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反思——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现状

反思——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现状

更新时间:2018-12-03 15:43:00

《反思——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现状》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作者:陈雯雯 , 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文化传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易经》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小学是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儿童的精神底色需经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从而打下坚实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和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做了大量积极的尝试。但是,通过调查研究,由于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经典性和当代性缺少全面准确地认识,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理解偏差和实践误区,特别是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1.  缺乏校本落实层面的全面思考和系统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不只是三百千,也不只是儒家文化或唐诗宋词,而是包含了民族文化、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诸多维内涵,涉及到山川风物、社会习俗、文化艺术、哲学精髓、历史人物等广泛领域,是极具丰富性、开放性的文化系统。同时,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同在。需要我们以“源于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胸襟,以积极、理性而又审慎的态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甄选内容,系统设计课程,整体建构框架。以此观照当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内容选择随意、以偏概全、片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复古泥古现象普遍等问题。同时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全面思考和系统设计,大多表现为散点式、单一化的实施路径,如增加经典诵读、举行节日活动等。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处在知识化、浅层次、碎片化胶着层面,无法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2.忽略儿童的主体特征与精神成长需要

《纲要》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向学生的传统文化能力和素养力,并非知识体系。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更适宜、更丰富的方式展开。但是目前许多学校采用读读背背、机械记忆、道德说教等教育方式,重知识讲授、轻情感体验,以成人思维强加于儿童,忽略了儿童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缺少与儿童学习成长相适应的教学载体以及生动多样的活动模型,造成儿童的厌烦情绪与排斥心理,无法将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植入儿童的内心。
因此,如何建构指向儿童精神成长的,更加科学、全面、开放,富有实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重构——创新浸润儿童、传承文化的课程体系,儿童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儿童只有在自我认同的文化世界中才能敞开心扉、自由发展,从而达成智慧、情感、德性等多维度、全方面的精神成长。儿童的精神成长不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学的概念。因此,为儿童架构一个既有中华优秀文化特色,又能融入儿童完整生活、充满主体价值与时代精神的课程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切实落地的关键举措。

(一)整合优秀文化传统资源,重构“独立而互联”的课程体系

《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孤立存在于现行课程体系之外的单独增加的课程,而是一体化、整合型、融入式的教育样态,是与儿童成长阶段高度吻合的浸润过程。因此,我们在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质、深入分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新架构了“独立而互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独立而互联”的课程由陆志平先生提出并指导我们在学校层面进行实践探索)。

1.所谓“独立”是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出发,建构相对独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1)独立的目标与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向学生的亲切感、感受力、理解力培养等,是素养取向。因此,我们依据《意见》中提出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长需要,提炼出仁、义、礼、智、信、勇、勤、俭八个核心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年段特点,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细化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按照《纲要》要求,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为目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强调情感体验,便于儿童理解与接受。小学中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目标,强调探究体验,感受理解。
(2)独立的内容与实施方式。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已有的传统文化教育基础,确立独立、丰富、开放的内容框架,设计“风流人物”“九州风景”“中华意象”“传统故事”“艺术符号”“节日习俗”“文学瑰宝”“科技之光”八大主题文化模块。低年级从生活入手,选取儿童生活中常见的文化元素,如:月亮、太阳、红色、汉字等,运用图文并茂的绘本故事呈现出来,强调情感体验,便于儿童理解与接受。在春节文化的主题学习中,以“幸福的大圆桌”为内容主线,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春节生活,传递了民族节日的丰富内涵。
中高年级则精选名家名篇,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小品文、经典古诗词以及儿童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文化意象等形式表现,激活学生经验,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走进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熟读成诵,探究体验,感受理解。同样是节日习俗的学习,在五年级的学习中,选取沈从文的《边城的端午》、萧红的《放河灯》、于坚的《晒佛》、盖国梁的《登高》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组文章,带领学生走进祖国不同地区的不同节日,透过古今名家的文字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2.所谓“互联”,就是从儿童生活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联接、打通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形成横向、纵向的立体互联。

(1)横向互联强调的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到国家课程的各学科学习中。各学科教学根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独立的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国家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将原先被隐匿与遮蔽在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凸显出来,巧妙渗透在学科学习过程之中,统筹安排,巧妙渗透,有机融合,做到不相交叉,不相重复,互相勾连,互为启发,互为补充,让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与学科学习相融中得到更加丰富的认识和感受。如在三年级语文《长城与运河》一课教学时,就可以将“长城”“运河”的文化意象教学融入其中,借助课文的现代诗阅读,结合古典诗词,现代歌谣,历史故事等,使学生感受长城与运河在中华文化中的精神魅力。

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校内外活动、日常生活进行互联,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性体验。宋代教育家朱熹就认为,蒙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就是要以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为参照,传递贴近生活、服务日常的内容。这就告诉我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生活出发,从身边出发,将教育落实到现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今年的元宵节正在寒假中,老师们就以“欢欢喜喜闹花灯”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了以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综合的项目学习。整个假期学生都在进行资料查阅、材料搜集和花灯的制作。开学初,学校开展了“灯之韵”的主题展示活动,花灯展、猜灯谜、传统游戏齐登台,一时间校园重现了上元节时热闹的场景。
(2)纵向互联强调的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做到各年段间能力目标的互联,从培育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起步,逐渐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学习内容的互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重点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做到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例如:中国的桑蚕文化主题单元的学习,在各年段就呈现出不同的内容设计。在低年段设计了“我和蚕宝宝”的故事的项目学习活动,旨在通过亲自观察,饲养蚕宝宝,增进学生对蚕的认识和了解;中年段安排了有关“桑蚕文化”的主题探究活动。通过资料查找,古诗文的背诵等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桑蚕文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高年段结合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组织学生研究“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现在的“一带一路”的发展现状及影响。通过不同年段不同内容的学习,学生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方面重新全面认识在“桑蚕文化”在中国历史以及现代的意义。

“独立而互联”课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现有课程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整合资源,有机重组,与学生的成长各阶段、各环节紧密联系,从而营造出新型的课程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浸润传承。

(二)基于儿童主体成长需要,创新课程的实施方式

要想达成“喝母亲的乳汁长大,成为龙的传人”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要唤醒儿童的主体需要。因此,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必须凸显儿童的主体性特征,要秉承“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指向儿童”的教育原则,探索与儿童生活相似、与成长节律合拍的实施路径和操作策略。

1.互联课程中的巧妙融入与充分渗透

我们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国家课程互联中的三个增加:一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增加指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目标;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恰当地挖掘和开发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三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增加体验、感受、探究的活动。四年级《开天辟地》是一篇传说,这样的上古传说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故事中的英雄形象代表了我们祖先的勇敢和勤劳;故事所采用的瑰丽奇幻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表现。所以,感受盘古形象,品味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既是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可以很好的达成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可以重点品读课文中多次出现的对仗式的排比句式引导学生品读感受,富有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把盘古的勇敢坚强和无私奉献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后拓展阅读可以安排《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等经典,并鼓励学生搜集家乡的古老传说与同学分享。
 不仅语文学科可以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合渗透,学校的各科教学都可以实现这样的互联教学。如学校将武术教学纳入体育课程,在全校有梯度性地推广普及武术,低年级学生系统推广段位制套路长拳,高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传统拳八极拳,并在全校推广普及自编的武术综合拳《精武少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弘扬了坚韧不屈的武术精神。艺术教育方面,根据音乐学科教学目标中的音乐欣赏的相关要求,学校借助课题“引领五年级学生自主欣赏京剧的实践研究”,开启了“京剧欣赏教学”的实践之旅。京剧成为音乐课程的一部分,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课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学校还结合地域文化,结合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了中国传统水墨课程《黄河古道》,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艺术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从而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育人群全覆盖的落实。

2.独立课程下的探究体验与自主建构

(1)文化主题课

主题单元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以场景建构为主要策略,将具有关联度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在一个单元主题里,利用地方课程的时间进行,学生全员参与。八个文化主题作为构成文化主题课程校本教材的基本模块。文化主题课程以“场景式建构型”为主要教学模式。“场景”的价值在于唤醒,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要,促发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文化、身边的文化,存在于人们生活中“日用而不知”的真实存在的文化,从而在头脑中建立文化的“象”。“体验”的价值在于是激发,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探究愿望,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建构”的价值在于点燃,点燃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黄蓓珍老师执教的意象文化主题课《红》,就为“场景式建构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范例。
黄老师首先通过带领寻找生活中的红色印象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红色物品,唤起庆典中的红色记忆,让他们感受到红色就在身边,伴随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再熟悉不够的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愿望。在此基础上,老师利用这些熟悉的物品和场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体验,感受这些红色的事物和场景带给学生的印象,以及其表达的情感内涵。最后,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从这些熟悉的物象体验走向对“春节中的红色”、“人的一生的红色”意象的自主探究,建构起对春节文化所传递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认识,对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的感受。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超越时空的,伴随学生当下的生活乃至一生的成长。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能用现代的眼光发现身边的文化,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发现的文化,用现代的思想传承文化,实现文化的认同与文化的自信。
(2)社团自选课,针对有兴趣、有专长的学生,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如三年级的“遇见最美古诗词”“武术(双环)”;四年级的“小古文诵读”“声律启蒙”“品读历史”;五年级的“宋词鉴赏”“黄河古道”“说文道字”;六年级的“玩转‘皮影’”“品读三国”“炫彩脸谱”等等课程为学生在浸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验。利用每周一次的走班社团自主选择时间,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向学校提出课程申请,学校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课程的调整和增减。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哪吒闹海》一课后,观看了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同名动画片,他们就提出要在定格动画社团活动时自己制作。学校为此将了定格动画社团的活动内容进行了调整,安排语文老师配合美术、信息老师同时教学,帮助学生改写剧本,制作模型、进行拍摄。

(3)文化活动课

以《纲要》提出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为指导。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校园是学生生命成长重要的场所之一,丰富的课程和多彩的活动都是他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根据小学生善于直观思维,习惯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学校着力开发建设了节日活动、节气活动、仪式活动、诵读活动、文化艺人进校园活动五个主题活动,依托少先队、班集体、家长委员会开展全员参与、全程体验的游戏活动、文体活动、操作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

其次,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外教育格局。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文化遗迹,具有明显的传统文化地域特征。市博物馆、汉画像石博物馆、汉文化景区、孔子学会、民俗协会、云龙书院等单位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和厚实的文化支撑。学校将借助这些文化资源开展游学活动,文化基地体验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具体可观、可感的文化氛围中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独立而互联”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场景建构式”的实施路径,贯通古今,溶于一境,让传统“活”起来,将丰富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儿童具体的生活之中,融入到儿童体验、探究和自主建构的过程之中,帮助儿童在浸润中自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中华优秀文化渗透到儿童的骨髓里,助力儿童成长为充满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龙的传人”。
相关阅读
推荐
  • 拔节班的琴艺及歌艺的练习

    事情的起因: 本学期,我们拔节班的重中之重是琴艺及歌艺的练习,借助的是《音乐》中所有歌曲的自弹自唱,为此,我为组内教师制定了详尽而适宜发展的计划,希望通过多种实践手段来达到预期目的。 事情的过程: 时间:16:30 坐在办公室看书,耳边传来了叮叮咚咚的钢琴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虽然有的琴声并不连贯,有点断断续续。 时间:17:30 脖子有点酸,起来走动一下,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二楼楼梯口,中四班、中五班的教室灯火通明,琴声从里面传出,从背影看出,原来是SY和FF。 时间:18:00 听到保安师傅在锁门,听到

  • 小学六年级家校联系方案

    现状:本班学生共33名,20名为太仓籍生源,13名外来太务工人员子女,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对孩子还是比较关心的,在与众多学生家长的接触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平时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关注感觉比较吃力。大多家长主要有以下理由:1、自己文化水平低,不会教育孩子。2、工作比较辛苦,和孩子见面的机会都很少,顾及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3、也有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有个别家长可能潜意识的觉得读书并没有多大的作用,所以平时对孩子

  • 巴中:南江县红四小学多举措铸就教师专业成长

    为加强小班化教学的探讨,推进131教学模式,促进课改教学的深度发展,近年来,南江县红四小学紧紧围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做文章,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让教师专业成长进入了高速路。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空间,学校努力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人文氛围,为教师专业成长打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开展了快乐读书、成长起航的读书活动,通过古诗、词、赋,《三字经》、《孝经》、《文明礼仪》及现、当代作品开展读书活动,营造环境、师生共读,达到了书香陶冶情操、滋润心田、温馨生活的目的。二是加强校本教研,

  • 发挥主体性,师生潜力大——王杰小学主体性办学实践

    发挥主体性,师生潜力大 内蒙古阿荣旗王杰小学主体性办学实践 刘义彦 王杰小学在多年的办学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感悟到: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师生是办学的主体,激活他们的主体性才是学校生命力的源泉。于是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教师层面来说,就是要不断地注入正能量,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重点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师德培训,二是业务学习,怎样活动中发挥老师的主动性呢?我们知道人人都有向善的愿望,也都希望有被认可的机会,更渴望有展示的舞台,我们学校就是要满足教师的愿望,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

  • 关于学校课程督导的再思考

    年级组课程督导制度,是我校的一项常规制度,是监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措施,也是落实教育科研的一个有效方法。其目标是多元的。 1.指向全面素质教育质量,学生的综合素养,指向我校的国际视野的和谐发展的现代小公民。 2.指向草根教师的五有素质。 3.指向课堂教学品牌的打造。 4指向作业的设计与合理布置,指向教学过程的减负增效。 督导人员应该是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我把校行政和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列入其中。 被督导者是某一年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和所有学生,有事有病者后补。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免听,原因是要学科带头人上示范

  • 学校仪式和庆典承载着学校文化的形成,承载着学生的成长台阶

    上周五,上海实验学校附小毛福敏老师说她的学校有一个学术节闭幕式很有特点邀请我去参加。我很想到上海开开眼界,可惜没有空,于是安排了吴宏英、顾燕、杜秋红和王斌几个人前往学习。在电话里,就听吴宏英告诉我,活动很有创意,教师的家属有空的话都可以参加学术活动。看来学术节活动一定设计得非同凡响。这不竟让我想到仪式和庆典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设计仪式和庆典。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仪式和庆典,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仪式和庆典,人们的生活将会没有生机与精彩。没有仪式和庆典,任何

  • 透视学校留言版能够倾听到家长最真实的心声

    我校校园网站上开设了一个家长留言板,已经有六个年头了。这个留言版是一个全开放的留言版,不需要署名。对这个留言版,我好多次有关掉它的冲动,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常常是看到了有些家长发了一些不负责任的帖子。记得清楚的是有一次一位班主任来找我,说家长骂她的话是不真实的,家长的话令她很伤心,她建议关掉留言版。后来,也有一些指名道姓批评老师不恰当的做法和不检点的行为,特别是学校的行政中也有被投诉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沸沸扬扬闹得太仓满城风雨,有些家长往往会夸大其词,把教师的缺点放大,或偏听学生的一面之词,歪曲事实。

  •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定位

    一、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学员认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概念;明确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学会在学科教学中科学地、有机地渗透研究性学习并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也能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局限性。 二、培训内容 学员主要了解以下方面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接受式学习、发现性学习及其概念 2、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3、研究性学习与现有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4、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三、培训模式 本次培训活动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学习教学研讨学员

  • 课堂教学预热是点亮课堂教学的火种

    没想到课上得这样累!是老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理念?设计?教学机智?课虽上完了,可是值得好好反思的地方很多,全角度地去审视自己的语文课堂,以一斑而窥全豹,其意义是不需赘述的。 在上《珍珠鸟》一文时,我预先的构想是以写作指导为主,让学生明白:写清楚一个特点需要讲清过程,说清楚过程必须有清晰的顺序。而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范本,值得好好地教,并且这样做能够体现出语文味,也是简单教语文的一个尝试,原想这样做的效果应该不错。现实证明语文教学不姓语的问题在目前的小学语言课堂是相当普遍的。为了给人以一个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