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18-12-17 16:10:51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案例分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案例背景:自从开始进行课题研究,心中就时时刻刻想着课题,就经常有意识地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在和一年级两位老师交流教学疑惑时,她们总是反复强调上课学生不听讲,让回答问题也不会说,因为是新上岗的老师,也不知到底该怎样引导孩子。听了她们反应的问题,我发现和自己课题研究内容一致,当时心中一动,何不上一节研讨课,共同探讨如何引导孩子上课认真听,大胆说呢。接她们的教学进度,选定了《比一比》为教学内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为了让他们掌握住比较的方法,学会有序说出比较的结果,备课时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倾听和说理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日常生活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课前准备:两根颜色不同、长短不一的绳子;主题图、天平。

教学过程:

一.课前要求:

1.师: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孩子可听话了,就想认识一下大家,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2.这节课看哪些孩子能能认真听,大胆发言,那他就是大家的好朋友。

二.复习引入

1.师:前几天你们数学老师教大家数数了,谁能从小往大数一遍。

2.从大往小会数吗?

师:大家坐姿端正,数数时声音响亮,太棒啦!

[设计意图:通过夸孩子前一段时间表现好,和孩子们交朋友,以及复习学习过的内容数数。来活跃课题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探究新知

师:校园是大家喜爱的地方,你看带来了同学们课间活动的画面(出示主题图):

1.比长短

(1)这两个孩子跳着跳着,想比一比谁的绳长,你猜一猜谁的长?

(2)我看猜谁的绳子长的都有,那我们比一比。睁大眼睛看,老师把绳子变出来了(出示红黄两根绳子),怎样比呢?

(3)仔细看,这样比对吗?

演示:

▲握住绳子的一端,把黄色的拉长。

▲握住绳子的一端,把红色的拉长。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两根绳子,一会儿黄色的长,一会儿红色的长呢?问题出现在哪儿?(4)教你一招,正确的比较方法是:一头对齐,绳子拉直,看另一头。

看谁能尽快地记住比较方法

(5)比较的结果该怎样说呢?指名说

(6)跟老师完整地表述比较结果:红色绳子比黄色绳子长。

学生反复练说

(7)p4把长的画“√”

(8)拓展练习:

▲师演示生说:粉笔和小棍比

▲同桌拿出铅笔比较,说结果

2.比高矮

师:看到他们两人比的这么好玩,两个男孩子也忍不住了,他们一起比高矮,就像这样:

(1)请两名男生到讲台前比较,(一人站在台阶上,一人站在台阶下),问:谁高谁矮呢?

(2)我怎么感觉到两人一样高呢?说说理由。

明确:比高矮时,要站在同一高度,在比较。

(3)说一说比较结果:____比_____高(或矮)来表述。

(4)拓展:师生比较;同位比较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像跷跷板,结合生活经验猜一猜:重的一端会怎样,轻的一端会怎样。

(2)掂一掂数学书和铅笔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数学书和红领巾比,哪个大?哪个重?指名交流。

明确:外形大的不一定重。

4.看主题团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比什么?

(1)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在班级内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5.小结: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方法,学会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比较结果。]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投影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他们是怎样比的?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折开后比较,让学生的头脑中知道走直路最近。

3.想想做做”第3题。

(1)明确题目要求。(2)指导学生学会数方格,然后比较。4.“想想做做”第4、5题。(3)说说比较结果,比较方法。(4)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哪杯水最多,哪杯水最少?(“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5.“想想做做”第6题。

(1)看左图,说说比较结果

(2)看右图,说说比较结果

(3)两幅图结合引导比较

引导推理:因为1个菠萝比1个梨重,1个梨比1个桃重,所以菠萝最重,桃最轻。

6、“想想做做”第7题

(1)以小组为单位,留出一个人,其余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2)留出的同学按高矮顺序,给作适当调整。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锻炼学生的读题,解题,说理能力。学会面对不同的事物,选择不同的比较方法。]

四、课题总结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说一说比较方法,比的结果怎样?

2.回家后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把比较结果说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经过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结合自己上课的感觉,以及几位听课老师的反馈。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之处。现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有:

一.语言激励 使学生认真听大胆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音——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事实证明,课堂上教师使用一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消除学生的心里顾虑,使学生乐意听,愿意想,大胆说。

下面是我在本节课上使用的一些奖励性语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孩子可听话了,就想认识一下大家,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同学们很高兴,响亮的回答:愿意)

“这节课看哪些孩子能能认真听,大胆发言,那他就是大家的好朋友。”

(立刻有很多孩子坐端正)

“我看猜哪根绳子长的都有,那我们比一比。睁大眼睛看,看~老师把绳子变出来了”

(孩子们睁大眼睛看老师)

“他回答的声音真响亮,真好听,老师喜欢”

(接下来几个孩子的回答声音明显提高)

“老师是魔术师,把天平变出来了,变出来了”
(孩子们立刻睁大眼睛)“坏了,坏了,老师怎么不会比小棍和粉笔了,谁能帮帮我”(同学们哈哈大笑,很多孩子举手要帮助老师)在这种风趣幽默、富有激励性语言的引导下,孩子们一会儿开怀大笑,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跃跃欲试,争先发言,一会儿鼓掌祝贺,眼睛始终跟随着老师。在不知不觉间,不用老师强调,孩子们认真听讲了,大胆发言了。这就是语音的魅力。
二.操作引领 让学生重点处反复说,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又刚刚进入学校,如果让他们既记住比较方法,又清晰完整地表述出比较结果,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利用身边的事物,采用操作提示的方式,引导他们说、记。

▲比较方法的引领

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绳子的长短,看谁能看清老师比的。

师操作:两只手分别拿两根绳子的一端,然后将两只手满满靠在一起。用一只手指指对齐的一端。

问:比较绳子时,先怎么做?

引说:一端(等一会)

生:一端对齐

师操作:一只手捏住绳子对齐的一端,另一只手将绳子慢慢拉直。

引说:绳子(做拉直的动作)

生:绳子拉直

师操作:抬起另一端(做看的动作)

引说:看另(再次做抬起的动作)

生:看另一端

师: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能看着老师的动作,把比较方法完整地说出来。

(指名说,小组说,齐说)

▲比较结果的引导

师:比较方法大家看得仔细,先干什么,再干什么说得很清楚。老师忍不住想夸夸你们,太厉害了。下面的比较结果也非常重要,看谁最先学会说结果。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地说好)

动作:用手指挑出红色的绳子

引说:红色(两手同时颤动一下)比哪根(用手指挑出黄色的绳子)怎么样?把两只手高高举起,给大家看。生:长

师:看谁能看着老师的动作提示,把结果完整地说一遍。

生:红色绳子比黄色绳子长。

(找学生单独说,小组说,齐说)

师:仔细看了,和刚才不一样了,还会说吗?先挑出黄色绳子,再挑出红色绳子,该怎么说?

师生同说:黄色绳子比红色绳子短

师:睁大眼睛,老师先挑出哪根,你们就先说哪根,看谁能说正确。
(这两句话来回反复说)

老师边操作,边引导,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跟随老师的操作步骤,清晰、有序、完整地表达出比较结果。这不正是我想要的结果吗。

三.亲自动手  引学生用心做快乐说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来的知识,掌握地更牢固,便于今后运用。

在本课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了好几回:一是同位拿出铅笔比一比,说一说比较结果;二是同位比一比身高,说一说比较结果;三是掂一掂手中的文具,说出掂一掂的结果,然后放在天平秤上测试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他们动手、动脑、动口,真是全身心投入。

总之,本节课通过语言激励,操作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等,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时间把握不好:本节课重视学生听、说的训练,让学生说的多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就不够了,用了两教时才完成教学任务。今后应在全面练说上下功夫,既要全体学生兼顾到,又能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动手操作预设不足:课堂上让他们自己比一比身高、铅笔的长短时,有些孩子选择比较的伙伴、以及比较的物品时占有时间较长,还有部分孩子比身高时,抬头看总认为自己比对方高,缺少客观性。在比较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一些孩子是盲目地比。今后,我应该多学习,多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
相关阅读
推荐
  • 北师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总复习训练题

    一、数一数 图中有( )个△,有( )个□,有( )个 , 有( )个○。 二、 用数学。 1、妈妈买 用去80元,还有7元,妈妈原来有多少元? 答:,妈妈原来有( )元。 2、商店里有56支 ,卖了6支,还剩下多少支? 答:还剩下( )支。 3、小明今年7岁,爷爷今年64岁,小明比爷爷少多少岁? 答:小明比爷爷少( )岁。 4、看图列式计算。 (1) (2) 5、(5分) 5、(5分) 6、商店原有 54台,上午卖出了20台,下午又卖出了4台, 还剩下多少台?(6分) 三、应用题 1、小明有55元钱,买

  • 2013年一年级下册数学暑假复习作业题

    一、填空 1、 读作:( ) 读作:( ) 读作:( ) 写作:( ) 写作:( ) 写作:( ) 2、人民币的单位有( )、( )、( )。 3、57比5多( ),比57多5的数是( ) 4、最大的两位数是( ),最小的两位数是( ),相差( )。 5、57里面有5个( )和7个( )。一个数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读作:( ) 7、 想一想,画一画。(6分) (1) (2) 8、小青看一本书,今天她从40页开始看,昨天她看到了( )页。 9 缺了( )块 。 10、 ( )元( )角

  •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收获

    通过3次教案的修改,通过这节课的实施,在不断研磨、修改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一、 结构化教学。第一次教学,我将课分成三部分,引入、新知教学、巩固练习。将本堂课的所有重难点都放在第二环节里。实施后,整体的感觉是一堂课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关键是没有层次,感觉像一大块豆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的课很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第二次教学,我将课也分成了三部分,认识规律、体会解题方法多样性、巩固练习。注重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这次教学,从教材编写意图出发,首先让学生知道要学习的规律是怎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教学反思

    太仓市经贸小学 王丽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经历购物,所以在一年级就安排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课时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带领学生一起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课前请家长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购物实践活动,家长也反馈:平时比较注重孩子能力的锻炼,所以半数学生经常会在购物时进行付款、找零等活动。课前还对学生进行了交流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对人民币是有初步认识的,能够正确区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所以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就把本课时的重点放在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在取

  • 充分发挥习题价值,真正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练习课定位于巩固知识,试图通过大量的操练,让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以求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逐渐明白练习课的功能应该是丰富、多元和整合的。而教材提供给学生练习的材料也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该怎样用足用好每道习题,真正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呢?下面以一年级下册《练习一》中的教学片段为例谈点想法。 【教学片段一】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电影吗?去电影院看电影要对号入座,我们现在就去看一看吧。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学生仔细看几秒后) 师:

  • 手脑并用学新知——评《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一、尊重学生,立足基础, 何老师的课上,能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之上展开教学,同时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时,让小朋友把自己想说的,知道的先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开口说。同时利用这样的方法,也为后面集体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

  • 评优课与一堂好课的差距

    一堂好的数学课,首先应该是真实的,就像我们这次的评优课,虽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都是实实在在。其次,这堂课应该有效率的。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内容、空间和时间,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要最大限度地

  • 《九加几》——一年级数学研究课

    执教:沙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思维。 1、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请来了一个新朋友,瞧(出示图片)它是小猴。小猴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 “习作教学策略研究”活动记录

    上午活动过程:第一环节:听课 2012 10 23 黄艳 六上 习作3 市一小 六(4) 课前准备:每人发两张信纸;(8:30) 一、导入,唤醒记忆 1、回顾课文,有还有别忘了那匹马中的谁?*残疾青年那位声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