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乘法》试一试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材案例分析

《认识乘法》试一试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材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18-11-28 11:18:38

《《认识乘法》试一试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材案例分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数学“试一试”环节的设计要突出数学之间的联系,要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目的,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因此在对“试一试”环节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提出问题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本文就几例小学二年级数学“试一试”环节的设计进行了案例分析。

案例一:《认识乘法》试一试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材20页。

在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对“几个几”的认识后,我做了一下设计:

准备学具:每人20根小棒,一份表格。

要求:

1、根据表格先自己摆出5个2,完成表格;

2、小组交流汇报(表达清晰、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3、小组学生合作,学生说出摆几个几,小组其他同学摆一摆、说一说,并完成表格。

4、小组交流(交流内容:摆的几个几,材料和填写的表格等。)

小组展示:(实物投影展示,边表达边操作。)(选出几种进行比较)

生1:我摆的是4个3,每堆有3根,有4堆,加法算式是:3+3+3+3=12

就是4个3相加得12。

生2:我摆的是4个2,每堆有5根,有2堆,加法算式是:2+2+2+2=8

就是4 个2相加得8。

生3:我摆的是4个6,每堆有6根,有4堆,加法算式是:6+6+6+6=24

就是4个6相加得24。

师:这三种方不同的摆法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本环节不仅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交流等过程,进一步感知“几个几”的含义,同时还组织了学生在小组之间摆一摆、说一说,最后并将几个学生的摆法进行比较,以丰富学生的对“几个几相加”的感知。

案例二:《平均分》试一试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材43页。

准备学具:每人20根小棒,一份表格。

教学过程:

1、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师:出示练习题:

仔细观察,上图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怎样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生1:没分的个数不同样多,将第一份的5个萝卜拿走一个,两份就同样多了。

生2:将第二份的4个萝卜再填上一个,两份都是5个,就同样多了。

2、明晰分法

(1)师: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能看出怎样的结果?(学生猜一猜)

师:自己动手摆一摆,看看你的想法对吗?

(2)小组交流汇报(表达清晰、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生1:分成了6份。

生2:每2根一份,分成了6份。

师:有没有要补充的(规范表达方式)

生3: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6份。(指名说,全班齐说,同桌互相说说)

3、动手操作

师:那把12根小棒,每3根一份的分,会分吗?每4根一份的分呢?

要求:

(1)小组每位成员选择其中的一种分法,完成表格。

(2)还有没有不同的摆法,摆一摆填在表格中,并和小组成员分享发你的摆法。

(3)小组交流汇报(表达清晰、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小组展示:(实物投影展示,边表达边操作。)(选出几种进行比较)

4、比较总结

师:比较这几种摆法,你有什么发现,或是有没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生1:每种分法都是平均分。

生2:每次分得份数都不相同。

师:虽然每次分得的份数各不相同,但是每种分法,每份的个数都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

师: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与分了几分有关心吗?

  生:没有,与每份的个数有关。

从上述案例就可以知道,要想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试一试”时,要精心的进行设计,提供足够的资源、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发现”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做到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潜能。

美国著名数学家乔治 .波利亚说过:“掌握教学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善于解题,要想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那么 “试一试”环节的合理设计,正是巩固课堂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化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要非常的重视“试一试”环节的设计。
相关阅读
推荐
  •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2013年小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卷二年级数学试卷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31分)1、( )和( )是常用的质量单位。2、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 ),短边的长叫做(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 )。 3、325是由( )个百,( )个十,( )个一组成的。这个数读作( )。 4、一个四边形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这个图形是( )。 5、按规律填空 □■◇△ ■◇△□ ◇△□■ ( )。 6、□△= 73,除数最小是( ),这时被除数是( )。 7、在( )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西瓜重3( ) 一袋味精重10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口诀(一)》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以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有若干个问题组合而成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据杨玉东教授调查,每节课教师提问,有的多达百余次。短短的四十分钟,有百余次提问,试问一下,这么多琐碎的问题,

  • 在层层积累中建构数单位 ——《认识千以内数》教学实录

    一、估算导入(1)师出示图片引导:一个班大约40人, 2个班大约多少人? 生:80人。师:80比100?生:80比100小20。师:一个年级3个班呢?你感觉比100? 生:120人,比100多。 (2)师:是啊,今天让我们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 初步感受不同的计数单位 师:在计数器上表示一个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在百位上画1颗算珠表示1个百。 师:请你再在计数器上添一颗算珠,现在表示多少?在计数器上画算珠表示该数。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实物展示学生想法。呈现顺序:A添在个位上

  •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学生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以及怎样平均分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出除法和除法意义的。在教学时,由于上节课学生已经经历了大量平均分的过程,有了充分的亲身实践。因此,在分完某一物体时,叙述把什么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时,学生已经没有多大的困难了。像这样的题目用什么方法来做呢?很自然就引出了除法算式,除法算式和意义学生也就很自然地掌握了。接着教学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并结合动手操作实际分的过程说明被除数、除数、商表示的意思。 由于把一个课时分成了两个课时,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上

  • 用字母表示数的评课稿

    一、联系生活,唤醒已有认识,在上课开始时,陈老师搜集了一些生活中和字母有关的图片,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扑克牌和肯德基标志等,通过这些图片上的信息,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了解用字母表示在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在扑克牌中,字母表示特殊的数,有一些地方表示一些名称等。同时对以前数学旧知的回顾,学生发现用字母表示其实在以前的数学公式中已经出现过了,比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公式,运算律等,让孩子进一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其实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为后面开展教学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动画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 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这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在以下环节可以做得更好!(1)在轴对称图形这个名称出示的时候,可以先介绍怎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再介绍完名称后,再介绍什么是对称轴,这样可能条理更清楚一些,学生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也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对称轴。同时对于轴对称图形,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结合具体的图形,教师可以重复地问学生为什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这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在不断地辨析中,让学生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有更深地认识。 (2)在试一试这个环节中,对于四个图形中的正五边形,它应该算是特

  •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人教版小学二年级)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借助直观,联系加、减法含义,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

  • 故事导入,有趣又激趣《9的乘法口诀》培训反思

    阿湖镇黑埠中心小学 尹璐,今天,我们培育站的王思坤、袁月阳两位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同课异构《9的乘法口诀》。程琳、郭晓媛为我们贡献了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四位教师对于教材理解深刻,对课堂把控精准,为我们呈现了四节高品质的课堂。 今天我主要想说说《9的乘法口诀》这两节课。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乘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形成乘法基本计算能力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

  • 《狐狸分奶酪》教学案例

    李静洁,文本解读:《狐狸分奶酪》是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趁它们拌嘴时提议帮它们分奶酪。在分奶酪的过程中,狐狸故意分配不均,而小熊哥儿俩都不愿意吃亏,让狐狸一次又一次地有机会吃奶酪。最后,一整块奶酪都被狐狸吃光了,两只小熊这才恍然大悟,可狐狸还狡辩说,它分得很公平。故事中的狐狸非常狡猾,它从一开始就打着如意算盘想吃掉奶酪,而文中的小熊们却傻乎乎地不明就里,总在奶酪的大小上斤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