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秋天大课堂- ——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无论是春季的复苏,秋季的凋萎,冬季的黄昏,夏季的黎明,让孩子关注其间的差异,让儿童在任何一个季节,任何一种天气中都能发现自然界的美。生活是一个最真实最富意境的大课堂。所以,儿童最初的课不应当在教室里对着黑板,应当到大自然中去上,因为儿童周围的世界,首先就是那包含无穷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这个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源泉,大自然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而惊奇感是推动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它具有一种奇妙的特性。苏霍姆林斯基设计的智力发展圈:第一层次是:课堂教学。第二层次是课外阅读,第三层次是以大自然为课堂的智力活动。我们地处苏北农村。让大家走出课堂,走进田野有天然优越性。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纵观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带着大家走近池塘,走进果园,吃着秋天的果实,再来读着古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还需要再解释诗句吗?从孩子们的面部表情就会知道,他们读懂了古人眼中的秋天。即使平时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的眼睛里也会闪耀出活跃的光芒。带着孩子走在校园的枫树下,淋着缠绵的秋雨,再来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抬头听听南去的大雁,儿童眼中的秋天更显神韵和活力。你就知道生活是理解词语的最好课堂
理解了意境,再来精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水到渠成了,如《秋天的雨》第一段自然段中两个“轻轻地”说明秋天是在不知不觉中来到的,朗读的时候要轻一些,给人以轻松舒服的感觉。第二自然段中“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读出舒缓的节奏。熟读成诵是文字积累文字资料积累的重要方式,秋天的雨要求背诵第二自然段借助“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写是表达,是输出,学生在充分地读完前面课文之后,由读到写的仿写练习也随之而来,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景色写下来。《秋天的雨》课后安排了句式仿写:说一说秋天的雨,还会把哪些颜色分给谁,互相交流,想到的秋色,以此打开思路。
学生1:把橙色给了柿子。
学生2,:我由诗句“最是橙黄橘绿时”想到把绿色给了橘子。
还鼓励学生试着用上文中的词“清凉”“丰收”等词描写秋天的词语。
学生由对生活的观察和课文文字资料的积累,再到写作,把对秋天的认识,对秋的喜爱表达出来。全面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境促读以读促写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学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