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家访总结
记得经常告诉学生:今天你很棒

记得经常告诉学生:今天你很棒

更新时间:2015-05-29 10:08:00

《记得经常告诉学生:今天你很棒》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家访总结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工艺1201班问题学生较多,班级面貌不甚理想。尤其是学生进校的第一学年,上课不守纪律,迟到、睡觉、不做作业等现象相当普遍。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专业课尚且如此,文化课更不难想象。作为他们的专业老师,特别是担任我校工艺美术专业带头人后,我深感对这群孩子的教育感化是自己责无旁贷要担负起来的责任。
其实,学生厌学是存在于我校的普遍问题。我想,要强求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有自主性、自信心和竞争意识,恐怕一时挺难落到实处,特别是枯燥的理论学习。高级中学的学生想必课上多数竖起耳朵,专心听讲,你问他们喜欢吗?未必吧,厌学的可能也不少。可是有什么办法呢?高考的重压使他们别无选择。可是,我们学生的追求在哪里?目标在哪里?压力在哪里?我们在埋怨学生的同时,隐约可以感到他们的可怜与可悲。既没有动力,又没有压力,更谈不上追求梦想与享受成功,却不得不每天坐在教室里“受煎熬”!试想假设我们正面临这样的处境,我们没准也会以睡觉或做些其它事情来打发这无趣的时光。
  这些学生,之所以被基础教育淘汰下来,很多都是浑浑噩噩,不会自我反思、不会自我调整、不懂得为自己找些“正儿八经”的事做的。应该说,他们今天的境况,缘起家庭教育的失败,然后是9年义务教育的败笔,来到我们这里,很多家长已经放弃了,学生自己或许从没有懂得要为自己的未来负点什么责任。对于老师的批评、训斥,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已习以为常。人一旦对一种东西太习惯了,就会麻木。
  以前在师范时,人们常把师范比作小学教师的摇篮,那么我看高中就是精英教育的摇篮,天之骄子的摇篮,而我们职业中学是什么?我看,更像个问题回收站,9年义务教育淘汰下来的,那么多年积累下的问题,到了我们这里,我们却要勇敢地、努力地面对并试图解决它。我们没有选择权。当然,我们有权发泄,有权责骂、也有权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将问题继续流放到社会。可看看这些一路长大,被一路骂大的孩子,虽然有时候他们确实够可恨,但他们真的很可怜。当医院产房里传来第一声啼哭的那一刻,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同样的一张白纸,今天已尽然不同。试想十年以后,或许我们今天的放弃,会让他们的人生偏离很多美好。而我们如果坚持一下,努力一下,也许就改变了他们今后的境遇呢?毕竟,他们并没有定性,他们还在成长中,他们中的个别人,也许有一天会出色得让我们惊叹。那么,就算只为了这未知的几个,我们也不可以轻言放弃!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去做——职中的教师,看来还有点救死扶伤的悲壮!  回到问题的起点,学生厌学,缘起没有学习动力,也没有学习压力,自然滋生出了两种抵触情绪。其一,对课程本身不重视,认为学了无用,不就是为了学分吗?不及格了还可以补考、重修,走个过场照样混过;其二,对个别任课教师反感、不满意,上课迟到、睡觉是客气了,一没捣乱、二没旷课。
  所以我想,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本身。针对学生上述两种抵触情绪,第一,如何使学生重视课程本身。这个问题的指向应是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改革后的课程是否对学生未来就业实际有用?课程的评价、考核是否对学生有约束?能否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我们几个专业教师在广告装潢专业模块化改革实践中,时常把学生带出课堂,到企业和工作现场参观学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该专业的实用性和学习的紧迫感;同时积极引进校外专业辅导员参与模块的教学与评价,使学生重视起自己的工作过程与工作成果,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教师对模块的考核严格把关,绝不送分,以便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改变以往“混日子”的态度。第二,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与方式、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乐意接受?希望接受?这是三个层次的境界。我们也许都应该先学会当“伯乐”,用一双慧眼去“刻意”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要努力地将它放大、再放大。我想,没有人会讨厌一个经常表扬他的老师吧。你的一个由衷的肯定,或许就改变了学生对你的看法,进而接纳了你上的课。学生认真听课,积极与教师互动,也是对教师的鼓舞,不是吗?课堂上,师生的状态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只不过,教师作为一个成熟的施教者,应当先做好。你的心态影响学生的心态,你的热情影响学生的热情。在本学期的学生评教和学生日常对我的亲切态度中,我找到了教育的幸福与信心,这种亦师亦友的感觉很美好。
     让我们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赞美,记得经常告诉学生:“今天你很棒!就这样,加油!”然后对自己说:“今天你也很棒,不生气的感觉真好。就这样,加油!”
相关阅读
推荐
  • 班主任家访,走进你、我、他

    喂,申鸿靖,韩老师来你们家家访啦! 哦,妈,快点,韩老师真的来了! 呀,是韩老师呀!快请进! 很真实地再现了家访时的那一幕幕:当敲开学生王林峰家的大门时,学生王林峰已经写完了作业,在啪啪地对着墙壁练习打乒乓球,王林峰的奶奶已头发花白,在家里不是明亮的灯光下,在做着手工为家里出一份力,一见我进屋,就抓过我的手,拽着我往另一间已经装修好的房间走去,一边激动地告诉我:韩老师,还真是谢谢你!上个星期天,孩子说老师要到同学家家访,上个星期天呆在家里写作业、看书特别认真,还从来没有这样过。 婆婆!我想她值得我这样称呼

  • 聪明的笨小孩——家访案例

    不知为何,家访期间的每次敲门,都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又变得荡然无存。我在紧张什么呢?或许是对家长对待家访态度的不确定,也可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自信。 而当每个家长看到你能对他们孩子在校的一切娓娓道来时,表现出的宽容接纳与理解,便能驱除我的局促不安。 所以说,即使现代通信再发达,电话、电脑及网络再普及,家访还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因为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地密切相连。即使我已经带了他们两年,学生的许多校外表现及家庭背景还是知之甚少,家访是可以获取资料的

  • 搞活家校互动,连接情感纽带——小学一年级教师家访总结

    9月17日9月19日,九曲小学周迎新老师、蔡桂荣老师、我一行三人带着学校真诚的慰问和礼物,对一(4)班、一(5)班9位学生进行了家访。周老师任组长,负责家访策划、采访;蔡老师负责拍摄家访照片;我负责记录采访情况。 9月17日的家访第一站来到熊金豪家里。熊金豪是一个既活泼开朗,又十分调皮的男孩。他上课听讲很不专心,喜欢做算术题,不喜欢学习语文。他的爸爸在沙溪镇的科通力皮鞋厂工作,妈妈在百花菜市场旁开饮食店。他们一家三口租住在当地居民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他父母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非常重视他的学习,关心他

  • 九月家访日记:走近学生“集中家访月”活动

    王秀小学 何丹红,在 走进家庭,走近学生集中家访月活动中,我与本校的另外两位老师利用休息时间,走访了六位小朋友的家庭。 第一家王远卓小朋友是安徽定远的,他的父母于2009来王秀打工,现在他们已经在王秀自己造好房子,安家落户了。父母的兄弟姐妹也都在一起,合伙开了一个厂子。我们到访时,看得出他的父母很勤劳能干,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很重视。我们先了解了一下王远卓小朋友平时在家的情况,听他父母讲,他在家还是蛮乖的,现在上小学一年级了,回家能自觉地先做作业。父母也为孩子写作业准备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独立空间,平时妈妈会

  • 家校合作,因材施教——学困生跟踪后记

    王秀小学 何丹红,周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同学沟通,与老师交流;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老师重点关注,加强辅导,进步却仍然不明显。各学科老师都反映存在一定的问题。 据了解,他母亲外出打工,父亲忙于工作,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但是爷爷奶奶是农村不识字的老年人了,除了关心他吃饱肚子,穿暖和衣服已经属不易了,对于他的学习根本是帮不上什么忙。 如果说是一个自觉且脑子较灵活的孩子,也许这还不算什么,但是周同学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反应也较一般的同学慢一点;加上学习基础较差,又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他来说更加

  • 家访心得——谈家访中的教学相长

    家访,让我们走进了不同学生的家里,了解了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越加让我觉得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孩子。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深刻觉得孩子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和家长对待老师、对待学习的态度息息相关。 我们走进孩子的家庭,除了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还要做的便是及时地向家长输入有效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走得更高、更远。例如,在走进张同学家中时,在与张妈妈的沟通中,我发现孩子的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缺乏主角的作用,于是提出了父亲应该介入到家庭教育中,发挥父亲在家中的威信,只有

  • 家校共育:班主任的循循教导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翟 莉 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有助于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情况,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能够抓住某一学生的特点,循循善诱,打开学生的心扉,和学生有效沟通,对于特殊的学生要特殊对待,进行适当引导和教育,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我班同学刘某,任性顽劣,目无纪律,我行我素,从不听从老师教导。刚入班时,不管她迟到还是不迟到,不管班里有没有老师,都是一

  • 家校沟通其实不难——《教师怎样与家长有效沟通》读书心得

    陈陶冶 ] 阅读之前,据我所了解到的家校之间的沟通几乎都不太顺畅,甚至很多情况下的沟通是无效的。就我研究的课题而言,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横亘在我研究的道路上,怎样才能促使家校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就变成一道坎儿。尤其是对于我的研究对象,五年级的学生作为学校最高年级的孩子他们面对更多的来自学习成绩上的关心、关怀,所以这些孩子的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此时的家校沟通就变得更加狭隘了,

  •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有问题的教育方法和方式

    初次了解到他,是在七年级军训的时候,老师们看着学生军训的间隙,私底下在议论:他是双胞胎之一,是哥哥,在我的班,六班,弟弟则在一班,没有深入的了解,单单从几天的军训来看,弟弟沉着、稳健、冷静。而他却活泼、好动、爱说。在后来的几次切磋中,听他的妈妈说,他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在北京,随父母工作的变化而来到郑州,在小学的时候,因多话的缘故,给他起的外号话痨子。在之后的班主任和英语教学工作展开的过程中,逐渐对这对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