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
“走进孩子的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走进孩子的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更新时间:2014-07-22 09:52:09

《“走进孩子的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或是拆迁户。大部分家长都在服装长里上班,孩子由老人照顾着。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让孩子多参加劳动,总是怕孩子吃苦,说现在家务又不多,他们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何必让他们受累;要么就是认为孩子在学校累了,心疼孩子,不让他们干。造成孩子事事依赖,任性,能力缺乏。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关心孩子快不快乐,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分数与成绩是否理想。一见孩子没事或玩一会,心里就发火,“光知道玩,看你能有多大出息!”就脱口而出,逼着孩子加班加点,马不停蹄。但过于夸张给孩子拧螺丝,螺丝会滑的,孩子会垮的。或者认为自己的孩子反正成绩也不怎么样,就让他随其自然,不想学就尽情地去玩吧。那么面对现在的家庭的教育,我们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呢?

听了优秀班主任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

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的伙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一个微笑、一份肯定,回收的将是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取得一点点的成绩。我们要为他们鼓掌。教师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学生那种迟迟不能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会到来。我们决不能用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智力的唯一标准,因为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不是都成为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了吗?

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 有了爱就有教育。 我们要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让教育充满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

二、“走进孩子的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育成功的奥秘。李老师致力于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师生不在同一平台,如何走进心灵?李老师提出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是师生间相互的尊重、了解和沟通。那些高高在上的教师是如何“洞察”学生的内心的呢?他们有两条途径:一是“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依据自己孩提时代的点滴感受体察今天孩子们多彩的心境;二是“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腹”——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世界,用成年人的心思度量孩子们的心情。这与心灵沟通简直就是南辕北辙。赏识教育的倡导人周弘先生说,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太压抑就会开裂,太放纵就会膨胀。儿童的心灵又好比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敏感而脆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害。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关爱孩子幼小的心灵。”只要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面对现在的家庭,用一颗爱心,让我们的孩子都有花儿般那样的灿烂的笑脸,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那一朵朵花开的声音是那样的美妙!让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为了这个目标,我以我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阅读
推荐
  • 德育:期待回归本位——我校德育工作两个案例及其分析

    在特色和品牌琳琅满目的今天,许多学校在力尽所能地追寻着自己的德育特色,也似乎都有能力总结出不少的特色,但笔者认为:平实,有时也是一种特色,扎实高效的常规和回归本位的教育,也可以构成学校的德育品牌。德育是一所学校的大容,它每时每刻都在支撑着学校各项 教育 活动的进程和质量,学校德育在创造特色的同时,应该回归它的人本和理性双重价值。 一.回归人本的德育 案例:不比基础比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 2008年9月1日开学后,接市教育局统一安排,我校无条件地吸纳来自陆渡镇励才民工子弟学校初中学生143名,其中初一年级

  • “零”作业,让我们如鱼得水

    北宋一中 程桂霞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教师不要只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传授方法;不要一味的给学生讲,而要掌握传授的时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学生才会好之进而乐之。 我校实施的零作业为教师提供了达到这两点的条件,我们感觉真的是如鱼得水。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以前的课堂拼的是时间,现在拼的是教师的能力;以前的课堂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现在是以传授方法为主;以前的课堂是 教师 唱独角戏,现在的课堂是所有学生才能展示的大舞台;以前的课堂学生昏

  • 品行应当从小抓起--读《赢在校园》有感

    当孩子们刚踏入小学时,他们还是懵懂无知的孩子,很多习惯的养成,观念的形成也都需要在小学的这个阶段中慢慢的形成和确立。所以作为置身其中的小学教师除了要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还要作好长期的育人工作。学生的操行万不可忽略,学生的素质需要培养。而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自身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养成,因为只有从根基抓起,一棵小树苗才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数。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低年级的学生的品行教育不能忽视。 一、从教师自身做起 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同时他自身也就成为了学习者学

  • 给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

    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定律:一节课上下来,优秀的学生可以游刃有余地熟练解题,而却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是跟不上老师节奏的,他们只会照老师的板书依样画葫芦地解题,停留在模仿阶段。简而言之,他们只会解那些跟老师的例题数字不一样而题目意思一点都不变的题目,只要稍微变化一下已知条件,他们便会束手无策。 作为老师,我们不可不承认,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实是有很大差异的,他们对新知识内化所需要的时间的确是不同的,因此,每授一个新知,我认为必须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哪怕是一分钟也好,甚至是短暂的几秒钟,让他们利用这段

  • 教师教学随笔:评价语言的魅力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实验小学 王文文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是教师对学生瞬时的、即兴的、即时的、即地的一种评价。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怎样提高自身课堂评价语言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评价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常说: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语文课程标准也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我们经常听到好!、

  • 植树问题中数学思想的渗透

    新课标实施,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每册教材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树问题的教学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在教学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首先让学生画图,通过画图,学生就会知道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20棵树之间有多少个间隔吗?根据

  • 论文:合作探究的话题设计初探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一书,几度讨论研究,提出3+1的学导模式(即自主初学,探究合作,拓展延伸,加多元评价),拿什么去探究合作,是这种模式成败的关键,这些年我们一直注重合作探究话题设计的探索。 一、 把三维目标融于话题之中 话题是学生合作探究做的事情,学习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形式是让学生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不是记知识,而是做事情。通过做事情学习(即合作探究话题)可将价值观确立,能力培养,知识习得的三维目标融于不可分割的做事过程中,真正回归学习的本来面

  •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造

    读《学习中的创造》,使我想了很多,尤其在思考:我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能有哪些创造?怎样实现这些创造?创造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什么?从教二十年,每一年走的路各有不同。早年的我,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设计,尤其是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对于学生异样的声音,紧张、排斥,就怕和教学预案有出入。回首,让我觉得对当年那些学生有一种愧疚之感。是学校让我们成长,是书籍引领我们思考,是课堂让我们实践,是学生让我们触动。 数学课堂中的创造,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指向开放、个性、实践。 开放。一节课,40分钟,对于所有的老师都是一样的,但课的背后

  • 学情分析,让课堂重现生命活力

    现在的孩子,讲什么都没兴趣唉,越是精心准备,越是没法上 学生不配合,再好的设计也没办法施行我们常常会这样的抱怨,似乎都是因为学生的冷漠、无知、厌学,才使我们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真的如此吗?试想:我们讲的是学生已知的,他会想再听一遍吗?我们讲的都是参考书上有的,学生自己就能看明白,他为什么还要听你唠叨?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说过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