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在“分与合”中丰富周长的联系——三年级上册“周长”复习课的实践研究

在“分与合”中丰富周长的联系——三年级上册“周长”复习课的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18-12-22 06:12:04

《在“分与合”中丰富周长的联系——三年级上册“周长”复习课的实践研究》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于邳州市八义集镇果满山小学支教) 胡良梅【课前思考】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单元,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关图形的拆分拼合计算周长的相关知识,学生普遍感到困难。许多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反复画图讲解思路,但是收效甚微。依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如果让具体的拼摆操作成为思考的背景,会让隐蔽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几何就会变得直观易学。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建立图形分合间的周长联系,我尝试进行了这节周长复习课的实践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不规则图形、剪拼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思想,发展几何直观;

3.在具体的剪拼操作和思考交流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促进几何学习的积极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剪刀、毛线

课前,每一位学生寻找一片树叶,并量出它的周长。

每位学生分发一张长17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

一、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1.课件逐层出示:

①先出示有方格背景的2幅图。

指一指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在哪里?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的是……

②再出示数据。

询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会计算它们的周长吗?先来看图1.

师:图1的周长是多少,你打算怎样求?指名前去介绍。

数一数每一条边线的长度,再合起来。全班一起数。

追问:怎么数到这里就结束了?(从起点回到起点,不遗漏不重复)

除了数边线求周长,还有别的方法吗?通过移动边线,转化成规则的长方形,再计算。

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板书:观察、比较

师:现在转化成的长方形长是?宽?周长怎么计算?板书算式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③学习单出示:先描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再想办法求出周长。(只要完成图2)
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图2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为什么图2不能直接平移转化成正方形?

小结:转化时,要注意不能遗漏未被平移的线段。转化前后图形的周长不能发生变化。

2. 交流课前测量树叶的方法。

师:课前,小朋友是怎样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的?谁来介绍一下。追问:为什么不能用直尺直接测量?小结:树叶的一周是弯曲的线,不方便用直尺直接测量,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毛线沿着一片树叶的边缘绕一圈,然后把绳子拉直再测量。板书:化曲为直

师:绕毛线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是怎么解决的?学会合作。

过渡:有关周长的学习,还有好多有趣的问题,下面我们借助这张纸片来玩一玩。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交流,巩固周长的意义,回顾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以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激活平移转化以及化曲为直的思想。并进一步明确,不能丢掉未被平移的线段,要保证转化前后的周长不变。还要注意小方格的边长表示的是几厘米。

二、玩一玩纸片上的周长

1. 剪、分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张纸,你能提出一些有关周长的问题吗?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估计会问: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提示:如果从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吗?

提出问题: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剪剩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课件出示三个问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同时贴出三幅图。

(2)汇报交流

①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教师板书算式:(17+10)×2=54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板书 10×4=40厘米

剪剩的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板书(7+10)×2=34厘米

追问:10×4=40和10+7=17中的10分别是什么意思?

②两个图形的周长合在一起是多少厘米?40+34=74厘米

追问:指着74厘米和54厘米,为什么大长方形的的周长与分成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和不相等呢?多出的20厘米是怎么回事呢?

指图小结:看来,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个图形,周长就会——增加。

(3)课件:将正方形斜着对折成两个三角形,估计一下,这条折痕比10厘米——长

师:同学们的几何直觉真准,的确,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要比直角边长一些。

你能算出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吗? 生量一量、算一算。交流:怎样想怎样算的?

(4)师将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随意撕成两块。

问: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比刚才三角形的周长怎么样?弯曲的边怎么测量?化曲为直。2. 拼、合,把各自的正方形对折分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标出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①用两个一样的的小长方形拼图(长10厘米宽5厘米)

用这两张长方形纸,可以拼成什么图形?独立拼一拼。

你会计算拼成图形的周长吗?同位交流计算方法。

②全班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分别指名几组前去贴出作品,介绍计算方法。师标上序号。

③师:借助大屏,我们来梳理一下同学们拼成的图形。课件出示。

思考:前2幅图有什么联系?

追问:为什么它们的周长会相等?(都是消失两个宽)

指出:刚才我们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个图形,周长会增加;现在反过来,把两个图形合并成一个图形,周长就会——减少。

思考:这后面的4幅图有什么联系?(都可以转化成边长是10 的正方形)

思考:如果把6幅图放在一起比较,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指出:由2个相同长方形拼成的图形,形状不同,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设计意图】

玩一玩纸片分为三个层次:①提问计算——比较多出的边长;②折成三角形,感知斜边与直边的关系——撕成两份,感知周长相等;③将正方形剪成2个小长方形,任意拼图,计算周长——比较分类,再次体验转化思想的适用性,感悟变化中蕴含着不变的思想,发展几何直观。

过渡:把所有的纸片收起来。现在我们来快速思考一道题。

三、动脑思考

1.明明用2米长的彩带围成一个正方形,亮亮用2米长的彩带围成一个长方形,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快速口答。

2.将一张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展开后得到的每一个小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

①师:读完题目,感觉怎么样?能理解题意吗?那,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呢?引出“画示意图”

(感觉会画图的举手,如果还是想象不出来图的样子,怎么办?实际操作:折一折)

②学生独立画图分析、解答。在学习单上完成。

指名板演

组织评析:这个同学的做法,谁看懂了?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③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刚这道题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思考解答的。课件展示。
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收获?小结:动手操作,折一折;画出示意图,标出数据;思考问题要全面。板书:画图、标数。【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的思维能力,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渗透数学结合的思想。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觉得有意思吗?你对周长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还收获了哪些解题经验?

感谢大家的思考与总结。

课后思考题:

如右图,阴影部分是正方形,求图中最大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本课的学习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炼学习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课后反思】

第一次实践是在乡村小学。发现学生对不规则图形的两种计算方法(数边线和平移转化)掌握较好;但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长方形纸片,学生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把一个正方形沿着对角撕成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不规则图形,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学生大部分没有困难;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拼成组合图形计算周长,拼图产生了5种方法,其中不规则的图形不会计算周长。

第二次实践是在县城小学。学生对平移转化掌握较好,思维固化,已经想不起数边线的方法了;不过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强,不仅提出了预设中的三个问题,还提出了动态的问题: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小长方形,得到的周长和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多多少?把一个正方形沿着对角撕成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不规则图形,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学生大部分竟然一致认为2号图形的周长长一些;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拼成组合图形计算周长,拼图产生了6种方法,并且每一种不规则的图形学生都能熟练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思考:两个班级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生成,估计是和原来学习的基础和经验有关。本课重点是梳理已有的周长知识,建立剪拼分合图形之间周长的联系,进一步丰富对周长意义的认识,熟练有关周长的计算,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同时借助观察、比较、操作、思考,渗透转化、数形结合、变中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依据学生的课堂状态和听课教师的评价,达成效果较好。
相关阅读
推荐
  • 2012学年(上)三年级数学天天练(5)—(8)

    2012学年(上)三年级数学天天练(5)(20121015) 班级 姓名 学号 ******************************************************************************** 一、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 247+1518 650+3509 (301-256)5 4307-1200 1587-666-334 841-315-285 489+622+111 766+255+234 二、应用题: 1、2012年全年共有多少天? 2、小明今

  • 巧设呈现点,构建简约开放的课堂——《角的初步认识》说课反思

    2015年,3月18日,是我第二次参加太仓市级的说课,前一次,还是6年前的五年以内青年教师的说课比赛,那时候自己还比较青涩,死记硬背,但又不能完全脱稿,说的时候牙齿打架,声音发颤。今次,课件、稿子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尝试了说课,不是背说课。但在随机应变的方面有待加强,说课过程中不应该太拘泥于自己的说课稿,临场发挥显得不够自如。 6年以前,同事们说了什么内容也已经模糊。6年后,我学到了很多。沈云英老师用扇形统计图分析学生学情,黄晓蓉老师语音功底深厚,戴菊老师说课气场强大说课中翻转课堂微课未来教室如雷贯耳,

  •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案例:这是在教学完第一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之后的一堂复习课,主要复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师:请一个小朋友朗读第8题。(学生读题)师: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在计算方法上还没有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不提倡第一步用乘法计算)对于能力强的孩子要求用两种方法进行解决。 完成后采用同桌交流的形式进行。 在进行交流之前,老师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让写出一种方法的孩子先说说你是怎么想想的?(也就是让中下等的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反思

    陆晓宁 ]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除法及掌握了验算方法后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难点是被除数十位上不能整除与个位合起来再除。因此在教学的开始我让学生先回顾一些简单的计算如:328、465、505目的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的状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花朵出发,把52朵

  •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新授部分处理略显粗糙

    姚敏 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今天刚刚教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主要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新授部分处理略显粗糙;练习部分处理过于精细;教师引导过多,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待提高。 一、 新授部分处理略显粗糙 新授部分对于教授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第一次把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讲透每一个知识点,才能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在新授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反思: 1. 一位小数写法和读法的

  • 在解读中理解 在实践中提升 ——“小数加减法”“同课异构”教学评析

    八一中心小学 王秀花,2015年5月18-20日,八一中心校开展的教学能手同课异构评比活动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P71-72《小数加减法》及相关练习

  • 新审定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教学设计

    三亚市崖州区中心学校 陈传英 【教学内容】第36、37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过程,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会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渗透类比思想。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上

  • 加强对比练习,突破小数加减法难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是《小数的初步认识》,在这一单元里有一位小数的认识和意义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因为是小数的初步认识,在认识里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然后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教学时,我首先复习了整数加减法的练习,使学生明白了进行计算时必须相同数位对齐。 课本中的例题都是一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对于一位小数加减整数,整数加减一位小数,这一教学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乘法》听课记录

    (有事来晚,前半部分没听) 1、编成口诀:一乘二数三加零 出示:30010=3000 你能明白这口诀的意思吗? 2、练习题: 我平均每天送60封信 ,邮递员工作50天,要送多少封信?你每天要送多少封信? 每天要送这么多,你想多邮递员说什么?*您真辛苦啊! 3、奥比岛邮递员招聘考试: 出示实习邮递员:8010= 6020= 5040= 40080= 70020= 2050= 2410= 12200= 请你们填写手上的答题卡 *填写答题卡 教师巡视提醒(累了可以趴下来休息) 还没完的举手老师看一下 *少部分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