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0-12-14 16:20:33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材简说】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它是一篇伦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三十四年前的一天晚上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因为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事。分为钓鱼、放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是“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课。

【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很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让“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

3、透过三十四年后作者的感慨,领悟抵御诱惑、坚守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领悟抵御诱惑、坚守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1、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它就是——找中心段法,谁能用这种方法说说《钓鱼的启示》的主要内容?(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永久的回忆”部分,谁来说说这部分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它放回湖里)

二、              默读1——9自然段,了解“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放了这条鱼?”“我为什么不愿意放回这条鲈鱼?”

1、孩子们,“学贵有疑,疑则进也”,有疑问就会有进步,读了这件事,你有什么疑问吗?(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放了这条鱼……)

2、学习就需要在读中产生疑问,带着疑问细细品读。现在请默读1—9自然段,思考:1)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放了这条鱼?2)我为什么不愿意放回这条鲈鱼?

3、  说说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放了这条鱼。(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还有两小时意味着什么?(还不能捕鲈鱼,否则是违反规定的,违规的,不道德的。)

4、  说说为什么我不愿意放回这条鲈鱼。(过了好长时间……溅把它拉上岸来。——钓之不易   啊,这样大的鱼……轻轻翕动着。——又大又美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没人发现)

相机指导朗读:

1)“过了好长时间……小心翼翼……筋疲力尽了……”抓关键词“好长时间”“ 小心翼翼”“ 筋疲力尽”体会并通过朗读感受钓到鱼的艰难。

2)“啊,这样大的鱼……轻轻翕动着。”抓关键词句“啊,这样大的鱼”“ 得意”体会并通过朗读感受鲈鱼的大和美,还有我们的惊喜得意。

三、再读全文,在“放”与“不放”的辩论和朗读中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领悟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一)分组辩论:假如你就是作者詹姆斯,你会怎么做,放还是不放?会放的坐在左边,不会放的坐在右边。

1、提出要求:1)浏览全文,划出对你方有帮助的句子,反复读读。2)借助原文的语句,采用以下句式或你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行辩论:

反方:“我不会放回这条鲈鱼,从课文第   自然段的内容‘                    ’ 中,我觉得                     。”

正方:“我会放回这条鲈鱼,从课文第   自然段的内容‘                    ’ 中,我觉得                     。”

2、喊喊口号:正方“辩辩辩,辩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反方“辩辩辩,辩个面红耳赤,口吐白沫”

正反双方学生进行辩论,教师当裁判,并相机引导理解:

1)爸爸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2)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3)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的“诱惑人的‘鱼’”)

4)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对比朗读,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感悟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4、考考你在辩论中对对方观点的关注程度:听了对方的辩论,你知道了什么?(正方:这条大鲈鱼对儿子的诱惑力实在很大。反方:放了鲈鱼,遵守道德准则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5、教师小结:鲈鱼诱惑力实在太大,道德准则显得多么重要。

二)通过第4——9自然段的朗读,体会我放回鲈鱼复杂的心情变化,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的含义。

1、过渡:孩子们,你们辩论的就是詹姆斯必须面对的一个抉择,放还是不放?这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呀!可是,你们激烈辩论的过程也就是詹姆斯的父亲思想斗争的过程,放还是不放?这是个道德问题,面对道德问题,父亲是毫不含糊的,我们再读读父亲的这句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在爸爸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终于放回了这条鲈鱼,可却放得十分艰难,你从哪里感受到“放”的艰难?(“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2、根据学生找到的语句提炼我经历的心情变化这艰难过程:得意—急切—争辩—乞求—依依不舍

3、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体会我放鱼前痛苦的内心。

4、比较:1)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2)我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5、通过“慢慢地”“依依不舍”想象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其艰难过程。

三)理解“终生的启示”。

1、朗读“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说说“终生的启示”指什么?

2、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理解“是”与“非”的意思。

3、根据你的理解,把“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用你自己的话简单说出来。(抵御诱惑,坚守美德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面对诱惑不忘美德)
相关阅读
推荐
  • 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3课《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作品。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此诗描述了寻访者拜访隐者不遇,却与童子互问答。全诗仅四句,20个字,笔墨虽不多,但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一、以读促悟,注重整体感悟。 本诗字词教学不是难点,关键是要结合作者贾岛的为人、个性,学习本诗、理解本诗。学习作者为什么要到深山寻找隐者,他找隐者干什么?其实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作者的性格,作为苦吟诗人,他有着怎样的追求?这些需要学生抓住本诗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

  • 《天窗》课堂教学提问层次性的观察报告

    《天窗》是沪教版第十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教师以感悟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学习作者想象的合理与丰富;理解最后一小节的含义为重难点组织教学,现从层次性角度对该课的提问质量进行观察分析。 一、关于提问的层次性量表的说明 1956年,本杰明布鲁姆发表文章《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认为思维有六种级别,按照由低到高排列,即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自此之后,这六种思维级别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我们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以提问的层次为观察点:将教师的提问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即记忆性提问、理解性提

  • 从温情脉脉的《黄鹤楼送别》看教师文化风格的资源开发

    暑期细读一个个案例反思,越发觉得上课就是上出教师自己的文化。在学生面前,一个语文教师就是一本厚厚的书。想起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过: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美。研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研读自己。翻阅五年级的教材,赫然映入眼帘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别》令我回忆起一位内秀温雅的同行,有幸聆听其站在一个温馨而又有效引导的高度,引领学生走进了千古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走进千年之前的动人话别场面。课堂的一幕幕细节

  • 一考生《三轮车外的世界》例文分析

    我被外婆搂着,好像是一件稀世的珍宝。即使被搂着,手却拦不住地使劲往外伸,向外指。那三轮车外面,是最美好的世界。那年我只有两岁,外公骑着三轮车,外婆抱着我坐在后面的车厢里。那时的他们还年轻有力,能够骑着三轮车,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地方去、去哪里,做了什么,已都记不清楚,只记得坐着三轮车的路上很是快乐。我会目不斜视地盯着一辆公车感叹一句:好大啊!我会评论刚路过的那幢楼有几层,尽管两岁的我根本数不清楚;我还会告诉外婆那天上的云像一只小狗。外婆总是笑呵呵地告诉我正确的发音。我喜欢瞪大眼睛去凝视那三轮车外的世界。 后来

  • 苏教版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为读者描给了一幕幕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也很特别,除了整段文章以总分的结构呈现,每段的结构也是总分。这样,整篇文章都围绕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这一中心来写,从取材上,无论是从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还是从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来说,都一直围绕音乐之都这一中心来写。因此,在教学上,也要围绕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

  • 苏教版五(下)《谈礼貌》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1.关注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课前搜集与课中交流,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写法,如按照怎样的顺序,事例的表达特点等。 3.借助语言文字,读懂礼貌待人的好处,并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4.通过理解剖析事例的写法,比照自己的事例,渗透修改要点,培养修改意识。 前置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3.写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理性脉络 1.揭示课题 2.回顾议论文的一

  • 《海伦.凯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太仓市璜泾镇王秀小学 何丹红,教材分析: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场重病使只有一岁半的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介绍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刻苦学习,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第六至第七自然段写海伦在萨勒老师指导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终于学会了说话。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海伦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 课文字里行间充满了爱的温馨。爸爸、妈妈、沙利文老师以及周围的人们对海伦的关爱,唤起了海伦对

  • 走进经典,学写人物——苏教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刘艳,内容简介: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课文有《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文包诗《黄鹤楼送别》,宋词《清平乐村居》。习作是写自

  •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檀旻)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册快乐读书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民间故事,从从前有座山讲起,唤起学生更多的关于民间故事的记忆,激发阅读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快乐读书吧并未给出具体的推荐书目,只是提示了学生可以去阅读中国、政洲、非洲等地区的民间故事。教师可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选取篇幅、难度适合的文本进行推荐和教学。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过神话,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并学习简要复述历史故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