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探区内的造桥活动案例思考和分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小班区域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作者: 单玢旖,活动背景:个别化活动,科探区内的造桥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内容之一,从上学期一直延续到今,孩子们挑战的不仅仅是造型和材料使用上的变化,也热衷于称重、比比谁用的材料多少不同等各种方面的尝试探索。我的活动案例:
片段一:
材料提供:小木板、纸牌、钙塑板、卡纸等不同硬度的面,胶带、双面胶、长尾夹、回形针等连接材料。
幼儿A和B两个男孩儿两人,先用胶带和麻绳在两座大山之间连起了两根线段,随后,A对B说:“我要做个木板桥,上面铺好小木板就好了,你和我一起铺吧。”说罢,两人便将所有的小木板都拿出来,放在两根绳上,可是,一放上去,模板就翻下地,A显得很不耐烦,B却在材料箱里翻找起来拿出长尾夹兴奋的和A说:“看,用这个。”
当第一个长尾夹将模板和麻绳固定成功后,两人将此方法进行运动,造成了一座木板桥……
片段二:
材料提供:纸牌,胶带
幼儿将纸牌用胶带全部粘结后,将长长的一片纸牌桥面搭在了两座大山之间,
放上后,幼儿C边指着桥面边说:“哎呀,你看,中间掉下去了。”D看了之后说:“现在的材料没有木头柱子了呀,怎么办,不能做桥墩了呀?”听到D那么说,C显得一脸为难。两个孩子用胶带不停的将纸牌粘结起来,可中间的桥面总是往下坠。C拿着一张纸牌揉来揉去似乎在动脑筋,约两分钟后,C将纸牌一丢,显得很失望……此时,D突然叫C“你看,纸牌站起来了。”C一看,也露出了惊奇,“我们可以卷一卷,把它卷成桥墩。”D兴奋的跟C说,两人又一次兴奋的探索了起来……最终,两人用纸筒装的纸牌做桥墩,稳稳的制作了一座桥。
我的思考和分析: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提供活动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材料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是引发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支持幼儿探究活动的展开、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从教育的目标出发,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认知经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地投放科学材料。材料的投放顺序直接关系到幼儿科学经验的建构,提供哪些材料?如何提供与呈现?材料提供的顺序性、递进性与科学点的联系又该如何体现?等等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仔细推敲,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幼儿对操作材料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有效地帮助和支持幼儿建构经验。
教师需要制定个别化活动内容的主要目标以及分阶段目标,明确不同时间段幼儿所需探索和了解的科学内容,结合不同时间段小目标分层递进投放科学材料的顺序,帮助幼儿构建科学经验。教师通过分析将活动材料细致化、层次化,找到了目标及探索的重点。每一次投放的材料是一个经验的巩固或建立,经验与经验的叠加又建构了新的经验。
如上述案例中,教师从提供丰富的桥面与连接材料,帮助幼儿首先建立起一个什么是桥,桥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的科学概念,从多种材料的充分探索中,尝试了解不同材料在活动中的作用和使用特点;后续,桥面与连接材料的减少,目的让孩子运用单一的材料尝试不同桥,同时探索纸牌的不同变化进而创造纸桥,探索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小车中谁放的称重物最多的加入,让孩子们对于桥面的变化、桥墩多桥面的作用等不同科学点进行探索,逐步提高了对科学活动中教师预设总目标的达成和实现。运用减法逐步帮助幼儿构建相关的科学经验,显而易见比直接进入第二和第三段材料投放材料所达的预期效果要好的多,这是孩子真正的自我探索和行进过程;正是通过每一次投放的材料使操作材料变得直观明了、操作目的步步明确,这为幼儿提升经验一步一个脚印搭建了阶梯。
由此可见当活动中出现多种科学材料,同时材料之间呈现的内在关系明显时,我们有必要细化材料的结构,结合环节小目标递进投放材料,帮助幼儿清晰地熟悉材料之间的关系,更有益于建构新的科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