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这是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课文主要写汉代史官司马迁在受到酷刑的情况下,不忘父亲的嘱托,耗费13年的时间,完成了52万字的历史巨著……《史记》。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阅读教学时,我主要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司马迁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4、《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阅读目标明确之后,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地阅读课文,很快就得出了答案。有的回答,课文主要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这件事。有的回答,司马迁因为替一名将军辩护而受到了酷刑。有的回答,司马迁因为牢记父亲的嘱托,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工作。还有的说,司马迁小时候生活在黄河岸边,从小看着滚滚的黄河水,听着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养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看来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大体内容,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得通过精读来实现。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指导学生抓住“波涛滚滚”、“呼啸”、“激动”等词语来了解司马迁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了他的品格,造就了他积极向上的精神,为后文的司马迁写《史记》做好铺垫。听古代英雄人物故事,让他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这段课文,通过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展开活动,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抓住“泪流满面”、“千万不要忘记”、“牢记”等词语,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司马谈临终时候的场景,了解他的人物性格,因为父亲是一位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人,从小就对司马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朗读这部分的时候,争先恐后的参与,有的学生模仿的栩栩如生,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先安排学生对这段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作标注,画出认为比较精彩的句子。“专心致志”、“飞来横祸”、“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等这些词语是重点理解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的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文本内容,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2、“悲愤交加”分别指什么?3、是什么让他打消了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念头?
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小组内采用互读互评的方式,合作交流学习,在汇报展示的环节,同学们的回答很是精彩。
生1:“飞来横祸”在文中指司马迁因为提一位将军辩护而得罪了汉武帝,受到了最严厉的刑法。
生2:司马迁“悲”的是《史记》还没有完成,遭受了这样的耻辱,蒙受了不白之冤,会受到社会的嘲笑。“愤”的是朝廷不问青红皂白,满朝文武大臣不敢说真话,汉武帝是非不分,不听忠言反而将自己处以宫刑,让他有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想法。
生3:因为《史记》还没有完成,所以他不能死,必须要完成父亲生前的嘱托,所以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句话表达了司马迁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两个“一定要”表现了他的决心和斗志。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这一部分阅读重点突出“克制”、“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工整”等词语。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与体会,同学们弄懂了文章的内容,并对当时的历史环境也有了理解,体会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前前后后,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历史巨著,这项工作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从内心深处对司马迁满怀敬仰之情。
本节课教学之后,发现以下几点不足:
1、在指名学生阅读的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
2、教师指导阅读的时间较多,应该多给予学生去读。
3、交流汇报环节,应该让学生到台上去表演,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