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草原》教学设计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草原》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19-12-27 15:53:46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草原》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课文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我国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时写下的《内蒙风光》。作者用及其清新、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辽阔美丽的草原和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可以说这是一篇堪称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佳作。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生动再现了草原由静寂变得热闹的情形;第三部分为第4、5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欢和话别的情形。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東全文。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本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如,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骏马大牛也“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丰富的想象使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没有亲自到草原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初步体会作者先写景象再写感受的写法。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走进陈巴尔虎旗的。齐读课题《草原》。

  放声朗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描绘草原的优美语句,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3.指导书写:毯、襟、涩三个字。

  4.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一碧千里 明朗 柔美 云际 舒服 境界 翠色欲流

  渲染   勾勒 回味 洒脱 低吟 迂回 热闹

  5.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轻轻流入云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6.默读课文,分享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预设:美丽、风光旖旎

  (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二、整体感知,质疑梳理

  (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

  预设:为什么这么写草原又写了人呢?为什么说“而并不茫茫”?

  (二)梳理疑问,聚焦主问题:草原的风光美在哪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快速浏览课文,概括第一段“风光美”在哪些景呢?画出相关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预设:蓝天、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开启寻“美”之旅

  共学提示: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草原美的语句,把你的感受简单批注在旁边。

  (2)小组围绕一处景物讨论,全班交流。

  小组借助关键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和资料等方法围绕一处景物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关键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和资料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成为课堂正真正的主人。】

  (三)汇报交流,归纳小结

  1.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空气新鲜,作者高兴。

  2.句子二: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引导想象,指导学法。在你脑海中“一碧千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看不到尽头)

  (2)创设情境:有去过草原的吗?想象画面谈谈。

  (3)指导朗读:借助一碧千里读出草原的绿和广阔。

  一起把这感觉读出来。

  3.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1)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

  (2)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怎么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4.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2)“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

  (3)出示课文插图,说说哪一处是“渲染”,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比较抽象,运用书内插图通过直观的图像学生更易理解。】

  (4)轻声朗读,理解“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画面?

  (5)方法点拨。“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6)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比较“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⑦【出示图片】看这绿的程度的饱满就叫?(翠色欲流)这草原的辽阔就叫(轻轻流入天际)让我们把这柔美、翠绿和辽阔送入句子,我和你们合作。

  (5)句子五: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①都说语言如美酒,这境界让你沉醉了吗?这境界里都有什么呢?(预设:骏马、大牛)别说你沉醉了,这种境界给作者的感受是(预设:惊叹、喜爱)

  ②此时作者想低吟一首小诗,对比开头,谁在来说说?

  ③这境界里还有?蓝天,风,小草?这都让你有什么感受呢?拿出笔,试着写写。

  小结:作者就是这样先通过描述草原的美景,再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让我们也走进了这美丽的草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老舍先生对草原的描写,层层深入感受草原的美丽,更展开想象,丰富对草原的认识,最后在读写结合书写感受中,初步体会作者先写景物再写感受的写法。

  四、理解提升

  1.我们和作者一样,作者就在这境界中,先写景色,又写情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草原美景之中。可作者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北京,这是他第一次来草原。来之前,老舍在这样想道——“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这样的句子……”就是这境界,把老舍吸引了,看过草原后,他又这样说道)——“这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比不上。”

  2.看到老舍这样的话,你又有什么感想?带着这感受,用这些有关键词,用你的朗读再现这境界。——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3.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原》,去品读“人情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的风光美,这节课我们集中来学习,草原的——人情美。

  二、品味人情美

  (一)整体感知人情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节课同学们总结草原的人情美,那这人情都美丽在哪些方面呢?试着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

  预设: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联欢话别

  【设计意图】梳理情节帮助学生在人情美这一维度整体了解了蒙族人民欢迎的热情,为下文继续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学习远迎客人

  1.自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思考怎样写出了这人情美,进行简单批注。

  学习提示:小组内分享批注,围绕一处讨论,全班分享。注意联系一处场景,抓住关键词。

  2.小组汇报。

  [预设]

  (1)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①朗读句子,谈感受?(预设:热情)文章有没有直接写热情?从哪出感到?就像同学们说的,这一个字就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老舍真不愧是语言大师,通过这场面的描写就把人情写的这样鲜活。

  ②齐读,感受这份远迎客人的热情。此时再看人情美,它代表了——热情。

  (三)学习亲切相见

  过渡:联系其他几个内容,怎样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人情美?(注意联系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品读句子:“热乎乎的手握了再握,笑了再笑。”看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联系实际生活,你会这么做吗?

  主人客人都这样热情,可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为什么呀?(预设:文中说了他们语言不通。)尽管语言不同却能够明白相同的意思,那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就像那首歌唱的“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人情美还体现在哪?

  (四)体会盛情款待

  1.品读“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这就是好客的草原人民啊。

  2.链接生活,说说你的亲身经历啊?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推杯换盏叙真情。这热情仅仅是蒙古族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么?

  (预设:不是,还有我们对蒙古族人民的友谊。)

  3.我们对蒙古族人民的友谊又从何体现呢?

  4.播放《草原迎宾曲》,感受蒙古族人民的好客。听过后,你对人情美又有了怎样的理解?(预设:好客)

  5.就通过对这远迎客人、亲切相见和盛情款待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都使我们深受感动。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就是我们所说的?(预设:民族团结)

  【设计意图】聚焦具象的人情美,感受到老舍先生一行受到的欢迎和款待,也让这人情美可感可解。

  三、理解关键句,突破蒙汉情

  1.离别情,引出蒙汉情。

  欢乐的相聚也有离别的时候,此时这歌声、这舞蹈都渐渐地停歇了。如果你是作者,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你又会说些什么?我感受到了你们这份不舍之情,这不舍化在文中就是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深度思辨,理解蒙汉情。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预设:

  蒙汉人民相亲相爱;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小结: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设计意图】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整体上理解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这样是对人情美的一种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链接草原资料:

  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预设:草原还是那么一碧千里;草原是那样辽阔;到过草原的人都不愿意离开。

  2.写导游词,介绍美丽的草原。这美丽如果让你介绍,你会用怎样的导游词来介绍你看到的美景和心中的感受?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就像你们说的,这草原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向往。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次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六、板书设计

  草原

       老舍

  风光美 想象画面

  人情美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相关阅读
推荐
  • 六年级下册语文毕业试卷(苏教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毕业试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分数 温馨提醒: 同学们,下面你们将经历一次语文世界的旅行,也许你也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时而得心应手,时而一筹莫展,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但只要你仔细审题,认真答题,就一定能顺利地到达终点。 一、字词部分。22分 1、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厌倦了都市的喧闹与紧张,和家人、好友一起到野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在那里搭建jiǎn lu 的 zhnɡ pnɡ ,吃烧烤。看着zhn ln的天空、piāo y的白云,不禁陶醉了。大自然竟然yn cnɡ着如此丰富的

  • 小学语文毕业会考模拟试题(苏教版)

    2013届小学毕业会考语文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ku w dnɡ ynɡ ɡū f wēi xi 身材 河水 期望 生命 jiǎn lu jiǎo jin dūn xi lǒnɡ dun 房屋 身姿 身子 买卖 二、根据理解,把正确答案用2B铅笔涂黑答题纸上的对应框。 5分 1.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隐瞒 埋怨 野蛮 B洋溢 逃逸 翻译 C散漫 散心 散落 D瘦削 剥削 削弱 2.下面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错误

  • 六年级语文升学联考检测试卷(带答案)

    2013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检测试卷 时量:120分钟 总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枯涸(h) 踱步(d) 戛然而止(g) B.伎俩 (zhī) 要挟(xi) 不屑置辩(xi) C. 颓唐(tu) 蜷缩(juǎn) 忐忑不安(t) D.阻挠(no) 岔道(ch) 寝食难安(qǐ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脉博 静谧 唏嘘 焦躁不安 B.摩挲 璀璨 青睐 谈笑风生 C.伶俐 仓穹 慷慨 甘

  •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的写景散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

  • 《夹竹桃》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思想:语文教学要从课文的主题本位、内容本位向言语的能力本位、品质本位转化。 一、出示作家卡片季羡林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二、出示一组词语和句字,读中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1 .出示一组词语 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万紫千红 美不胜收 (这些词语虽然都是描写花的美丽,但各有侧重,分别描写花的形态、花的光泽、花的颜色,最有一词是概括。) 2 .出示两句话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夹竹桃的香气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

  •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 4-7 自然段,抓住三件典型事例,扣住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通过批注、画图、演示的方法,感受语言的生动、精确,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2.感受作者选材、组材上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写人的方法,感受语言的生动、科学、精确,体会詹天佑的精神。 2.感受作者选材、组材上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写人的方法,整体导入 1.齐读课题 2.通过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写人的方法? 3.这篇课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教学案例

    作者:王秀敏 ]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的两种教法,第一种教法: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快速地把短文读了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题目要求,并让学生作答。如果学生能回答正确,接着赶紧往下讲,否则,老师就认真地讲给学生们听。下课了,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讲过的题目做好。第二天老师把试卷收上来检查,既生气又纳闷的是:我已经讲过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做错? 第二种教法: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短文试做下列各题,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老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乐东县思源实验学校陈康,《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时,我以电影片段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引出课题后,我扣住这个壮字,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

  • 《竹节人》教学设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赵丽娜)

    一、课文内容分析 第三单元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带着目的阅读,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本文处于本单元第一课。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要学习:1.根据目的对阅读材料进行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