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有感

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有感

更新时间:2021-02-28 17:12:55

《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确定位置》作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对确定位置,并且这节课既要注重得到数对后的巩固应用,也要让学生经历数对产生和对数对意义理解的过程。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有三个: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组、排的概念,所以学生能够在老师展示作为表后说出淘气的位置在第2组正数第4个,学生的回答就是学生的认知基础,这时就需要老师提供支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准确说出说出淘气在“第2组,第4排”,笑笑在“第1组,第1排”。

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组、排的概念,所以学生能够在老师展示作为表后说出淘气的位置在第2组正数第4个,学生的回答就是学生的认知基础,这时就需要老师提供支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准确说出说出淘气在“第2组,第4排”,笑笑在“第1组,第1排”。

接着老师通过让学生快速记录几个位置,使得学生发现“第×组,第×排”这样的记录方式不太可行,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寻找又快又准的记录位置的方法。正如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学生作为一个个的独立个体,不尽相同,因此学生探索出来的快速记录位置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的内容即学生的认知基础,他们探索出方法之后,还要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将心里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统一标准和写法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数对及数对的写法。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这节课也有一个误区,即老师往往注重得到数对后的巩固应用,而忽视让学生经历数对产生和对数对意义理解的过程。这个问题怎么才能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各个部分的时间分配应该怎么合理的分配?以及想要读懂学生,那么老师是否清楚学生的起点在哪,学生的目标在哪?清楚这些之后又该如何在适当时机给学生提供支撑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之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关阅读
推荐
  •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1.在__________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2+1673+1675=167_______ 28225-2225-6225=________225 398+639-394=______________ 2.有5个小朋友,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56,158,160,162,164,问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98+265+202 273-73-27 250134 3200425 4.小林身高124厘米,是表妹身高的2倍,而舅舅身高是表妹的3倍。舅舅身高是多少? 1.口算

  •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过关测试卷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练习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填空。(20分)1、两位数乘三位数,积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2、430020,可以先算( )乘( )得( ),再在( )的后面添( )个0。 3、45060积的末尾有( )个0。 4、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乘的积是( )。 5、45 ,要使这个算式积的末尾有两个0, 最小可以填( )。 6、一个乘数乘100,另一个乘数不变,积就乘( )。 7、364的4倍是( )。175是5的( )倍。 8、一个两位数乘一个三位数,

  • 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听课有感

    上周听了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一课,下面就浅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从结构化的角度来看,这堂课模块很清晰,分为初步认识规律、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寻找规律、应用规律这几个环节。但细分析内容,是否结构分的太细?或结构化太强了些?结构分的过细,有些部分,我认为可以压缩或省略。如第一环节与第二环节的第一部分,完全可以从一个情境出发,在多种素材感知下,让学生体会一一间隔的概念,接着直接进入探索规律,这样是否更紧凑、连贯、更有助学生学习?结构化太强。数学是强调结构化教学,但结构化教学的前提是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重点是让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

    一、神机妙算我会算(19分) 1、直接写得数(5分) 870-780= 4013= 10413= 9632= 5499+54= 20020= 254= 3030= 36+65= 245245= 2、用竖式计算,最后一题需要验算(8分) 61033= 59466= 98436= 验 算 3、运用简便计算的思路,完成下面的计算。(6分) 2536 =254( ) =( )( )=( ) 81054 =8109( )=( )( )=( ) 36024 =3606( )=( )( )=( ) 二、对号入座我会填

  • 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例谈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落实

    城三小 丁蕴珠 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有些老师认为只需根据(参考教案)或《教师教学用书》抄写一遍,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就形同虚设。其实,制定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领会课标要求,理解和把握教材,同时,还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要分析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活动进行全程有效导航。下面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谈谈制定与落实教学目标时如何做到心中有人。 一、品读学生的起点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我们不能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

  • 两个“图形与几何”教学片段——听王文英校长讲座有感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和形。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发展空间观念是重要的目标之一。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思考必须以丰富的直观形象的积累和体验为基础,并在自主性的探究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例中,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获益匪浅。 片段一就是王文英校长在讲座中推荐的,吴冬冬老师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中通过对棱的变式呈现,认识长、宽、高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调动学生的直观感知和生活经验,让他们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在实践操作与观察中进行思考、分析,

  • 四上《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昨天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的《积的变化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最后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因数是没有变的,另一个因数乘几,然后积也乘相同的数,当时的我特别惊讶,认为这些孩子还

  • 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通过探索、交流、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3、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难点: 掌握量角的方法,正确读出量角器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角的哪些知识呢?请在练习本上随意画出一个角,写出

  • 四年级听课记录:三角形的特性

    课前交流:听说回答问题最积极,今天愿意把你们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吗 上课 一、认识三角形 1.请听:出示小猴和小兔围篱笆的图形,播放声音我围得最牢固我围得最牢固我围得最牢固 谁在争吵? 谁围的篱笆最牢固?*小猴子,因为用三角形围的。 2.看来三角形有无穷无尽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好吗? 请在稿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三角形 3.出示三种三角形,观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直直的 *都有三个角 *都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