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级上语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级上语文教案

更新时间:2014-07-22 08:50:25

《《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级上语文教案》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孤独、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小组合作体会王维在重阳节长安大街上热闹场面下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人物的内心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借文学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佳节: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

(课文中心词)思亲:思念亲人(华山以东)

2、简介王维

(1)文章的主人公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课题就来自这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师范读奠定本诗忧伤的基调。

(2)说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独 异 茱萸 倍 忆 山东

3、讲解本课的题材:本文的题材比较特殊,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诗,这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这篇文章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

(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

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

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4、“异”字解释:

理解异:1、奇异,特别;2、别的;

异乡,异客中异的理解

5、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孤独与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读出王维的孤独。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指名说)

出示图片(欣赏着一张张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人们过重阳节的情景)

出示:“热闹”

2、重阳节,长安大街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课文第二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热闹来?画出相关语句,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说。(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找相关词句,说体会

①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说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的场面)

3、理解字词

度:1、表示事物的性质;2、限度;3、量词,次;4、过

一年一度( ) 欢度节日( )、

4、在这热闹的节日里,王维诗怎样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这与哪句诗相对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理解诗句,倍:更加,读出感情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说“思亲”

(1)王维心里想了什么

(1)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兄弟们,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呢,你能把他补充出来吗?

4、说话练习:

(1)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我与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人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呢。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怎么不让人思念呢!读出思念之情 。

6、交流古诗的意思,说说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了谁?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王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绪不宁)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

3、全体朗读(配乐)

4、吟唱古诗

四、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外地,每逢节日总是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时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此,这句诗也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很多同学离开家乡,遇到团圆佳节,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妈妈和你,此时他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心中无限惆怅,此时,我们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思念家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书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 借文学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在之前试上中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几经修改中,我最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1、抓住文章的题材确定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题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诗。作者根据古诗包含的情感再现诗人创作场景与诗人当时内心活动。因此就此我确定文本的学习方法为“借文学诗”。借助课文来学校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心理。如第一小节中“15岁”、“离开家乡”、“两年”等词语体会王维当时的年幼、孤独。第二小节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并与诗人当时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古诗,学生觉得容易了多。

2、以古诗为主

本文虽说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古诗为主。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在理解课文时,通过每一小节的学习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并读出感情。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对人物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也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朗读古诗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

3、“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师为了不教。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我们师生一起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小节中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长安大街的热闹?画出句子圈出词语把你的感受跟小组交流一下。;第三小节中,我直接出示自学要求:(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相关阅读
推荐
  • 2013年三年级语文下学期段考试题(期中评估)

    三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评估试卷 分数: 一、看拼音写词语。(16分) bn zhng j l zhēng zho gng xin ( ) ( ) ( ) ( ) shū zhǎn shū zhuāng ru h xiōng měng ( ) ( ) ( ) ( ) 二、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6分) 近义词:伙伴( ) 抢救( ) 侦探( ) 反义词:怀疑( ) 失望( ) 陌生( ) 三、辨字组词。(8分) 请( ) 拔( ) 跨( ) 模( ) 清( ) 拨( ) 垮( ) 摸( ) 四、填最恰

  • 《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级上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孤独、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小组合作体会王维在重阳节长安大街上热闹场面下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人物的内心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借文学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佳节: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 (课文中心词)思亲:

  •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菩萨兵第二课时教案

    一、导入:1. 这节课束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继续学习学生接读课题。 2. 是谁将谁称为菩萨兵?(藏民将红军称为菩萨兵。)【板书:红军 藏族同胞】 3. 课文什么地方可以说明藏民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指名回答。齐读最后一小节。 二、新授 (一) 怕 1. 同学们知道菩萨吗?对菩萨有怎样的印象啊?(帮助人类的,救苦救难的。) 2. 藏族人民是一开始就将红军当做菩萨的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

  • 小学语文第六册《太阳》教后感

    今天中段语文教研组抽到我上课,尽管我们已经多次磨课,但上课过程中有了许多新的发现。1.过渡句并不好找。课文写了太阳的特点和它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两部分内容,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两部分内容巧妙地连接起来了,请学生找出这句话。一直以为,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找出这个过渡句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我在巡视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老师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找到,偶尔有个别发现了。 原因有二: 一是三年级的学生对过渡句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尽管上学期《赵州桥》一课中出现过,平时的课堂中也会提及。 二是课堂上的时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检阅反思

    教材简说: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教材分析 本课打算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一至九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十至十自然段。本次开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我就说说对这一课时的想法。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1、会认俱、拄等五个

  •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找骆驼》案例分析

    【名言启迪】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国)清代学者 陈宪章 【理念陈述】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出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可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不仅是接受,更在于思索。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

  • 第8课1课时《笔的世界》教学设计

    课型:设计.应用一课时教学内容:通过了解现代的笔、古老的笔、笔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各种各样的笔,说说笔的用途、类型和特点,让学生掌握笔的设计要素,将笔的基本造型和创意相结合,创作设计出一支有新意多用途的笔来。 教学目标: 1. 解笔的设计理念,设计的笔要美观与实用相结合。 2.观察和分析笔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学习简单的设计图画法,能够设计一款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3.养成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学重点: 观察分析笔各部分的设计意图,了解形象与功能之

  • 三年级写实作文——《我的书包》教学反思

    为积极响应太仓市学科带头人送课外地民工子弟学校的安排,3月1日(周六休息日)下午,细雨蒙蒙,彭怡约了冯洁、高枫和我,聚在太仓市经贸小学,一起研讨怎样上好三年级的这节习作指导课。我们四个人从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安排、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等各个环节,一一研磨,细细分析,步步落实,最后明确了教学目标,确立了框架结构,做到每人心中有底,各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过程。一个半天很快过去了,各自匆忙回家还要准备一家人的晚饭呢! 3月7日下午,我和时思小学庄月红老师一起来到了三港小学。她先上了

  • 鹿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3个生字。2.朗读、背诵古诗《鹿柴》。3.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空谷人语、斜晖返照的优美画面。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简介诗人。 1.(板书鹿柴)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这首古诗,谁能读准诗题? 鹿是边音,你看它的字形就像一只鹿的样子(长长的鹿角、大大的眼睛、突出的四蹄)。柴在这里念zhi,以木栅为栏(出示栅栏图),就叫柴zhi。所以鹿柴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指鹿居住的地方。 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他是山水田园诗人,晚年在陕西省蓝田辋川定居, 过着幸福的田园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