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9-12 18:53:04
《尝试走一条适合我班主任风格的教学管理之路》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论班主任风格,有人“雷厉风行”,有人“不怒自威”,有人“气场强大”,有人“智慧超凡”,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外表上威严不够,声音上也不占优势,要想让学生听我、怕我、敬畏我,就必须让他们感受到,我——他们的班主任,凡事说到做到,原则性强。于是,我决定尝试走一条适合我风格的管理之路。元旦联欢会,学生们热情高涨,我把统计节目的工作交给了两个同学,并让他们当主持,统计好节目以后自己串词,我就不再问了,他俩很积极,课间常常穿梭在同学当中,拿着笔和纸记录着。我只偶尔提醒一下需要注意的事项。联欢会前,小张把节目单打印了三份,条目非常清晰。我询问了相关事宜,就不再多问。表演之前,学生自己布置黑板、装饰教室,摆桌椅,拉板凳,忙得不亦乐乎,我呢,动动嘴、帮帮忙而已。联欢会开始,我拿着相机给学生
丰县李寨中心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卢艳玲,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班的郭某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天天有学生告他的状。打架、骂人,不遵守纪律更是家常便饭。以前的班主任找他谈话的时候,眼睛总是东张西望,对老师的话当作耳旁风。 针对他的情况,在分班后的第一天,我就联系了他的家长。了解到他在小学时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父母都不在身边,现在,妈妈回来了,但爸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非常幸运,我是一名养成教育示范学校的老师,我们学校在5月24日成为2019养成教育建设国际论坛分会场。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非常激动,为学校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带的班级有幸能参加展示,更认为自己不能辜负学校领导的信任。 我们班展示的内容是模拟下课师生问好,整理学具、整理桌椅培养这些习惯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规范整理学具和桌椅,并迁移到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
彭园举办樱花节,周五我们带着学生去看樱花。周四开始布置活动的时候,就有几个学生问:刘老师,可以带零食吗? 上次春游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偏巧那一天我去超市购物,家乐福人山人海, 小学生、中学生、家长是主要顾客,虽然有所预见,人多得还是让我吃惊。估计春游现在也成了商机吧,哪一次春游不是超市爆满、生意兴隆?那天,我把需要买的东西装好的时候,每一个收款台都挤满了人,长长的队伍排到了货架的一半,我惊慌失措,只好弃物
上节课下课时给学生留了一个课后小实验:利用矿泉水瓶,你可以完成那些实验?自己在课后也认真地思考、分析、做了一些实验。到了上课的时候,没想到学生比我准备地还要充分、比我想象中还要好,在展示的过程中不乏新意、创造,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不少灵感、创造来源于生活中的电视、报刊。 学生展示: 学生1:我可以用矿泉水瓶演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学生2:可以利用矿泉水瓶演示惯性; 学生3:可以利用矿泉水瓶探究液体压
生活中,作为一名一线教育者,要有一个开阔的胸怀,坚决不能对学生有任何的成见,否则就会思维定向,限制学生的发展进步。题记 刚刚接到分班通知时,内心颇有挣扎,毕竟和孩子们相处了一年,很有感情。给予彼此的了解,对他们的定位也单方面的认为了然于胸。可是开学时,张老师不经意间提到一个词语成见。让我思虑很多。教了一年的学生,因为过于熟悉,所以内心就有了定位,会不自觉的认为,该生就是这个水平了。而新生,因为彼此的陌
开学第一天我就认识了他,他的脸上被挠的开了花,那三条血印好像是金刚狼留下的记号。 挠他的是另外一个大个头的孩子,两个人在办公室依然对峙,各执一理。孩子的心有多大我不知道,但他们的心有多小,我们却可以度量。 班主任单老师已忙的焦头烂额,刚开学班主任需要做的事情多如牛毛,而班上的孩子们总是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孩子们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此起彼伏。 还好,我今年辞去了班主任一职,一周的14节课已够我忙碌。想想自己做班主
中国式的课堂危机就在于课堂仍受控于一种控制力,是借助教师的力量来推动课的进程,而非借助学生的力量来创造教学。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促进课堂创新呢?以下是我的观点: 认真备课,选择创新点 备课有两大任务,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对于课堂创新教学的备课,也同样具有两大任务,一是备教材,确定基本教学任务,选择创新点;二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使用的教学用具
上学期,班级里转来一个体校生,平时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上课,午餐和其他小朋友分开,放学比其他小朋友早,因为要回体校训练,晚上也是寄宿体校。刚开始觉得她很乖巧,成绩也不错,但是到了期中之后,慢慢发现她的作业质量越来越差,甚至出现抄同学作业的情况,考试也是一窍不通,甚至将体校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带进了班中。上学期因为与前面的同学吵架,就教唆体校的另外一位他们称为大哥的人跑到我们班上威胁恐吓同学,说是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