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徐州—南通小学数学备课实效性比较的研究》》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邳州市八义集镇中心小学 周晓梅 徐乔 杨连福,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备课的实效性?近期,我们课题组又进一步对南通地区的部分小学备课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再次发现备好课的重要性,只有有效备课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一、调查发现
“备课是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做的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这是每一位南通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在他们心里“备好课”至关重要,甚至有老师认为“不认真备课就走进课堂是一种‘犯罪’。”通过全面、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南通地区教师的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1.合理的备课形式,体现出学科团队的凝心聚力。
“独立备”和“集体备”相结合是南通地区教师备课的经典形式。首先由年级组的学科备课组长进行备课分工,年级组的每位老师按分配单元进行精心备课,其中在每一位老师分配到的备课中,会抽出一节作为集体研讨课,在年级组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一节课的教学思路,然后进行组内公开课展示,每一位老师都有执教组内公开课的机会,每一次集体备课都充分展示了集体的力量,每一次研讨大家都会收获进步,用他们的话说:“一人有一个金点子,大家凝聚在一起,就会有无数个金点子。”的确如此,备课需要学科团队合作的力量,一节课如何设计有效的情境?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何设计学习单?如何有梯度的设计练习?等等,都会在集体的研讨中确立最佳设计方案。另外,每一学期每个年级组还会开一节校级展示课,从而展示整个年级组的备课和上课水平。合理的备课形式,让备课更加实效、高效的服务于课堂教学。如一年级组的数学备课:
有六位老师参与备课,备课分为主备课、组内备课和校级备课三种形式。每一位老师都会有一个个人备课文件夹,按照教学进度,备课教师要提前将自己的备课教学设计和课件与同年级组的老师进行分享,每位老师在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下,进行合理调整形成自己的有效备课再进行实践使用。
2.严谨的备课态度,体现出备课需用心。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上出高效课,课要上的好就必须要精心备好课,要备好课必须要有心。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但在备课过程中真正付出真心备课的却并不多。如果在教学之前,我们都能够把教材备“深”,把学生备“透”,用“心”思考,有效的备高效的教,学生在课堂上才将会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例如,范亚萍老师设计的《6、7的分与合》一课 ,这只是她十节独立备课中的一节,学习之后让我们无不为之叹服,也让我们深深懂得什么是“用心”备课?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36—37页的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课前思考】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分与合的基础上学习6、7的分与合。通过直接导入对6的分与合的探索,逐步引导学生采用由一个分式联想到另一个分式的方法来进行主动探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主动尝试7 的分与合的探索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意识和能力。随后的“想想做做”也有层次为学生安排了一些练习,让所学的新知得以及时得到巩固
【目标预设】
1.使学生通过分实物的活动,探索并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与“合”思想,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能力。
3.给学生提供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在掌握6和7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的加与减的学习打基础。
【活动设计】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瞧!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气球)如果我用两手来拿这6个气球,两只手都不能空,你说应该怎么拿呢?
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活动:
1.指名学生上来拿气球,拿好之后说一说左手拿了几个,右手拿了几个。
2.学生看图自主交流,要求把话说完整。
3.操作后,口述想法,并且拿气球演示。
左手拿1个,右手拿5个;左手拿2个,右手拿4个。
左手拿3个,右手拿3个;左手拿4个,右手拿2个。
左手拿5个,右手拿1个。
(实施要点:通过对情境的设置,直接导入本课的新知识,很自然地过渡到这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很容易就进入本课学习的过程之中来。)
板块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学生操作实践
问题2:出示两只手拿6个气球,可以怎么很方便地、有序地得出6的分与合?并且一种也不遗漏,一种也不重复呢?
课件出示气球图。
学生活动:
1.学生分前后两组操作:用学具盒里的小珠子代替气球分一分。2.学生看图,在小男孩前面怎么说?3.学生看图,在小男孩后面怎么说?4.完整地说一说: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5和1。师:请打开书看第一种6可以分成1和5,右边的虚线框是什么意思?
(实施要点: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尝试体会,注意在前后看时突出分的顺序,引导学生找出其间有联系的分法,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构建6的分与合。
问题3:第二种6又可以分成几和几,虚线框是什么意思? 第三种6可以分成几和几,为什么这里没有虚线框?
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活动:
1.学生继续说分法,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不同分法。
2.学生说一说,根据这些分法,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有序说一说6的分与合。
板书:6的分成式
学生活动:
1.你能有序地说说几和几合成6吗?
2.用分成与合成一组一组地说说6的分解和组成。
3.说一说你准备怎么来记住6的组成?(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实施要点:把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我们有5种分法,书上只画出了3幅图,虚线框左边的组成和右边的组成有一一对应的联系,课堂上我们指导前后2人为一组观察,有效体验观察位置不同,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分解式。)
★自主迁移探索7的分与合。
问题4: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知道了6的组成,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分小圆片来认识7的组成呢?请把这7个分成两堆,你能有顺序地分一分吗?
学生活动:
1.学生按顺序分一分,一边分圆片,一边说分成与合成。
2.小组之间互相检查,班内交流:教材第36页“试一试”的填空。
3.讨论:怎样才能比较方便地记住7的分与合呢?
(实施要点:因为学习6的组成时,学生学会了有序地操作和有序地思考,所以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7的组成,学生自己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再进行组织交流,认识7的组成水到渠成。在此可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研究,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中操:对口令
师生之间玩6的拍手游戏:如“我拍1”,“我拍5”,“1和5合成6”。
同桌之间玩7的拍手游戏:如“我拍1”,“我拍6”,“1和6合成7”。板块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学生活动:(一)基础练习题:1.先分一分,再填一填。2.找朋友:把合起来是6的两组用线连起来。3.找朋友:把合起来是7的两组用线连起来。(二)综合练习题:(图略)(三)课外提升题:(图略)(实施要点:采用找朋友,对口令等游戏形式,巩固已学的数的组成。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板块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教师板书课题:6、7的分与合。
完成作业:“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茄子老师看到大家那么聪明,高兴得不得了,他奖给大家6张数字卡片,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6,请你连一连。
2.“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豌豆老师也想考考小朋友们,正好天空飘来几朵云,哪两个数合起来是7?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指名回答。
(实施要点:这两题是让学生及时巩固6、7的分与合。在此应给与学生一定的识记时间,让他们能够熟练记住6、7的分与合,同时也要能够熟练地完整地表达出来。)
3.“想想做做”第3题
森林里,小松鼠和小老鼠在比赛。小鸟出6,小松鼠说2,小老鼠很快说出4。当小鸟出7,小松鼠说4,小老鼠这可难住了,我们来帮帮它。谁来说说,小老鼠应该说几?(学生回答3)
追问:为什么呀?(学生回答:7可以分成4和3)这句话还能怎么说?(学生回答:7可以分成3和4)
讲述:看来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还能用自己的学过的知识帮助小老鼠,真不错。
(实施要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好动的,这里游戏的安排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脑海中6、7的分与合,同时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师也应该要求其完整性和熟练性。)
4.“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海里的螃蟹也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它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出示题目)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交流回答:把螃蟹身上的数分成钳子上的两个数,把钳子上的两个数合成身上的数)
接着又来了4只螃蟹,你们能在它们身上正确地写出数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校对订正。教师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最后统计谁对得多。5.“想想做做”第5题,森林里堆了一堆木头,你能发现木头有什么规律吗?相互讨论后指名回答。提问:首先我们从上往下数,哪两层的木头合起来是6根?(学生回答:从上往下,第1层和第5层的木头合起来是6根。)
追问:还能怎么说?(学生回答:从下往上看…)
提问:哪两层的木头合起来是7根? 学生回答
(实施要点:逐层次加深练习的深度性,也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挑战和胜利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范老师采用板块的形式进行设计,思路清晰。备课有两大亮点:一是课前的思考,她通过对教材认真、精准的研读和分析,深挖掘教材例题、习题的编排意图,并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详实的进行了教学的环节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设计层次分明,教法学法灵活多样,处处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环节后的实施要点,清晰的说明了设计的意图和教学过程中的注意点。备课,如何做到“用心”?在调查和学习中让我们深深领会。
二、呈现精彩的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分单元教学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研究组把集体研讨的重点放在了每一节课的有效教学设计上,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经过本次对南通小学数学备课的再次调查研究后,让我们发现要想让老师真正学会备课,掌握独立备好课的方法,还应学会整体的分析教材,把一节课放在一个单元中或整个知识体系中进行分析,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前世今生,这才能把备课设计出彩,把数学“教活”。我们备课组尝试在集体研讨中,重点进行单元的教材分析,在备课之前整体掌握教材后,教师在分节进行备课,让每一节课都相互有效的衔接起来,凸显出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结构性设计备课,让教师的备课更加有效,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单元分析与思考:
备课组成员:张新宇、闫颖、翟新伟、周发科、陈鑫
一、教材解读
通过解读,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例习题内在联系;挖掘例习题的内涵。
二、教学线索: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为例简要叙述教学的思路。
三、典型练习: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为例,选择两道典型的练习简要简述设计意图。一、教材解读,1、整体解读,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苏教版教材大体分四次进行安排,第一次是一下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次是在二上,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从边的条数这一角度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三次是本单元教学的内容,侧重于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并通过定性描述初步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涵,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第四次是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单元,进一步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逻辑关联,提升认识水平。
从测量的角度来看,学生在二上初步认识了线段,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二下又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与毫米,初步掌握测量或估计物体边以及线段长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由测量线段长度到测量封闭图形的周长,这样安排符合知识自身的发展逻辑,也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同时积累的方法与经验为今后进一步领会掌握其它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平面的面积计算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2、单元解读,把握例习题的内在联系
从感性到理性,在操作中明确图形的基本特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属于形的概念课,长方形和正方形概念的获得属于概念的形成。例1从学生已经能直观认识长正方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到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教材通过四张照片示范了如何操作。在此基础上交流每个具体操作中发现了(验证)什么。并启发学生将心中所感却未能言的方法清晰有序进行表达,从而归纳出长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练习环节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想想做做6题,分别“围”“拼”“折”“量”“估”“画”六个操作活动,每个操作活动承载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围与拼提供更多素材,扩展长正方形外延,是巩固特征练习,折是再次感受长正方形的关系,量是巩固各边名称,估与画以综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在活动中构建图形周长的概念。周长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有关图形测量与计算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正确理解,是进一步研究周长的计算,测量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不能像长方形和正方形概念的认识无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观察、比较中归纳出来。为此例2先让学生观察几张不同的书签,指一指每张书签周线,由此告诉他们一周边线的
长就是它的周长,接由上述概念的直观描述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类推出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含义,知道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最后通过试一试的测量与计算活动,帮助学生丰富认识,加深理解。
想想做做的共4题,分别是“指”“描”“算”“数”“量”等数学活动,指与描与分别从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的两个角度巩固周长概念,“算”与“数”侧重于周长的计算,量则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一般到特殊,在应用中掌握周长的计算公式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属于规则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本质是对周长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的综合应用,是由具有一般意义的周长计算方法推出特殊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演绎过程。例3出示情境后直接让学生计算,通过交流依次呈现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第一种四边依次相加,这其实是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种、第三种是根据长方形的边的特征采用的简单方法。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优化,从而不形成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试一试根据探索长方形的获得的经验,从而获得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想想做做4题由有层次地进行了长正方形计算的方法的应用,第1题直接根据数据求周长,第2题测量数据求周长,第3、4题是抽象运用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从简单到复杂,在练习中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练习六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1-3题是基本性练习,第4-5题是长正方形的简单应用,第6-7题,在操作与估计中加深对长正方形的理解,第9-10题在复习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11题是题组对比。渗透图形的变化,引发数学思考,锻炼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最后“动手做”是一个拼图活动,在图形的运动与变化中,加强了对长正方形牲的体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整个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要求,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深入研读,关注例习题背后的内涵经历过程,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将钉子板上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之前,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围成的长方形可以改成怎样的正方形?改成的正方形边长占几小格?改成的正方形可能是怎样的?挖掘这些习题背后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加强应用,发展几何直观
让学生将钉子板上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之前,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围成的长方形可以改成怎样的正方形?改成的正方形边长占几小格?改成的正方形可能是怎样的?挖掘这些习题背后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视比较,感悟转化思想
如学生应用数一数的方法,计算出方格纸上的长方形和复杂的多边形的周长(下面的两个图形),组织学生比较: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形状不同?周长却相同呢?引导学生发现右下复杂图形通过平移可以转化成右左图形,转化后形状变了,周长不变。
二、教学线索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为例
1.联系生活,唤醒经验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从例1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找一找物体的表面有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图形,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数学图形,接着让学生把这些平面图形进行分类,通过观察直接让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激活学生对长正方形的直观认识的有关经验,并提出有关猜想。
2.操作验证,整理归纳
教师辅助,引导学生验证长方形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形状、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通过组织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和折一折来验证长方形的特征,并在操作后充分交流所做、所思和所悟。在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后,及时回顾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研究正方形的特征的思路。
小组合作,独立探索正方形的特征。为在学生探索长方形的特征后,把积累的经验与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特征,让探索有章可循,通过正方形的学习记录单的反馈,将学生的思考活动外显,针对学生的疑惑处进行辩论(特别是学生在用折的方法验证正方形四边相等会出现困惑),借助媒体帮助学生明晰认识。这样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动画与想象相结合。更好煅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比较回顾,体会联系,积累经验。在两次操作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一来是再次用语言有来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初步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重要的回顾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的方法,积累探索操作的经验。
3.层层练习,深化认识。在练习环节中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结合教材的想想做做,可以设计“辨一辨”“做一做”“画一画”“折一折”四个层次的练习,“辨一辨”可提供长(正)方形的变式与反例,让学生根据特征进行辨析。“做一做”“画一画”可以借助钉子板、三角尺、方格纸等工具把形成的正确表象通过操作物化出来。“折一折”则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长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三、练习设计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为例
1.抓住数学的本质内容。
在“辨一辨”练习中,通过媒体呈现平行四边形变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变化成正方形,正方形的变化成菱形……在不断运动变化中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练习抓住了对内涵的理解与外延的把握,通过媒体的运动变化,呈现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变式与反例,学生通过图形的判断,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内在的,固有的本质属性。
2.注重练习的综合性
在“画一画”的练习中,先让学生根据已知边想象出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组织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思考:为什么画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一样的?从而指出长方形的具形状由长和宽决定,正方形由边长来决定,最后让学生标出长宽及边长的具体长度。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长正方形的特征,长正方形各边的名称这些知识,通过画图体会长(正)方形的大小与形状是由长宽(边长)决定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有效的备课要在整体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全面、透彻的解读每一个例题和习题,精准的把握例题和习题的编排意图,这样在备课时才能把教学内容备的深,课堂教学才能够高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