这节课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是考虑先让孩子们自己体会带格子的纸带产生的必要性和是如何产生的,再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带有格子的纸带体会测量工具产生的工程和收获成就感,最后用自己做好的纸带实践进行测量

  • 一年级数学教学分享: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问题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确实挺难的,比如像排队问题,因为条件不同,问题不同,思考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部分孩子怎么也弄不明白。 如:同学们排队,小华说:我前面有3个同学,后面有5个同学。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是一个附加题,统计了一下:做对的小朋友每个班均为13人,其他做错的学生的答案都是:3+5=8。分析原因:学生对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清楚,他们往往注重的是直观地听到数字3和5,求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理所当然地认为是:3+5=8,而忽视了身为说话者小华的存在,以致于导致了解决问题的错误。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26~27例题、想想做做1~3[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2.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观察,交流与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里,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这几种形体,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些最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部分学生可能已

  • 将直观与抽象相结合——《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涉及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36-8。根据学生之前所了解到的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他们明白要用36个位上的6去减8,然而6-8并不够减,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根据小棒去思考6-8不够减怎么办,将数形结合,思

  • 北师大版《认识图形》教学片段设计与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片段 认一认:出示主题图(两个小朋友在搭积木) 提问:小朋友看,这些积木的图形你们认识吗?(单独出示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 生: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 摸一摸:出示长方体教具 谈话:你想来摸一摸这个长方体盒子吗? 画一画:摸完之后,能不能想想办法把你摸到的图形给请到纸上?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板演学生画的图片,请其他小朋友猜一猜:他画的是长方体的哪个面? 教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准备课“数一数”

    本次的作业设计主要针对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准备课数一数这节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数数的活动,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通过数一数这节课来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由于本节课是入学前的准备课,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学前的一个了解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将本节课的作业设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