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7-22 06:54:39
《幼儿教师活动反思:蚕宝宝是昆虫吗?》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这两个星期我们班正进行主题活动《有趣的昆虫》,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活动前,我让幼儿进行了捉昆虫、观察昆虫等前期准备工作,孩子们兴趣可高啦!他们捉来了蝴蝶、小蚂蚁、瓢虫,还带来许多昆虫的图片。活动时幼儿说了许多自己知道的昆虫,也观察了图片上各种各样的昆虫,但就在我和幼儿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是:三对足、一对触角、一对翅膀、还有头、胸、腹时,张陆奕和屠昊阳小朋友在下面提出了疑问:“蚕宝宝没有翅膀、没有触角为什么也是昆虫呢?”是呀,平时幼儿常见的只是蚕宝宝的幼虫,对蚕宝宝的成虫很少了解,于是我便简单地告诉他们蚕宝宝长大了便有翅膀了,就随即结束了活动。开学第一周的情况是新来是几个妹妹早晨离开家人后哭闹得厉害,这是意料中的事。第一天上午我带了两个宝宝,是孙梦雨和沈可心,这两个可爱的宝宝由于年龄小,依赖性特别强,所以一开始她们对玩具并不感兴趣,而是哭着要我抱一抱,可是不管我抱了谁另外的一个就哭得更响了,第一天就在他们的哭声里过去了。两三天后,梦雨喜欢上了玩具,所以情绪稳定得比较快,而可心却开始象个小尾巴一样跟着我,我上哪儿她就上哪儿,不见我就大哭,为了让这个小妹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感觉到我们这个大集体的温暖,开始几天我也是对她百依百顺的,但她嘴里还时不时的
这是一个科学活动有关于找蚂蚁的活动,这个活动中由一个谜语开场,引出主人公蚂蚁,引起幼儿的兴趣,蚂蚁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昆虫,幼儿对小蚂蚁的世界也是十分的好奇,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为什么了更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活动开场的时候没有提出很多的问题,只是和幼儿一起简单了解了一下蚂蚁的外形特征,然后有关于蚂蚁的其他故事就留给幼儿一个悬念,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到户外,这让孩子们高兴坏了,所以去找一找小蚂蚁之前要给孩子提出问题,主要观察蚂蚁的行动,幼儿的兴趣可高了,我们在花坛上,操场上,泥土里,花瓣上,树干上都找到了蚂
今天,你和露西在手工区忙碌着。你们想出了一个特别棒的主意,那就是用透明胶带来搭建一座大桥。你们花了很长的时间,非常专注地把你们的计划变成行动。你们搭的大桥和我在一本有关大桥的书里看到的一幅图片越来越像了。于是,我就去把书拿给你们看。你们两个真是非常出色的工程师呀! 在这个故事中,伊丽莎白有可能在学什么 伊丽莎白,你和露西的合作真默契,我非常欣赏你们互相分享想法和协商的方式。你还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朋友,因为你很清楚地告诉大家,搭建这座大桥“一开始是露西的主意”。你有没有意识到,为了搭建这座大桥,你们在一起工作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回归自然,尊重天性。我们也一直在讲如何尊重孩子,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践证明,往往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自主的游戏才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带给我们惊喜。下面的例子是我以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身份亲历的一个幼儿自主学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大班的男孩子(大双)和一名年轻的老师,我想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体悟到自主学习的真谛,也能看到老师从纠结到释然的蜕变。 “我就想做个水果盘!” 活动区时间,大双选择在美工区活动。他先是到班级的“小超市”采购了自己需要的美工材料——一个大的一次性纸盘、若干
近期听课比较频繁,在听了一个个教学活动时,我将目光射向了各个活动的细节部分,因为各个细节将是汇集成功的关键。下面是我对教学导入环节的一些思考与想法。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导入方式巧妙得当,就能充分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从而为新的探索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同时,精当的导入还是顺利导入教学的关键。尽管导入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的不同而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各种不同的导入类型在设计与实施中的基本要求师一致的。 1.我想,“导”要精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一、问题的发生: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天空蓝蓝的,太阳暖暖的,院子里的月季花也露出了笑脸,好像在和小朋友打招呼,大家在院子里玩得可开心了。突然,洋洋小朋友惊慌地跑过来,边跑边喊:“老师,老师,不好了!琦琦摘花了。”我一听,眉头一皱,过去一看,一朵鲜艳的月季花可怜巴巴地躺在了琦琦的手心里。 二、问题的症结: (一)目标:了解琦琦为什么摘花? (二)设想: 1、与琦琦谈话,了解幼儿为什么要摘花? 2、向其他小朋友查询。 3、向家长了解,幼儿是否在家也有类似的行为? (三)行动: 行动一:我把琦琦叫到身边来,态度比
“找糖果”“数字拼盘”是教师利用生活中随处可得的材料设计的游戏。“找糖果”使用的是一些可以开启的空箱子和一些颜色各异的小球;“数字拼盘”使用的是一些事先在某个角或某两个角标上数字的纸盒。当隐含着教育目标的游戏材料摆在幼儿面前时,教师希望幼儿通过活动达成目标、获得关键经验,然而,幼儿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在与材料互动时会出现“千人千面”的状态,而这恰好可以帮助教师解读出许多内容来。 在“找糖果”游戏中。你的眼前也许是一个漫无目标却找得满头大汗的幼儿;你可能还会被一个毫无思路、反复翻看同一个箱子的幼儿急得牙
教还是不教?这是近几年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尤其在艺术领域教学中经常面临的困惑。教,唯恐限制了孩子的创造性;不教,担心孩子没有技能的支持又何谈创造。在最近北京市东城区组织的市级骨干教师展示活动现场,当有老师向市级骨干教师、东城区光明幼儿园的任晓燕老师提起这个问题时,任老师回答:创造是在一定的空间里给孩子自由度,有的时候需要教,有的时候可以不教,而教正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孩子有兴趣地参与、积极地表达。 有兴趣地参与、积极地表达,在任老师现场组织的小班美术创意活动《多彩的春天》中,孩子们始终呈现出的正是这种状态。在
春天来了,孩子们的衣物随着温度的增高渐渐减少了,孩子们的四肢也越发的灵活了。从孩子们最近的行为表现来看,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宝贝在安静倾听方面的习惯比较欠缺,不管是在听老师还是他人讲述时,都喜欢争先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也就导致其余同伴无法听清楚他人的发言,造成了活动中常规的混乱。 尽管,我平时一直关注、引导幼儿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但是在活动的时候,还是有一部分幼儿行为散漫,脚搁在椅子上或手总喜欢抓前面小朋友的椅子。针对孩子这样的情况,我在学习活动结束后,看看还有多余的时间,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幼儿们来说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