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浅议幼儿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浅议幼儿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更新时间:2014-07-21 12:47:54

《浅议幼儿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能是您在寻找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王小霞

甘肃省定西市幼儿园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所谓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对幼儿学生进行求知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教育,是全面提高“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也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养成教育既不能盲目拔高、贪大,也不能粗放浮飘,而要根据幼儿特点,一步一步地抓实搞好。我在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实践中采用了以下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情境创设、感染提示。

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幼儿学生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是导之以行,做到这一点,就要纠正重说理轻实践的倾向,把说理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可见、可学、可仿、可行”。只有引导的具体,幼儿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我在幼儿学生教室中创设了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悬挂了主题鲜明,适合儿童特点的壁画、时代英雄、校徽、校旗、名人名言等激励性、警示性标语,充分发挥其陶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功能,使幼儿生活在这一环境中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使幼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在幼儿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这种特定的环境和生活氛围可以达到养成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二、建设优良集体,优化养育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幼儿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领域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途径和力量。建设优良班集体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班级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幼儿学生主要是在班集体中学习各种社会规范。幼儿学生在班集体中通过模仿、学习和实践,排斥某些规范,践行某些规范,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品德,再外化为行为习惯。在一个优良的班集体中,往往形成一种积极的规范、舆论和健康向上的风气,这些规范、舆论和风气作用于集体成员,对其心理和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其积极向上,做出有益的行为。在这样的集体中,每个成员都积极要求进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与集体协调起来。同时,班集体是学校整体养成教育目标作用于每个幼儿学生的中介环节,有促进、组装、实施养成教育的特殊功能。正如马卡连柯所深刻指出的:“不管用于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做到的一切”。(2)可见,养成教育中班集体是重要的教育力量。

三、榜样示范,积极进取。

榜样象一面镜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模仿力强,可朔性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为幼儿学生提供怎样的精神食粮来满足他们寻求“心目中的偶像”这种心理需求呢?我认为,树立榜样,以典型引导,弘扬文明风尚、抑制不良行为,是养成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以师为表,动之以情。由于幼儿模仿力强,思维具体形象,因而老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师表,表里如一,成为幼儿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老师也要按照要求做,给幼儿做好榜样。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如见面有礼貌的问候,吃完饭打扫卫生,别人有需要帮助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关门等等。让幼儿知道良好的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树身边榜样,找现实闪光点。在集体生活中,群体之间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把优秀幼儿学生作为典范在全校宣传,这样典型、生动、具体、实在,更富有激励性和教育性。所以,我经常在班上表扬能按要求做好的幼儿,针对每个幼儿某一方面特点选择榜样让其他幼儿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做,就会马上改正。如有的幼儿不太喜欢用小手绢擦鼻涕,有鼻涕时就用衣服袖一抹,还有的随地吐痰不讲卫生,我就请爱讲卫生的幼儿为他及全班小朋友做榜样,互相比较,让他们知道讲卫生的好处,经过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不断教育和训练,逐步在孩子的思想上树立起讲卫生的观念。

四、激励内在动机,以情导行。

良好习惯是一种自觉化行为,需要幼儿学生在认知上的内化,情绪上的支持和意志上的坚持才能形成,由此需要激发其内在动机,使习惯养成成为幼儿学生自主性的行为。一是在学校中,教育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学生进入问题中,对知识产生疑问,出现心理不和谐状态,进而积极主动而持之以恒地获取信息以求心理平衡的恢复,教师应借此进一步加以引导,使其认识层层深入,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乐趣,进行自我强化,如幼儿刚入园,对于幼儿园的一切都很陌生,特别是对集体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更是难以接受和适应,我就结合具体事例向幼儿说明幼儿园需要遵守的一些常规,并给幼儿说明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根据幼儿的行为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按要求做。在这过程中,要避免使用那些比较生硬、呆板的语气,也不要对幼儿的一些坏习惯强制改正,以免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不愿到幼儿园来。二是善于激励,实现自我。美国心理学家德西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人具有要求自我决定的内在需要和要求有能力的内在需要,一旦这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幼儿学生的内在动机就会降低。(3)这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真正尊重幼儿学生主体地位,平等地对待幼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自主性学习动机。比如对爱哭、爱吵闹的幼儿在画画时特别认真,我就马上对他进行表扬,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都向他学习。第二天到园没有哭,我又表扬了他,给他发一朵小红花。及时地对幼儿表扬鼓励,让幼儿感觉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可以使幼儿产生更加要好好表现的欲望,满足了幼儿的积极心理需求,激发了自我养成习惯的意识,也就是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应。 五、明确不足,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由于自我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幼儿学生,为了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目的,应切实调动一切教育力量和手段启动教育主体的良知。一旦教育主体认识到个人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是自我发展的必然需求时,教育主体就能发挥自身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达到慎独自治的境界,这正是我们养成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在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某一具体行为方面出现问题,特别是独生子女,因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其心中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和特殊感,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在生活中有的不讲卫生,有的吃饭挑食,不愿意自己动手,主动性差,有的在教学过程中爱讲话、做小动作。我就在个别交流中明确地指出其行为中不好的方面,让其有针对性地自我教育和改正。比如在进餐中,有的幼儿挑食,将自己不喜欢吃得食物随手丢在地上,这既浪费粮食又破坏卫生。我就在教学中有意安排一些体力劳动,一边劳动一边讲我们的食物是怎么来的,通过一定的动手使幼儿感觉到食物的来之不易,改掉挑食的毛病,而且在吃东西前在桌上铺上手绢,这样食物掉在手绢上,可以吃的就吃上,不可以吃的就用手绢包住倒进垃圾桶,逐渐使幼儿养成爱惜粮食和卫生的好习惯。

六、反复培养,激励进取。

幼儿学生具有持久性差,易于转移和喜欢听夸赞的特点。因此,加强养成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并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加强反复训练,达到长期培养的目的。比如要使孩子养成认真书写,用心做作业的好习惯,可以开展正面的教育活动,如:“优秀作业展览”、“和老师比赛写字”、“争百分,戴红花”等,也可组织“查找小马虎”、“错别字词笑话”等幽默风趣,富有激励进取的主题活动。在上述这些反复培养的实例中,包含着比赛、竞争、激励进取以及表扬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

七、坚持不懈,循序渐进。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幼儿学生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教育者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任其发展,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要将爱与严结合来,不要以感情代替理智。比如说孩子不能随便买零食,但一些家长只要孩子打闹,家长就心软、退让,最后以妥协告终,继而发展到有求必应,养成了幼儿贪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同时习惯养成的培养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向幼儿逐渐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比如:教幼儿洗手,先从知道洗手重要性入手,然后学习洗手,到学会洗手,愿意洗手,最后逐渐养成习惯。 八、家园配合,形成合力。

学生养成教育过程是系统的教育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作用,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由于幼儿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环境之中,决定了对他们的养成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紧密配合,步调一致。在学校里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人们比喻孩子接受教育,如同数学中的加减法,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幼儿学生在学校受到教育,在家庭,在社会都有增加或减少,甚至全部抵消的可能。因此,养成教育对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社会的教育环境、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三至六岁的幼儿,其行为习惯发展正处于他律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把成人看作是一切行为规则的源泉。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由于亲情关系的影响,父母的行为习惯、作风、爱好、特长和对幼儿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使孩子的良好习惯得到巩固,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老师要加强和幼儿家长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内的学习和表现,以及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能更好的配合幼儿园在家庭中进行养成教育。家长也要及时地将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新的动态及时向老师反馈,以便于老师掌握幼儿的园外表现,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另外,要加强与社会上的有关部门联系,沟通教育思想,采取配合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共同担负责任,努力做好对幼儿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

总之,养成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形成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进幼儿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环境,理解和尊重孩子,重视引导,通过模仿和重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获得良好的社会行为,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健康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能力。不仅让孩子“动手”和“动脑”,而且让孩子“动心”,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一个智慧的头脑,一颗快乐的心。让我们用爱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让我们用心去呵护孩子,使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出更好的开端!
相关阅读
推荐
  • 好习惯都是从低年级开始养成终身受益

    1、2、3、4、5,很快第二周过去了。对二年级的教学逐渐适应了,可是还有很多要学习与摸索的,我和孩子们还需要互相接受与适应。 孩子们的可爱脸庞也在脑海里一一对应起来了,能看着面孔叫名字了。这个文静的女孩叫张依慧,作业认真清楚,上课回答较积极;这个聪明但很多动的男还叫盛昕磊,教师节那天送给他的班主任一个小小的嘎啦果,我问他怎么不给我送一个呢,你猜他怎么说,他说你们两个分着吃,我傻眼了;这个口齿很不清楚的女孩叫陈新怡,喉咙做过手术,所以说话不清楚,成绩不太理想,需要老师多加关注,也是前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一个;这

  • 培养孩子做事持久的好品质

    贝贝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平时能说会道,上课积极主动,只是每次区域活动时会不断更换活动区,有一次竟更换了5次之多,基本每个活动区都转过来了,可是还是没有感兴趣的样子。贝贝玩活动区不能长久,这样下去对他的发展没有好处。 我觉得造成贝贝这样频繁更换的原因是: 1.没有相应的规则约束。 为了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每次的区域活动都由孩子自己选择,而且从未规定每次玩几个游戏。这样毫无约束的游戏规则,正好给贝贝一个可乘之机。 2.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不符合幼儿的需求。 由于贝贝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而在区域活动中准备

  • 如何帮助有破坏行为的幼儿

    我们班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图书撕破了、积木弄坏了等等常有发生。一开始,我对这些幼儿反复指出、批评,但收效不大。后来在经过对他们的观察和教育探索中,才找到了一点门路。 对于有破坏行为的幼儿,首先要找出他产生这种行为的根源,热情耐心地与他谈话,了解他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不要发现他有破坏行为即刻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要让那些企图通过破坏行动来发泄怒气的幼儿知道,认为老师或父母给他种种限制是不能忍受的,因而企图用破坏行为来对抗,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因为他做了坏事,破坏了东西,受到大家的谴责和教育,要比父母或

  • 早期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行为习惯,是人们成长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 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酱,这个酱会不断地增长,一生都可以享用它带来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要使孩子有良好的习惯,首先应从家庭的早期教育入手。因为父母是 儿童 的亲人,是儿童最亲密、最信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

  • 怎样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习惯

    有父母说孩子太小了,让他多玩玩吧,以后学习累着呢,也有人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自由发展。其实这些观念都不正确。我们知道一句老话,从小看大,七岁至老。孩子的教育,不仅影响孩子的未来,同样关乎家庭的未来。教育是有方法的,只不过对于不同孩子,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效果问题而已。每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一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不费力,只要父母平时注意罢了,并非难事。对于孩子不但不影响健康成长,反而有利于健康。如按时作息,讲究卫生,讲究礼貌等。我认为养成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过程,也

  • 习惯造就人生(小班教育)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在开学这一个月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存在一定的坏习惯:有的喜欢拉扯衣服,有的喜欢抠鼻子,有的喜欢把小手放进裤衩中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换了一个

  • 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

    伟伟是一位新来的小男孩,常和小朋友发生矛盾,难以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玩积木时,常捣乱别人新搭好的玩具;有时,他会无缘无故去打一下旁边的小朋友,致使小朋友感到委屈等。这些行为常常影响其他孩子正常活动的秩序。我曾多次提醒他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但收效不大。针对他的问题,我常常在思考如何帮助他认识自己的不足。 一次起床叠被子时,伟伟叠了半天也没叠好,他哭着找我帮忙。想到他平时的表现,我想借此机会对他进行教育。于是,我建议他去请其他小朋友帮忙。他先走到圆圆身边说:你能帮我铺一下被子吗?圆圆断然拒绝:不能!他又问娜娜,

  • 幼教案例:乖孩子也需要安抚

    涵涵是个适应能力很强的小女孩,和其他孩子一样她也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上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可她却一点都没哭。当我从她妈妈手里抱过来时,她就好象和我很亲近,也许这就是缘分吧,它让我们由陌生走向了熟悉,我们的投缘,使我觉得涵涵是个特别可爱特别惹人喜欢的小女孩,而且还可以说是一个懂事的乖女孩。因为每天早上,在我们老师的热情招呼下,涵涵都会甜甜地和我们问早;每天中午用餐,也不会让我们操心;午睡也是如此,当老师还在哄闹情绪的孩子睡觉的时候,她就已经静悄悄地睡着了。 两个星期过去了,涵涵都是表

  • 手把手地教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一次开始集体生活,小班的孩子有点哭声那是很正常的,但是仔细观察与分析发现:现在的家长们都很重视,经常在外玩,所以孩子之间的交往与适应幼儿园似乎不成问题,但是一碰到要动手做事的时候就要大哭,原来部分的孩子哭是害怕在幼儿园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更困难的是不会做。 我们知道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