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考查卷引发的思考》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学完以后,我举行了一次测试。总以为学习的内容不多,学生应该考的不错。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改完了试卷之后,孩子们整体成绩不够理想的背后引发了我的思考。一、 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思考
从整张试卷得分率来看,学生对词语和课文的积累比较好。看拼音写词语,错的最多的词语是“寂寞”。有三个学生写成“寂莫”,一个写成“寂默”,还有一个写成“寂墨”。从几个孩子的错误答案中不难看出,少部分学生对形近字和同音字辨别不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能够正确地使用汉字的同音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另外,我在课堂上,只是指导学生把这个词语读两遍,总认为那么简单,学生还不能掌握吗?既没有分析字形,也没理解、辨别字义。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学习吃力,粗心大意的孩子就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按课文内容填空,失分率最高的一题是“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 )、( )、( )的,也许这就是书香?”这篇课文是没要求背诵的,对于那些读书不投入的学生,课堂上记忆就很模糊,过了一段时间,就很容易忘掉了。
二、 综合判断能力的思考
本张试卷的第二题是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学生的错误大约有以下几种:第一把题目的要求看错,“不正确”看成“正确”,“没有错别字”看成有错别字;第二“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怜”解释为“可怜”,“濒临”的“濒”,“模样”的“模”,“寒风凛冽”的“冽”拼音选错。对于诗句中“怜”的理解,课堂上我讲了两遍,并且专门提醒古今意思不一样,对于那几个容易读错的字音,课堂上都作了提醒,甚至于指导读了多遍,为什么到了试卷上,学生还会答错呢?回忆自己学习的过程,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课堂上,因为学习兴趣不高,不能专心听讲,也可能是当时记住了,因为没有及时复习,过了一段时间就忘掉了。至于对题目要求理解的错误,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是没有认真审题,其二考试时过于紧张,头脑不清醒。
三、 语言表达能力的思考
从学生的答卷看,最大的缺点是回答问题的语言过于简洁,内容表达不清楚,不明白,丢三落四,不能准确的概括问题的答案,甚至于所答非所问。比如课文《早》阅读片段中的一问: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写梅花?正确的答案是:因为梅花开得最早,冰清玉洁,而鲁迅也时时早,时时早。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有的学生写“用以花喻人的手法,描写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有的学生写“因为梅花开得早,就像鲁迅一样时时早,事事早。”有的学生写“以花喻人,写出了鲁迅的早和冰清玉洁的品质。”还有的写“因为梅花的品质,比喻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另一题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早”字的来历,并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一个孩子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要做家务,还要买药,所以鲁迅上学迟到,老师的话让他默默地在桌子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我明白了被别人批评要吸取教训,改正错误。这个问题是两问,而该学生的答案没有清楚的标记,对“早”字的来历概括啰嗦而不明了,明白的道理更是把握不准,还有一部分孩子只回答了一问。两篇阅读短文的回答问题都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这说明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出现了问题。现在回忆教学《早》一文时,我知道学生讨论: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写梅花?几个学生的回答大概和试卷上的答案相似,我当时并没有及时给他们纠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发言缺点在哪里,如何表达才是最完美的。只是在学生发言后,我把完整的答案说了一遍,这样的教学,能会有几个孩子的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呢?
学生的答卷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老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所以,这次考试之后,我对学生的答卷作了认真的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做改进:
一、教会易混淆的
生字的读与写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教学的难点。但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都是容易混淆的音、形、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教学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抓住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容易混淆的,做重点指导。比如,对于那些容易读错的字音,要反复朗读。如:“濒临”的“濒”,学生容易读成“bing”,“模样”的“模”,学生容易读成“mo”。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清清楚楚的记得后,再通过和易读错的音相比较,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检测,同时在比较中加深了印象。再如,最近学习的“酷刑”的“刑”,有的学生容易写成“形”或者“型”。教学“酷刑”一词时,首先要指导理解“刑”的含义,是对犯罪人的惩罚,再通过“刑”的古文字演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右边的立刀旁是由“刀”演变的,古人惩罚犯罪的人是需要刀的。这种追根求源式的教学,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今后他们运用该词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错误。
二、教会出错误的
课堂上,当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或和老师的标准答案出现偏执时,老师的一般做法是:“请坐下,再想一想。”“不正确。”“同学们,他的回答对吗?”,老师这样处理,学生不仅学不会该知识点,还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在以后的课堂上,就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敢上台展示。正确的办法是挖掘学生回答的“错误”或“不完善”下潜在的价值,然后顺着学生的思维路径,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深入,走向正确,促进了知识的生成。在这几分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从百思不解到豁然开朗,同时体验到思维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比如课文《早》阅读片段中的一问: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写梅花?当有的学生回答“用以花喻人的手法,描写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时,老师要立即判断出该学生没有把问题说明白,说清楚,是因为“以花喻人”这个词语是从上一课《只见儿童多出行》学到的。
这时,老师要适时地追问:“梅花和鲁迅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学生会知道,梅花开得早与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相似。然后,再补充关于鲁迅的生平材料,明确他的人格是“横门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又与梅花的冰清玉洁相同之处。接着再让该学生完整地回答此问题。其实,这一位学生能有条有理的说出答案,并不能代表其余的孩子会说,这时候可以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由刚开始的你说,我说,大家说,到指导后的正确完整的答案,再到动笔写。这样才是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语言的表达,思维的训练才能落到实处。