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节精彩的数学课:一笔画 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节精彩的数学课:一笔画 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

更新时间:2020-05-11 19:25:12

《一节精彩的数学课:一笔画 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关于一笔画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这一问题发生在18世纪初期的哥尼斯堡,哥尼斯堡城里有一条河流,它将整个城区划分成了北区、东区、南区以及岛区等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又由七座桥把它们连接起来,构成了独特且别致的景色,吸引着游客来此参观、游览。长此以往,在居民和游客当中就开始流传这样一个疑惑:一个人可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性走完这七座桥,最终还回到出发点?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并且非常有趣,不少人来此一试,然而很长时间过去了,却没有人成功。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向数学家欧拉求助。欧拉极具创造性地用四个点分别表示四个区域,并把七座桥抽象成七条线,从而使它简化成了几何问题——一笔画问题,这导致了“拓扑学”的诞生和“图论”这一门学科的创立,也展现了数学思维不断求简、不断创新。一笔画问题在之后被引入教材,一般在学生五、六年级的时候,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教师会和学生共同探讨一笔画问题,了解一笔画图形的特征和规律,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杨老师给一(3)上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一笔画。根据学生的学情,杨老师并没有深入的讲解一笔画问题的原理,而是让学生主要通过画一画的方式初步的认识一笔画问题,知道什么叫做一笔画。课开始的时候杨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画了一幅小鸭子,边画边让学生观察这幅画的有什么特点,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与同桌讨论发现,这幅小鸭子是一笔画出来的。教师借此揭示 一笔画的概念即从图形的一点出发,笔不离纸,每条边都只能画一次,不允许重复,也不允许遗漏。在学生明晰了一笔画的具体含义后,杨老师出示了学生非常熟悉的长方形,询问学生是否可以一笔画完并让学生拿笔来尝试画一画,进而加深对一笔画概念的理解。接着教师又层层递进的出示了两个比长方形难一些的图形,让学生试着是否可以用一笔画完,不少学生在充分理解了一笔画之后能够迅速的解决,少部分学生也可以在同桌和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此时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有了的信心,教师在此时特地增加了挑战的难度,出示了奥运五环让学生尝试是否可以一笔画完,面对这一复杂的图形,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但是经过了一些时间后,一笔画完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画着画着就被绕了进去,即使有一个学生表示能够画完,在黑板板演时也被其他学生指出并非一笔画完。在杨老师准备要讲解时,学生要求再给一点时间让他们继续思考,终于一位学生顺利的用一笔画完五环,其他同学也跟着该名学生一起画了出来。此时学生感受到了一笔画图形的神奇,教师进行适时地追问,是否所有的图形都能一笔画完?哪些图形可以一笔画完,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留着这个疑问,课结束了,但是学生的思考却没有结束。

    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数学,知识储备量有限,所以杨老师并没有和学生再继续探究一笔画图形的特征,只是让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和独特魅力,为学生今后深度学习一笔画问题奠定了基础。像这样拓展类和创意类课,可以开拓学生的数学眼界、调动学生的高阶思维、广博学生的知识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加完整全面的认识数学。
相关阅读
推荐
  •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分析

    一、填一填 ⒈ 典型错例: 6 5 3 2 4 8 原因分析:本题是根据规律写数,题目设计的时候并没有写让学生按规律写数,只是出现表格,第一个表格基本上全做对了,第二个表格错的比较多。很多学生都写:1、2、4、5、8、9,没有找出表格里数的规律就直接写,都是按照从小到大写,只看前面一个数。其实课堂上,我们都有喊口令,老师说:1、3、5、7、9,学生回答:2、4、6、8、10。平时课堂上遇到的都是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没有遇到按奇数、偶数规律填写。中下部分的学生就发现不了这个规律。 ⒉ 典型错例:在□里填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00以内加减法测试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00以内加减法练习题 一、填空。 (1)、比一比。 (2)在 里填上﹥、﹤、=。 37-7 30 45+9 53 5+67 72 75-40 20 38 30+8 32-8 40-9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 )-40=8 3+( )=53 85-( )=35 46+( )=49 ( )+40=70 ( )-( )=60 ( )+( )=50 (4)、请想一想,填一填。 7比59小 。 78比70大 。 58比4大 。 9比68小 。 一个足球40元,一个排球30元,一个

  •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试卷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试卷(2)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 二、连一连。 12:00 4:00 8:00 6:00 三、用两种写法填写正确的时间。 ( )时 ( )时 ( )时 ( )时 : : : : 四、过1个小时后是几时? 五、前2个小时后是几时? 五、同学们,在寒假,你是怎样安排时间的呢? 大约( )时起床 大约( )时参加兴趣班 大约( )时午睡 大约( )时看电视

  • 小学语文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口算。 6+60= 24+4= 77-7= 72-2= 32-4= 3+50= 80+8= 2+30= 60-50= 86-8= 70-60= 60+4= 40+50= 91+9= 60-60= 34+5= 80+9= 70-6= 90+7= 4+70= 二、填空。 1.64里面的6在( )位上,表示( )个( )。 2.5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47的7在( )位上,表示( )个( )。 4.4个十和4个一是( )。 5.和59相邻的数是( )和( )。 6.比71小,比68大的数是(

  • 黄老师《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听课随感

    听了黄老师上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一课后,在学生思维训练这方面有些环节我觉得是很值得我学习的,比如:在找出的2、3的公倍数后,教师并没有对6、12、18、24等这些公倍数之间,其实都是最小公倍数6的倍数,这一点并没有具体说,我觉得这样处理很好,但是个别孩子在这里已经有一点悟出来了,所以在后面探索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时,学生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也呈现出了很多的方法,特别赞赏的是有一个孩子,能够根据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关系来很快地找出其他的公倍数有哪些,通过这个孩子方法的介绍,让很多孩子认可了这种方法

  • 一年级思维训练课《相等与不相等》听课有感

    最近参加了徐州市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幸听到了刘德武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这是一节一年级的思维训练课《相等与不相等》。使我震惊的是,刘老师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仍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这是出于对学生、教学、教育的热爱,这份坚持让我感动,更值得我学习。 刘老师特别有亲和力,说话很温柔,语速适中,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不快不慢,容易接受。那阳光的笑容和温暖的声音让所有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

  • 北师大版《认识图形》教学片段设计与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片段 认一认:出示主题图(两个小朋友在搭积木) 提问:小朋友看,这些积木的图形你们认识吗?(单独出示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 生: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 摸一摸:出示长方体教具 谈话:你想来摸一摸这个长方体盒子吗? 画一画:摸完之后,能不能想想办法把你摸到的图形给请到纸上?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板演学生画的图片,请其他小朋友猜一猜:他画的是长方体的哪个面? 教

  • 《数的基本含义、数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经历用小棒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地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和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 2、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个位、十位、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 3、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十个十个地数数的过程,理解整十数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增加学生课堂活动《8的分与合》听课体会与感受

    我听了我的师傅潘老师的一节课:《8的分与合》。我就想谈谈我听了这节课的体会与感受。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较为熟练的掌握了2到7的分与合并能初步有序的回答数的分成的基础上进行的。 关于例题的教学,我在这节课上是让学生把书后的小花片分一分,之后自己编写8的分成,然后再通过习题加深学生的记忆。潘老师的这节课请了8位小朋友作为班级里的好榜样,站到台前。然后请一个孩子来把八个小朋友分一分。首先,这个活动比我的活动要更能吸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